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帝国协和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1:39
本文关键词:“满洲帝国协和会”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满洲帝国协和会” 组织结构特征 法西斯国民组织 殖民文化
【摘要】:本文以“满洲帝国协和会”为对象,对这一组织在“满洲国”存续期间的实际运行以及在殖民统治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考察。近年来,协和会在历史、政治、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受到关注,成为“满洲国”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纵向的角度而言,协和会进入“满洲帝国协和会”阶段,成为“满洲国唯一的思想的、教化的、政治的实践组织体”,不但组织定位得以明确,其理念也逐渐形成体系。从横向的角度而言,“满洲帝国协和会”与“满洲国”政府从“表里一体”到“二位一体”,进而发展为“三位一体”,经历了从附属到平行、再到重合的转变,在这一嬗变过程中二者也从对立走向了统一,形成新的综合领导体制。与“满洲国”政府一起成为日本在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两大支柱。“满洲帝国协和会”由单纯的精神母体,演变为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多方位对中国东北地区展开侵略的工具。与其他殖民工具相比,“满洲帝国协和会”的侵略意图更隐蔽,更具混淆性。正因为如此,协和会尤其是“满洲帝国协和会”阶段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满洲帝国协和会”既然已被定义为“实践组织体”,那么其构成一定符合社会组织的结构特征,由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参与者、组织技术和组织环境。因此本文从结构特征入手对“满洲帝国协和会”进行剖析。首先是梳理协和会的改组,即在组织环境的设定之下,对组织目标的确认和对组织结构的调整。通过不断的改组,完成其作为微观殖民权力的主体的使命——在宏观权力主体的操控下开展活动。其次是依据从内到外、由近及远的原则对“满洲帝国协和会”的参与者进行区分,继而分析他们在组织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满洲帝国协和会”正是在参与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中在东北地区完成殖民思想的渗透。再次是对“满洲帝国协和会”在完成其殖民任务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整理。殖民任务的多样化决定了技术手段的复杂性,任务不同,手段各异,但目标却是惊人的一致——完成殖民文化的表征——“建构有误的再现”和“实现身份的认同”。然后以“满洲帝国协和会”的机关杂志为文本,对“满洲帝国协和会”操控舆论的实质进行分析,挖掘在舆论导向隐藏的“殖民需求”。因为文化的渗透力和媒体的话语权是依附硬性权力而凸显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殖民地时期的舆论导向就是为殖民统治所服务的。最后“满洲帝国协和会”伴随“满洲国”的垮台而偃旗息鼓,但是社会形体和意识形态却不会因此而消亡。因此从苏军、国民党、共产党三个方面对社会形体和意识形态中残留的负资产进行清理,通过系列清算,完成后殖民时代文化的再建构。总体看来,“满洲帝国协和会”在“满洲国”殖民体系中充分发挥了其作为“法西斯国民组织”的效用,全方位、多角度、大规模地在东北地区进行侵略活动,给东北民众带来深重的苦难和痛楚。当然,“满洲帝国协和会”组织机构庞大,会员众多,活动多样,受篇幅所限,本文的研究只不过是刚刚起步而已,不断完善深入是笔者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满洲帝国协和会” 组织结构特征 法西斯国民组织 殖民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65.61
【目录】:
- 凡例4-5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1
- 绪论11-22
- 第一章 协和会的改组与殖民权力主体的嬗变22-57
-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的改组23-32
- 一、动荡期的协和会系列改组24-28
- 二、“表里一体”的1936年改组28-31
- 三、改组后的发展31-32
-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改组32-39
- 一、横跨两年的改组32-34
- 二、“二位一体”的1941年改组34-37
- 三、改组后的发展37-39
- 第三节 配合总力战体制的改组39-46
- 一、“三位一体”为中心的1943年改组40-43
- 二、“国民总崛起运动”下的1944年改组43-44
- 三、改组后的发展44-46
- 第四节 机构改组的实质46-57
- 一、客观条件下的对“满洲国”、协和会的认识46-49
- 二、主观意识中的关东军意图49-57
- 第二章 “满洲帝国协和会”参与者的配合与殖民思想的渗透57-101
- 第一节 内部组织58-73
- 一、分会组织59-68
- 二、实践团体68-73
- 第二节 外围团体73-87
- 一、国防妇人会75-79
- 二、军人后援会79-80
- 三、“满洲国赤十字社”80-81
- 四、满洲佛教总会81-87
- 第三节 对外交流87-101
- 一、汪伪政权的新民会87-93
- 二、日本的大政翼赞会93-95
- 三、与德意志的交流95-101
- 第三章 “满洲帝国协和会”的技术手段与殖民文化表征101-157
- 第一节 “满洲帝国协和会”联合协议会102-127
- 一、三级制104-117
- 二、众议统裁制117-122
- 三、实践运动的持久性122-127
- 第二节 奴化工作127-139
- 一、宣传工作128-133
- 二、兴亚工作133-135
- 三、组织和福利工作135-139
- 第三节 国民运动139-157
- 一、增强战力运动141-150
- 二、巩固后方运动150-157
- 第四章 “满洲帝国协和会”机关杂志的刊行历程与殖民舆论导向157-180
- 第一节 《协和运动》的发行概况158-160
- 第二节 《协和运动》的发展脉络及其分期160-162
- 第三节 《协和运动》不同时期的舆论导向162-180
- 一、矛盾整理期162-166
- 二、合作期166-172
- 三、回归期172-180
- 第五章 殖民权力主体的坍塌与文化的再建构180-196
- 第一节 “满洲帝国协和会”的终结与殖民影响180-184
- 第二节 苏军的接收政策184-186
- 第三节 国民党的接收政策186-190
- 第四节 共产党的清理政策190-196
- 结语196-199
- 参考文献199-206
- 附录206-213
- 后记213-215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21
本文编号:724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724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