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规范、失范及其应对

发布时间:2017-09-15 03:29

  本文关键词: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规范、失范及其应对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主体 伦理行为 规范 失范 应对


【摘要】:研究如何解决技术伦理问题,不能忽视对技术的设计者、研发者和制造者等技术主体的研究。因为在“技术主体一技术”这一对象性关系中,技术主体对技术的产生、发展起主导作用,技术以技术主体的尺度、价值观和目的性为先在逻辑而存在。本文在国内外有关对技术伦理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概念分析法、历史批判法和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技术主体及其伦理行为的视角对技术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是技术主体受其自身伦理意识支配而做出的具有道德价值的技术行为。要使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具有正道德价值,就应该对其进行伦理维度的规范。在伦理学视域下,规范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有其必要性。一方面,与物律和法律等相比,只有伦理规范可以内化为技术主体的自律性,是技术主体的德性之本。伦理规范是以一种表面约束的形式通达内在地成全技术主体是其所是、成就技术主体的德性的唯 必然之路。另一方面,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对生活世界的影响不断地增强,它不但把制造对象从物扩展到了物和“技术-人”,而且使道德行为体从人扩展到了人与技术物,这些影响引发的诸多伦理问题必然要求规范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规范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秩序和幸福的追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存在着没有遵守既有伦理规范或无特定伦理规范可遵守的失范现象。这会导致更严重的技术伦理问题发生。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失范的危害主要包括影响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顺利进行、危害他人和社会安全、浪费社会资源、加剧社会风气的恶化以及影响政府公信力等。造成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失范的主观原因主要包括技术主体在道德人存在维度的萎缩及其伦理自主性被其所在组织的管理者所抑制等,客观原因主要包括技术发展超前于伦理发展,特别是新兴技术对传统伦理规范的挑战,以及技术伦理冲突的客观存在等。 本文的落脚点是研究如何应对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失范,以使得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成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有助于增加人类福祉的道德的行为。为此,本文从制度、个体、组织层面及其他路径对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失范提出了应对之策。制度层面的对策是构建可供技术主体遵守的技术伦理规范,这是防治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失范的首要步骤。个体层面的对策是养成技术主体的伦理意识,以保证技术主体能够自觉自发地去遵守既有的技术伦理规范。但技术主体即使养成了技术伦理意识,由于其伦理自主性有可能会被他所在组织的管理者抑制,会使得他的伦理选择因此而无法有效执行,这最终也会导致伦理行为失范和技术伦理问题产生。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主体所在的组织具有严格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它赋予管理者的权力能否定技术主体的专业技术伦理意见和建议。对此,应该从组织层面提出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失范的防治对策,这就是对科层制组织进行组织结构重造,构建网络组织。更进一步地,技术主体即使服务于具有网络结构的组织,也养成了特定的技术伦理意识,而且也有既定的技术伦理规范可供遵守,但他还有可能因为遇到伦理冲突而不知如何进行伦理选择,或进行不适当的伦理选择而导致技术伦理行为失范现象发生。为此,本文提出通过判别技术伦理位阶,划分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所遵循伦理原则的等级次序的方法去帮助技术主体摆脱技术伦理冲突或困境,从而防治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失范现象。 本研究属于技术哲学领域。现代技术哲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有意无意地成为了田野哲学的一个典型范例。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对本文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了“技术伦理重构”的概念,指出为有效防治技术伦理问题的发生,应该让社会大众,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广泛、充分参与技术伦理行为,对其进行监督、评价,让技术伦理这一社会问题走出哲学大厦,接受除了哲学家之外的更多不同领域的“同行”评议。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技术主体 伦理行为 规范 失范 应对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5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36
  •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2-15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问题的提出13-14
  • 1.1.3 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5-32
  • 1.2.1 关于技术主体和伦理行为的文献述评15-21
  • 1.2.2 关于规范、失范及相关概念的文献述评21-25
  • 1.2.3 关于技术伦理问题的文献述评25-32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32-36
  •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32-35
  • 1.3.2 研究方法35-36
  • 2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36-64
  • 2.1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的概念解析36-43
  • 2.1.1 技术主体及相关概念辨析36-40
  • 2.1.2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的概念40-43
  • 2.2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的构成及特征43-46
  • 2.2.1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的构成43-44
  • 2.2.2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的特征44-46
  • 2.3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46-51
  • 2.3.1 技术伦理意识47-48
  • 2.3.2 相关组织因素48-51
  • 2.4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的原则分析51-64
  • 2.4.1 预防在先原则与行动在先原则51-54
  • 2.4.2 预防/行动在先原则的语境局限性54-58
  • 2.4.3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的自主性原则58-64
  • 3 规范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64-85
  • 3.1 规范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及其本质64-67
  • 3.2 规范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的必要性67-85
  • 3.2.1 伦理规范是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的内在尺度67-70
  • 3.2.2 制造对象从物扩展到物和“技术-人”70-78
  • 3.2.3 使道德行为体从人扩展到人和技术物78-85
  • 4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失范85-95
  • 4.1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失范及其危害85-87
  • 4.2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失范的主观原因87-91
  • 4.2.1 技术主体在道德人存在维度的萎缩87-89
  • 4.2.2 技术主体的伦理自主性被抑制89-91
  • 4.3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失范的客观原因91-95
  • 4.3.1 技术的发展超前于伦理91-93
  • 4.3.2 技术伦理冲突的客观存在93-95
  • 5 技术主体的伦理行为失范的应对95-136
  • 5.1 制度层面:完善技术伦理规范95-108
  • 5.1.1 技术伦理规范及其规范性96-101
  • 5.1.2 制定技术伦理规范的两种模式101-108
  • 5.2 个体层面:养成技术伦理意识108-120
  • 5.2.1 技术伦理意识养成的内涵108-114
  • 5.2.2 技术伦理意识养成的途径114-120
  • 5.3 组织层面:重造技术主体所在的组织结构120-127
  • 5.3.1 重造技术主体所在的组织结构的必要性120-124
  • 5.3.2 网络组织的构建124-127
  • 5.4 其他对策探讨:判别技术伦理位阶127-136
  • 5.4.1 技术伦理位阶及其存在的逻辑前提127-131
  • 5.4.2 判别技术伦理位阶的具体方法131-136
  •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136-144
  • 6.1 结论136-139
  • 6.2 创新点139-142
  • 6.3 展望142-144
  • 参考文献144-15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157-159
  • 致谢159-160
  • 作者简介1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福森;;发展合理性的追寻——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实质与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谢翠蓉;;企业非伦理行为透视[J];滨州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王秀华;论技术主体社会角色的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高兆明;简论“道德失范”范畴[J];道德与文明;1999年06期

5 何怀宏;;底线伦理的概念、含义与方法[J];道德与文明;2010年01期

6 姚晓娜;;“Moral Agent”是“道德代理人”吗?——一个伦理学概念辨析[J];道德与文明;2010年01期

7 张卫;王前;;劝导技术的伦理意蕴[J];道德与文明;2012年01期

8 史兆光,赵建军;关于科技伦理超前研究的思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林孔团;;网络组织的研究基础与认知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王国豫;;德国工程技术伦理的建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854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854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f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