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两周时期墓葬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01:29
本文关键词:江南地区两周时期墓葬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江南地区 两周时期 墓葬遗存 族群构建 国家化进程
【摘要】:江南地区两周时期的墓葬遗存形制多样,文化因素构成也比较复杂,以往大家虽然意识到这一时期本区的墓葬遗存具有一些共性,却长期缺乏全面的梳理和综合的研究。本文在界定、划分墓葬类型,建立墓葬分期与编年框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墓葬遗存所做的历时性分区研究,初步探讨了本区土著群体在族群构建与国家化进程方面的问题,,对于区分吴、越墓葬以及深入认识江南地区两周时期的历史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对本项研究的时空范围以及研究对象加以界定,对以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指出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以及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做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墓葬形制的划分与研究,首先根据墓葬营建理念上的差异,将本区两周时期的墓葬遗存分为土墩墓、土墩石室遗存、竖穴土(岩)坑墓、支石墓(含大石盖墓)和崖葬遗存五大类,对各类墓葬遗存的界定标准加以明确。进而对资料相对充分的前四类墓葬遗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类型划分。而后对各类墓葬的等级差异,以及与墓葬形制相关的一些重点问题做了初步探研。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随葬品进行研究,并对墓葬遗存进行分期、断代。首先通过对墓葬遗存出土典型遗物进行类型学分析,并依据层位关系归纳其演变逻辑。再根据诸类典型遗物之间的平行演变关系及共出关系,将包含这些遗物的墓葬遗存分为五期9段,比定各期、各段的年代,并考察了各期墓葬遗存在墓葬形制方面与随葬品方面的总体特征。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墓葬遗存进行历时性的分区研究,并对各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加以推定。首先在墓葬分期的基础上,以葬俗差异作为综合指标,把江南地区两周时期的墓葬遗存划分为9区,进而考察了各区墓葬遗存在不同时期内的分布范围及其文化因素构成情况。之后结合文字史料推定了各期、各区墓葬遗存的族属与国别,初步确定了文献中的扬越、于越、干越、“闽越”、“瓯越”等族群的墓葬遗存,并对江南地区战国时期楚墓的分布特征做了简要讨论。 第五部分主要是以前文的墓葬研究为基础,对本区两周时期的民族史与政治史问题进行探研。从族群构建和政治组织发展的角度对墓葬遗存的历时性分区研究成果进行重新检视,并结合对相关遗址资料及文字史料的分析,指出本区两周时期的社会形态经历了从“越族”酋邦到吴、越国家的发展历程,并对吴、越两国的立国方式、国家形态以及两国间的关系等历史问题做了尝试性的解读。 第六部分是结语,主要是对以上研究的收获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江南地区 两周时期 墓葬遗存 族群构建 国家化进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8.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2
- 第1章 绪论12-54
- 1.1 时空范围与研究对象的界定12-14
- 1.1.1 时空范围12-13
- 1.1.2 研究对象13-14
- 1.2 发现与研究简史14-49
- 1.2.1 第一阶段14-17
- 1.2.2 第二阶段17-29
- 1.2.3 第三阶段29-48
- 1.2.4 既往取得的成果和尚待解决的问题48-49
- 1.3 研究思路及相关研究方法的说明49-54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49
- 1.3.2 相关的研究方法49-54
- 第2章 墓葬形制的划分及相关问题54-88
- 2.1 土墩墓(含祭祀性遗存)54-60
- 2.1.1 内涵界定54-55
- 2.1.2 形制划分55-60
- 2.2 土墩石室遗存60-65
- 2.2.1 内涵界定60-62
- 2.2.2 形制划分62-65
- 2.3 竖穴土(岩)坑墓65-67
- 2.3.1 内涵界定65
- 2.3.2 形制划分65-67
- 2.4 支石墓(含大石盖墓)67-70
- 2.4.1 内涵界定67-68
- 2.4.2 形制划分68-70
- 2.5 崖葬遗存70-71
- 2.6 墓葬级别划分71-72
- 2.7 相关问题讨论72-88
- 2.7.1 土墩墓中祭祀性遗存的形式72-80
- 2.7.2 土墩墓中“一墩多墓”的形式80-83
- 2.7.3 “人”字顶木椁的源流与涵义83-88
- 第3章 随葬品研究与墓葬分期、断代88-120
- 3.1 典型遗物的演变序列88-110
- 3.1.1 原始瓷器88-95
- 3.1.2 印纹硬陶器95-98
- 3.1.3 夹砂陶器98-101
- 3.1.4 泥质陶器101-103
- 3.1.5 青铜器103-107
- 3.1.6 层位学依据107-110
- 3.2 墓葬遗存的分期与编年110-115
- 3.2.1 期段划分110-112
- 3.2.2 年代推定112-115
- 3.3 各期墓葬遗存的总体特征115-120
- 3.3.1 第一期墓葬115
- 3.3.2 第二期墓葬115-116
- 3.3.3 第三期墓葬116-117
- 3.3.4 第四期墓葬117
- 3.3.5 第五期墓葬117-120
- 第4章 墓葬分区与族属、国别推定120-156
- 4.1 第一期分区120-129
- 4.1.1 A 区120-122
- 4.1.2 B 区122-124
- 4.1.3 C 区124-125
- 4.1.4 D 区125-127
- 4.1.5 E 区127-128
- 4.1.6 F 区128-129
- 4.1.7 G 区129
- 4.2 第二期分区129-135
- 4.2.1 A 区129-131
- 4.2.2 B 区131-133
- 4.2.3 D 区133-134
- 4.2.4 E 区134-135
- 4.2.5 G 区135
- 4.3 第三期分区135-140
- 4.3.1 A 区136-137
- 4.3.2 B 区137-138
- 4.3.3 E 区138-139
- 4.3.4 G 区139
- 4.3.5 H 区139-140
- 4.4 第四期分区140-144
- 4.4.1 A 区140-142
- 4.4.2 H 区142-143
- 4.4.3 I 区143-144
- 4.5 第五期分区144-145
- 4.5.1 A 区144
- 4.5.2 I 区144-145
- 4.6 墓葬遗存的族属与国别145-156
- 4.6.1 A 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146-148
- 4.6.2 B 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148-150
- 4.6.3 C 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150-151
- 4.6.4 D 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151-152
- 4.6.5 E 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152
- 4.6.6 F 区、G 区墓葬的族属152-153
- 4.6.7 H 区墓葬的族属153-154
- 4.6.8 I 区墓葬的族属与国别154-156
- 第5章 墓葬为中心的民族史与政治史探研156-164
- 5.1 从“越族”酋邦到吴、越国家156-159
- 5.2 吴、越立国方式与国家形态的差异159-164
- 第6章 结语164-166
- 附图166-230
- 附表230-270
- 参考文献270-292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92-294
- 后记294-2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虎仁;周润垦;原丰;;向心结构的多墓土墩[J];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06期
2 赵东升;杭涛;;复杂的祭祀行为[J];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06期
3 田名利;吕春华;唐星良;;土墩墓丧葬建筑[J];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06期
4 周润垦;王书敏;张浩林;;宁镇地区土墩墓的族属[J];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06期
5 毛昭晰;先秦时代中国江南和朝鲜半岛海上交通初探[J];东方博物;2004年01期
6 蒋明明;浙江绍兴皋埠任家湾茅家山战国墓清理简报[J];东方博物;2005年01期
7 洪丽娅;;杭州半山战国墓出土玉石器材质研究[J];东方博物;2007年03期
8 盛正岗;;余杭出土战国原始瓷及产地问题[J];东方博物;2008年03期
9 杨则东,宫希成;安徽省南陵县古遗迹遥感调查[J];中国地质;1998年10期
10 肖梦龙;试论江南吴国青铜器[J];东南文化;198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秀侃;吴越玉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张志鹏;吴越史新探[D];河南大学;2012年
4 郎剑锋;吴越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75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77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