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与语义饱和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16:15

  本文关键词:汉字字形与语义饱和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汉字饱和 语义饱和 字形饱和 字形解体 联接通道饱和 眼动


【摘要】:一个熟悉的汉字重复一定次数或者注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得陌生起来,这就是汉字饱和现象。这个现象比较常见,但是其实质是什么却一直存在争议。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基于各自的研究结果,形成三种相互排斥的观点:字形饱和、语义饱和以及字形与语义的联结通道饱和。 为了检验上述三种观点,研究者采用快速重复启动范式和类别匹配任务,从诱发汉字饱和的因素——重复次数和注视时间——两个角度出发,分别考察字形饱和、语义饱和及联结通道饱和的可能性,同时检验汉字饱和程度随重复次数和注视时间增加而变化的时间进程。 研究一从重复次数角度出发,使用计算机,通过四个实验分别考察汉字重复、语义重复、无意义汉字重复及韩语字母重复时,能否诱发饱和效应。四个实验均采用2(重复性:重复,不重复)×2(匹配性:匹配,不匹配)×6(重复水平)的重复测量设计。每个实验都分两阶段进行,两阶段实验任务和材料相同,但材料搭配不同。结果发现:(1)实验l第二阶段,类别匹配反应时之差在前三个重复水平上依次增大,重复水平2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重复水平3达到最大值,后三个重复水平又有减小;(2)实验2第二阶段,语义匹配反应时之差在前三个重复水平上依次增大,重复水平3达到最大值,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后三个重复水平依次减小;(3)实验3第二阶段,汉字字形匹配反应时之差在重复水平4达到最大值,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后两个重复水平又有减小;(4)实验4第二阶段,韩语字母字形匹配反应时之差,前五个重复水平上依次增大,重复水平5达到最大值,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一个重复水平又有减小。综合四个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从重复次数的角度看,(1)汉字饱和现象既包含字形水平的饱和,也包含语义水平的饱和;(2)与语义饱和相比,字形饱和需要更高重复水平才能出现;(3)汉字饱和在一定重复次数范围内呈倒U形发展趋势。 研究二的实验设计与研究一相同,使用眼动仪记录被试每次对启动刺激的注视时间,并且按实验条件和实验次序分别将各次的注视时间累加起来,考察注视时间的累积能否引起字形饱和及语义饱和。结果发现:(1)实验5第二阶段,随着单字类别名称注视时间的增加,重复条件与基线条件下,类别匹配反应时之差逐渐增大,当注视时间累积达到5.5秒时,差值的增大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当注视时间累积达到8.5秒时,差值又开始减小;(2)实验6第二阶段,随着样例词注视时间的增加,类别重复条件与基线条件下,样例词语义匹配反应时之差逐渐增大,当注视累积时间达到5.5秒时,差值的增大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注视累积时间达到8.5秒时,差值仍未减小;(3)实验7第二阶段,随着注视时间的增加,汉字字形重复条件与基线条件下,字形匹配反应时之差在8.5秒以内逐渐增大,当注视累积时间达到8.5秒时,差值的增大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8第二阶段,随着注视时间的增加,韩语字母字形重复条件与基线条件下,字形匹配反应时之差在8.5秒以内逐渐增大,当注视累积时间达到8.5秒时,差值的增大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四个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从注视时间的角度看,(1)汉字饱和现象同时包含字形饱和及语义饱和;(2)字形饱和出现时间比语义饱和出现时间较晚;(3)字形与语义都激活时,汉字饱和现象在一定时间段内呈倒U形发展趋势;单纯的字形和语义饱和在8.5秒以内没有表现出回落趋势。 综合两个研究可以得出结论:(1)无论是多次重复引起的汉字饱和,还是长时间注视引起的汉字饱和都包含字形及语义的饱和。(2)无论是以重复次数的角度来看,还是以注视累积时间的角度来看,字形饱和都比语义饱和出现较晚;(3)汉字饱和的进程可能是非线性的,一定次数范围内或者一定时间范围内,饱和程度先增加后减少,呈倒U形趋势。
【关键词】:汉字饱和 语义饱和 字形饱和 字形解体 联接通道饱和 眼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研究背景13-21
  • 1.1 引言13
  • 1.2 不同语言中的文字饱和现象13-15
  • 1.3 文字饱和概念的界定15-19
  • 1.3.1 文字饱和的概念16
  • 1.3.2 文字饱和及类似现象辨析16-19
  • 1.4 研究汉字饱和现象的意义19-21
  • 1.4.1 研究汉字饱和现象的理论意义19-20
  • 1.4.2 研究汉字饱和现象的实践意义20-21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1-47
  • 2.1 关于文字饱和本质的理论争论21-26
  • 2.1.1 语义加工的饱和21-23
  • 2.1.2 字形加工的饱和23-24
  • 2.1.3 字形与语义联结通道的饱和24-25
  • 2.1.4 可能存在的其他形式的饱和25-26
  • 2.2 文字饱和现象的研究范式26-39
  • 2.2.1 主观评定类研究范式26-33
  • 2.2.2 客观测量类研究范式33-39
  • 2.3 问题提出及本研究的目的39-44
  • 2.3.1 文字饱和研究的最新范式及其存在的问题39-44
  • 2.3.2 本研究的目的44
  • 2.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44-47
  • 第三章 重复次数对汉字类别、语义及字形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研究一)47-71
  • 3.1 行为实验研究方法47-53
  • 3.1.1 被试47
  • 3.1.2 实验仪器47
  • 3.1.3 材料与设计47-48
  • 3.1.4 实验设计48
  • 3.1.5 实验程序48-50
  • 3.1.6 数据分析50-53
  • 3.2 实验1 汉字重复次数对类别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53-57
  • 3.2.1 实验目的与假设53
  • 3.2.2 研究方法53
  • 3.2.3 结果与讨论53-57
  • 3.3 实验2 汉字语义重复次数对语义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57-60
  • 3.3.1 实验目的与假设57
  • 3.3.2 研究方法57
  • 3.3.3 结果与讨论57-60
  • 3.4 实验3 汉字重复次数对字形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60-62
  • 3.4.1 实验目的与假设60
  • 3.4.2 研究方法60
  • 3.4.3 结果与讨论60-62
  • 3.5 实验4 韩语字母重复次数对字形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62-64
  • 3.5.1 实验目的与假设62
  • 3.5.2 研究方法62-63
  • 3.5.3 结果与讨论63-64
  • 3.6 研究一讨论及结论64-71
  • 3.6.1 汉字的字形饱和问题65-67
  • 3.6.2 汉字饱和现象中的策略使用问题67-68
  • 3.6.3 汉字饱和的字形-语义双重性及对联接通道饱和理论的质疑68-69
  • 3.6.4 汉字饱和发生发展的趋势69-70
  • 3.6.5 结论70-71
  • 第四章 注视时间对汉字类别、语义及字形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研究二)71-91
  • 4.1 眼动实验研究方法73-76
  • 4.1.1 被试73
  • 4.1.2 实验仪器73
  • 4.1.3 实验材料73
  • 4.1.4 实验设计73
  • 4.1.5 实验程序73-74
  • 4.1.6 数据分析74-76
  • 4.2 实验5 汉字注视时间对类别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76-79
  • 4.2.1 实验目的与假设76-77
  • 4.2.2 研究方法77
  • 4.2.3 结果与讨论77-79
  • 4.3 实验6 同类样例词注视时间对语义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79-82
  • 4.3.1 实验目的与假设80
  • 4.3.2 研究方法80-81
  • 4.3.3 结果与讨论81-82
  • 4.4 实验7 汉字注视时间对字形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82-85
  • 4.4.1 实验目的与假设82-83
  • 4.4.2 研究方法83
  • 4.4.3 结果与讨论83-85
  • 4.5 实验8 韩语字母注视时间对字形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85-87
  • 4.5.1 实验目的与假设85
  • 4.5.2 研究方法85-86
  • 4.5.3 结果与讨论86-87
  • 4.6 研究二讨论与结论87-91
  • 4.6.1 研究二结果揭示的内容87-88
  • 4.6.2 研究二的优势与不足88-90
  • 4.6.3 研究二的结论90-91
  • 第五章 总讨论91-94
  • 5.1 两个研究结果的相同与不同之处91
  • 5.2 字形与语义饱和的先后问题91-92
  • 5.3 熟悉性与饱和的关系92-93
  • 5.4 倒U形曲线的含义93-94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94-97
  • 6.1 研究结论94
  • 6.2 实验的创新之处94-95
  • 6.3 实验存在的不足95
  • 6.4 未来研究的展望95-97
  • 参考文献97-101
  • 附录101-103
  • 致谢103-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仝文;闫国利;;语言认知加工中“饱和”现象的研究范式及实验任务述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689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689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5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