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2017-09-24 22:43

  本文关键词:沈志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更多相关文章: 沈志远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术历程 哲学思想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引入与传播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事件和现实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演进是循着两条路径实现的,一是理论的研究,二是政治的践行。以往思想界更多的关注政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间的内在联系,而哲学工作者们的学理性贡献往往被遮蔽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话语之下。沈志远,这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早期的引入者、传播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在20世纪上半叶孜孜以求且卓有成效地宣传和阐释着马克思主义,他的工作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体系建构和本土化进程。 本文以沈志远生平“史”的轨迹为线索,对沈志远一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辛路历程展开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考察。并立足于以文本为对象、以历史为境遇,通过对沈志远在各个研究领域所遗留的文本著译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力图突破当前学界对沈志远及其哲学思想研究那种流于简单介绍的境况,并期公允评析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中的重要贡献。 通观全文,共分导论、正文六章、结语三大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正面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沈志远哲学思想”的问题。 第一章:沈志远学术思想历程以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现实语境为背景,以沈志远自身思想变化的逻辑为节点,对沈志远一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传播事业的辛路历程展开了历时考察,并对其在各个时段的代表性著作加以简要评述,概述其一生的学术贡献。 第二章:对辩证唯物论的传播以沈志远投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运动为历史语境,,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其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对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入与传播、在新哲学论战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以及在哲学的大众化运动中对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通俗宣传等,并试图客观评价其历史贡献。 第三章:对历史唯物论的传播从时序和思想的演进来看,1937年后,沈志远对哲学理论的研究与传播逐步经历了由通俗化、大众化向中国化、现实化的逻辑转向。这一时期,沈志远为了适应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重点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问题。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最主要的是从理论研究和思想评判的相结合上,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结构及社会发展动力等理论,并用这些基本原理具体地考察了上层建筑的诸形态如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等范畴。 第四章: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及人生观问题之解析沈志远重于对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但他又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其对哲学理论的深入理解融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考察,唯物而辩证地诠释了中国社会现状。本章试图挖掘沈志远在《社会问题》和《新人生观讲话》著作中所反映出的社会哲学思想,从而把握沈志远本人。 第五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及探索本章以沈志远在经济学领域所遗留的代表性著作《计划经济学大纲》、《新经济学大纲》中的经济学思想为主线,重点阐述了沈志远对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学的分析,以及他对战后我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等问题的思考,并充分肯定了其在经济学领域的独特贡献。 第六章: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解读与宣传建国后,沈志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阐释,由于沈氏译著《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曾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起了较大作用,所以,他对毛泽东思想也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本章重点介绍了建国后沈志远对毛泽东“两论”思想及革命思想的阐释与传播。 沈志远一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传播与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可以说,他的学术轨迹一定程度上折射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演进的历程。挖掘沈志远著作中的文本思想,剖析沈志远所走过的学术道路,对于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中国化、大众化进程及进一步深入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沈志远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术历程 哲学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7
【目录】:
  • 内容提要4-6
  • ABSTRACT6-11
  • 导论11-23
  • 一、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11-15
  • 二、 研究现状述评15-20
  • 三、 论文所采用的方法20-21
  • 四、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21-23
  • 引言 沈志远与 20 世纪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现实语境23-26
  • 第一章 沈志远学术思想历程26-52
  • 第一节 从爱国青年到马克思主义者26-28
  • 第二节 离党不离道潜心著书立说28-36
  • 第三节 在颠沛流离中践行马列主义36-43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理论活动43-52
  • 第二章 对辩证唯物论的传播52-89
  • 第一节 对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入与阐释53-58
  • 第二节 译著《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58-66
  • 第三节 《新哲学辞典》的出版及其学术地位66-68
  • 第四节 在新哲学论战中阐释马克思主义68-74
  • 第五节 对辩证唯物论的传播74-82
  • 第六节 对唯物辩证法的阐释82-89
  • 第三章 对历史唯物论的传播89-110
  • 第一节 论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89-95
  • 第二节 论阶级冲突与社会变革95-99
  • 第三节 论“政治”范畴99-102
  • 第四节 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102-106
  • 第五节 论“意识形态”学说106-110
  • 第四章 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及人生观问题之解析110-122
  • 第一节 对中国近代社会现实问题之阐释110-114
  • 第二节 对革命人生观思想的通俗宣传114-118
  • 第三节 论中国革命形式之历史特点118-122
  • 第五章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及探索122-146
  • 第一节 对计划经济学的传播及探索123-127
  • 第二节 对经济学学科性质的哲学立论127-131
  • 第三节 对商品资本主义经济之解析131-135
  • 第四节 对战后中国经济现状的对策研究135-140
  • 第五节 对新民主主义经济之概论140-146
  • 第六章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解读与宣传146-159
  • 第一节 对《实践论》的阐释与宣传148-151
  • 第二节 对《矛盾论》的解读与宣传151-154
  • 第三节 对毛泽东革命思想的阐释与宣传154-159
  • 结语 沈志远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159-163
  • 参考文献163-168
  • 后记168


本文编号:913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913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d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