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
发布时间:2017-08-29 19:37
本文关键词: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
【摘要】:本文将论述1920—1978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区分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历史中形成的各种模式,探究该产业历史结构的转换以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对中国来说,汽车是一种舶来品,1920年代,中国开始尝试自造汽车。在1949年之前,尽管中国未能发展出具有真正制造能力的汽车工业,但已能通过进口部件组装汽车,并形成了相关的零件配制产业,为1949年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本土渐进演化模式”打下了基础。此外,民国时代中国工程界对自主汽车工业的构想,已经包含了向苏联学习的内容,这也为新中国建立后移植苏联技术的汽车工业建设模式打下了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汽车工业的创立就成为中央领导人十分重视的议题。起初,政府曾经制订过利用旧中国遗产发展汽车工业的计划,不久之后,随着苏联援华的展开,苏联对中国建设汽车工业的援助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较利用旧中国遗产为优,故旧方案被废止,代之以全面移植苏联体系的新方案,创立了一汽。一汽的建设可以被称为“苏式体系移植模式”。此后,在被封锁的特殊环境下,中国出于备战的目的创立了重庆重型汽车厂、二汽等企业。在二汽等企业的创办过程中,一汽起到了“包建”的作用,所以二汽的发展模式又可以称为“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与“苏式体系移植模式”和“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不同,以上海汽车工业为代表的“本土渐进演化模式”并非直接由苏联大规模转移现代技术而来,而是以民国时代汽车修配业的基础嫁接现代技术而成。所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说,该模式体现为渐进演化,而非整体转移。在1978年之前,上海汽车工业研制了三轮汽车、凤凰牌(上海牌)轿车、载重卡车等各种产品,最典型地展示了“土洋结合”技术发展模式的成功与失败。 除了国家大规模投资建设一汽、二汽外,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地区都发展成为了汽车生产基地。尤其是大跃进和“三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曾经“遍地开花”,分布于大江南北,形成地理分布上的散布型格局。而这种“遍地开花”也直接造成此后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结构性弊病,负面影响至今犹在。但从另一方面说,尽管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汽车工业“遍地开花”,其发展模式却相对简单,绝大部分为本土渐进演化模式,一小部分为兼具本土渐进演化色彩的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 本文表明,尽管国家对于汽车工业这一新兴产业采取了推动政策,但总体而言,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发展的各种模式恰恰与人口众多、购买力低下的国情相契合,故政策上以载重车和军车而非轿车为发展重点,是符合中国当时的资源比较优势的,并未出现日韩式赶超。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实际上的比较优势战略,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最重要的轿车制造业实质上缺乏政府的有力扶持,加之计划经济抑制了市场发育,作为个人消费品的轿车根本无发展空间,遂导致中国汽车工业错失了最佳发展时机。因此,1978年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发展模式虽广受诟病,但实际上反而体现了政府发展汽车工业的更强烈的意志,而合资发展模式对于技术引进的过度依赖,在此前的历史模式中已然存在。
【关键词】:汽车工业 比较优势 技术转移 赶超战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29;K26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2
- 绪论12-26
- 一、学术前史12-19
- 二、理论平议19-22
- 三、框架与主要内容22-26
- 第一章 构想与现实的落差: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26-46
- 第一节 近代中国创立汽车工业的构想26-37
- 一、创立汽车工业构想的历史脉络26-30
- 二、民国工程界鼓吹创立汽车工业的动因30-32
- 三、各种构想所共同关注的问题32-37
- 第二节 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37-44
- 一、近代中国创办汽车工业的计划与实践37-42
- 二、近代中国汽车修理业与配件制造业的兴起42-44
- 小结44-46
- 第二章 苏式体系移植模式:一汽的创建与成长46-98
- 第一节 自主创建汽车工业的方案46-51
- 一、重工业部汽车筹备组的成立46-48
- 二、《汽车工业建设计划草案》述论48-51
- 第二节 苏联对华援助与一汽的创立51-73
- 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创立51-60
- 二、一汽对苏联技术体系的移植60-69
- 三、一汽建成初期的管理体制69-73
- 第三节 一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运营73-97
- 一、外部因素对一汽早期发展的影响74-85
- 二、计划经济时代一汽的发展绩效85-88
- 三、计划经济时代一汽的产品研发88-97
- 小结97-98
- 第三章 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二汽的创建98-129
- 第一节 自行设计汽车厂的最初尝试98-104
- 一、援建古巴汽车配件厂的流产98-100
- 二、自主建设重庆重型汽车厂100-104
- 第二节 苏式体系本土化与二汽的创建104-123
- 一、二汽的早期创建计划及其夭折104-107
- 二、二汽的正式上马及其选址问题107-115
- 三、二汽建设与苏式体系的本土化115-123
- 第三节 二汽的建成投产与早期发展123-127
- 一、二汽的建成投产与早期生产状况124-126
- 二、文化大革命对二汽的冲击126-127
- 小结127-129
- 第四章 渐进演化模式:上海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29-149
- 第一节 上海汽车工业的渐进演化129-136
- 一、建国初期上海汽车修配业的改造129-133
- 二、计划经济时代上海汽车工业发展概述133-136
- 第二节 上海汽车工业的“土洋结合”136-140
- 一、中国汽车工业“土洋结合”运动的兴起136-138
- 二、上海汽车工业“土洋结合”技术模式概观138-140
- 第三节 上海汽车工业的早期产品研发140-147
- 一、三轮汽车研发:“土洋结合”的典范140-143
- 二、轿车研发:“土洋结合”的不完全成功143-147
- 小结147-149
- 第五章 中国汽车工业散布型格局的形成149-168
- 第一节 中国汽车工业早期的“遍地开花”149-156
- 一、大跃进时期的“遍地开花”149-152
- 二、“三五”期间的“遍地开花”152-156
- 第二节 几处略具规模的汽车生产基地156-167
- 一、起步较早的南京汽车工业156-159
- 二、北京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59-163
- 三、重型汽车生产基地的分散发展163-167
- 小结167-168
- 结论 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发展的启示168-175
- 一、国家嵌入产业的演化路径168-169
- 二、以技术引进为主导的发展169-172
- 三、比较优势战略而非赶超道路172-173
- 四、以史为鉴173-175
- 参考文献175-179
本文编号:755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75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