《三国演义》中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00:10

  本文关键词:《三国演义》中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英译 文化专有项 异化 归化


【摘要】:《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赋予“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鼻祖”、“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等诸多盛名。几个世纪以来,亚洲汉语文化圈里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三国文化”热潮,并很快波及欧美世界。早在17世纪初《三国演义》汉语文本就远渡重洋来到英国,其在欧美世界的译介、接受和传播也随之兴起。然而,对此译介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美国缅因州科比学院金葆莉博士与布发洛纽约州立大学华裔学者董保中教授在其合编并于2007年出版的《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Three Kingdoms and Chinese Culture)一书中提到“国外无人涉足《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同时,检索文献还发现,国内《三国演义》英译研究成果多为零星的散论,缺乏全面综合性和系统性。如此现状激发了笔者的研究兴趣,希望能够对《三国演义》翻译,尤其是其文化专有项的翻译进行较为专门深入的探讨。另外,现当代学界、译界对于《三国演义》英译研究,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多见的是对罗慕士译本的热烈追捧,问津其它译本的却极少,这也引发了笔者开展多译本对比研究的意向,避免落入盲目跟风、只褒不贬的窠臼。本研究结合当前译界学术热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借助于这一转向带来的重要概念——异化、归化,来考察评价《三国演义》通篇120回四个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情况。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又重点探讨以下几个问题:文化转向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所谓“异化、归化”究竟该如何定义?处理文化专有项时应侧重异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现有《三国演义》英译中文化专有项的处理情况如何?它们又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对四个译本中文化专有项英译的读者反应作问卷调查,查明其褒贬如何?本研究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阐明了本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述评了国内外《三国演义》英译及英译研究现状:现有《三国演义》英译研究在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三国演义》英译研究已有成果表现出零星散论之状,还大有补缺之处。正文部分首先论述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实质,指出“文化转向”视角对于翻译研究中文化的思考应当从三个层面出发,而绝非仅限于宏观文化一个层面,其实还涉及中观文化层面和微观文化层面,即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三层视角。本研究聚焦于“文化转向”的微观文化视角——具有鲜明独特文化内涵的文化表达式——文化专有项。从翻译的本质和翻译的对外推介文化的特定功能出发,论证处理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时应遵从侧重异化的原则。其次,依据功能类型学标记理论创建了异化、归化连续体精密度划分模式,将异化、归化连续体大致划分为4个阶次,分别为纯异化、异化为主、归化为主和纯归化。并利用这个模式统计和分析《三国演义》前20回中140个文化专有项两位译者的异化、归化翻译方法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他们大都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基于以上理论推演和统计分析,又设计了问卷调查来考察《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英译读者反应,调查发现多数受试读者也赞同保留原文文化的异化翻译方法。据此,结合侧重异化的原则,还提出了文化专有项异化英译可取的具体操作方法,应该是文化植入法、文化切入法和文化嵌入法等。其中对《三国演义》各英译本中那些精妙绝伦的佳句进行赏析,对那些不当的译法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与改进。如今我国正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我们的重要国策,也就是我们翻译工作者的重大使命。为此必须秉承“在译入语国度再塑中国文化经典”的理念,像《三国演义》这样一部饱含中国文化遗产的经典名著,在翻译时势必应当充分彰显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播中国文化的精华,也就是在处理中华文化专有项时,应当侧重异化,并采取相应可取的具体译法。当然,异化不是绝对单一的,归化等处理方法也往往是需要的。总之,在英译中华文化专有项时,坚持异化为主,能够异化的尽可能异化,同时兼顾其它翻译方法,在异化、归化这一连续体上动态、平衡地协调运用各种具体的合理翻译方法。
【关键词】:《三国演义》英译 文化专有项 异化 归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引言14-39
  • 0.1 研究的缘起16-27
  • 0.1.1 《三国演义》原著的国际影响与英译关注的反差16-19
  • 0.1.2 《三国演义》国内英译研究成果的局限与不足19-27
  • 0.2 理论基础27-31
  • 0.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31-37
  • 0.3.1 研究的内容31-35
  • 0.3.2 研究的方法35-37
  • 0.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37-39
  • 第一章 文化翻译与侧重异化观39-76
  • 1.1 翻译研究中文化的思考39-54
  • 1.1.1 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理论背景39-46
  • 1.1.2 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理论内涵46-50
  • 1.1.3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理论实质:三层文化视角50-54
  • 1.2 文化翻译的异化和归化54-69
  • 1.2.1 异化与归化的定义与关系55-61
  • 1.2.2 文化专有项翻译的异化和归化61-69
  • 1.3 侧重异化的翻译观69-76
  • 1.3.1 翻译的本质要求侧重异化69-72
  • 1.3.2 文化的推介要求侧重异化72-76
  • 第二章 《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英译实证调查76-104
  • 2.1 《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英译的统计分析76-86
  • 2.1.1 统计方法说明77-82
  • 2.1.2 统计结果说明82-86
  • 2.2 《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英译读者反应86-104
  • 2.2.1 问卷调查设计86-88
  • 2.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88-104
  • 第三章 《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异化英译评析104-144
  • 3.1 文化植入的异化佳译104-117
  • 3.2 文化切入的异化佳译117-131
  • 3.2.1 文内切入118-123
  • 3.2.2 文外切入123-131
  • 3.3 文化嵌入的异化佳译131-135
  • 3.4 异化翻译的不足与改进135-144
  • 3.4.1 不能理解的异化翻译135-136
  • 3.4.2 与原意不符的异化翻译136-141
  • 3.4.3 译意不全的异化翻译141-144
  • 第四章 《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归化英译评析144-155
  • 4.1 舍弃异质原语表达再现其内涵的佳译144-146
  • 4.2 舍弃异质原语形象再现其内涵的佳译146-148
  • 4.3 归化翻译的不足与改进148-155
  • 结语155-159
  • 参考文献159-170
  • 附录1 《三国演义》前20回中的文化专有项170-188
  • 附录2 问卷调查188-201
  • 附录3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第一组问卷调查结果201-202
  • 附录4 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第二组问卷调查结果202-20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203-204
  • 致谢204-2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世厚;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0年01期

2 吴微;第十三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0年04期

3 戴承元;试论《三国演义》在“天命”和“人事”之间的两难抉择[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三国演义辞典》韩文版问世[J];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02期

5 沈伯俊;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朱汉彬;以“义”为先以“仁”为本——简析《三国演义》的道德观与政治观[J];鄂州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方成慧;;《三国演义》运用历史文献的方式初探(上)[J];写作;2002年15期

8 郑铁生;名符其实的《三国演义新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6期

9 梅新林,韩伟表;《三国演义》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前瞻[J];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10 晓文;“自负”与“自卑”——读《三国演义》有感[J];陕西审计;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仁福;;试论《三国演义》“气”的文化意蕴[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2 林宪亮;;论《三国演义》之“白帝城托孤”[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喻斌;;曲直随剪裁 善恶任取舍——析《三国演义》中上庸之战的虚与实[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蓝晓光;;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代的竹兵器[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单长江;;《女仙外史》乃刻意模仿《三国演义》之作[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马显慈;;《三国》、《水浒》之修辞艺术[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文新;;小说史上的一处重要分野——追寻《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差异之源[A];水浒争鸣(第五辑)[C];1987年

8 曹亦冰;;考论《三国演义》关羽的“重枣脸”[A];2006中国山西·关公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9 关四平;;刘备与宋江比较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三[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10 关四平;;刘备与宋江比较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一[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小立;新版《三国演义》将开拍 高希希誓言要打造精品[N];文艺报;2008年

2 沈伯俊;《三国演义》:“说大事”的影响力[N];解放日报;2007年

3 程兵;原创新漫画 《三国演义》魅力所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4 秋香;千淘万漉成精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5 商报记者 李岩;动画片《三国演义》开辟中日合作新模式[N];北京商报;2008年

6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语文》执行主编 桑哲;《三国演义》数字化助推名著研究性阅读[N];中国教育报;2013年

7 尼东;《三国演义》大型系列邮票演绎的人才使用真谛[N];中国集邮报;2014年

8 ;文史对照插图本《三国演义》出版[N];文学报;2000年

9 王后法;《三国演义》的美学悲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李云峥;三国演义、航海信托与股市文化[N];证券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甜;《三国演义》中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9年

3 赵莹;《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聚宝;《三国演义》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5 秀云;《三国演义》满文翻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旭;《三国演义》研究三题[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2 武志国;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谋略描写[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真一;京剧关公戏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金明淑;韩国文化中的《三国演义》因子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5 郭萌萌;《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及文化教学[D];兰州大学;2015年

6 于耀程;《三国演义》创作素材来源研究[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鲍远苗;《三国演义》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吴岚南;《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的英雄观之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9 李莉妹;《三国演义》在印尼的翻译与改编[D];南京大学;2014年

10 张盼盼;《三国演义》英汉文本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80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680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6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