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涉土腐败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村官”涉土腐败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土地利用趋于饱和,城镇化的用地需求不断地转向农村集体土地。农村集体土地的价值日益提高,使得部分素质不高的“村官”走上了涉土腐败的道路,大发土地财。不断曝光的腐败案件,,不断刷新的腐败金额,让人瞠目结舌,“村官”涉土腐败俨然成为了“村官”腐败的高发区。“村官”涉土腐败严重侵害农民和集体的利益,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人民对此深恶痛绝。因此,在当今反腐倡廉建设的大背景下,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打击“村官”涉土腐败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村官”不属于国家行政人员,“村官”腐败相较于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腐败具有特殊性。村民自治弱化,权力监督缺失是“村官”涉土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针对“村官”腐败的特殊性,本文立足于村民自治的社会大背景,对“村官”涉土腐败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探求“村官”涉土腐败产生的原因及疗救的对策。 论文首先对“村官”、“村官”腐败、“村官”涉土腐败内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村民自治的内涵及其监督机制进行了阐述,指出“村官”涉土腐败就是“村官”在涉及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 其次,通过走访了解和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目前“村官”涉土腐败的类型、特点和危害。“村官”涉土腐败主要表现有贪污截留征地款、无视农民意愿流转土地、宅基地分配徇私利己、违法转让集体土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饱私囊。其中,征地拆迁领域为重灾区,犯罪手段多样,涉案金额不断上升,群体化趋向显著,隐蔽性强为“村官”涉土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这些腐败现象伤害了农民的利益,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主要从村民自治制度角度分析“村官”涉土腐败的成因。“村官”涉土腐败现象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村官”思想政治素质不适应,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不完备、“村官”选举偏离民意,农村村务民主管理不规范、村民自治民主监督乏力、上级监督失位、司法监督不力等方面。 最后,针对上述“村官”涉土腐败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对策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反腐倡廉的功能,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完善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严格规范“村官”选举制度、完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强化村民民主监督、健全司法机关“村官”涉土腐败案件处理机制。
【关键词】:村民自治 “村官” 涉土腐败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3;D42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选题的缘由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11-15
- 1.2.1 国内研究述评11-13
- 1.2.2 国外研究述评13-15
- 1.3 选题的主要内容15-16
- 1.3.1 主要思想15
- 1.3.2 研究思路15-16
- 1.3.3 研究方法16
- 1.4 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16-17
- 1.4.1 研究的重点16
- 1.4.2 研究的难点16
-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16-17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17-22
- 2.1 “村官”涉土腐败概念17-18
- 2.1.1 “村官”的内涵17
- 2.1.2 “村官”腐败的内涵17
- 2.1.3 “村官”涉土腐败的内涵17-18
- 2.2 村民自治的内涵18-22
- 2.2.1 村民自治的内在监督机制19-20
- 2.2.2 村民自治的外在监督机制20-22
- 第三章 “村官”涉土腐败的现象22-30
- 3.1 “村官”涉土腐败的分类22-25
- 3.1.1 贪污截留征地款22-23
- 3.1.2 无视农民意愿流转农地23
- 3.1.3 宅基地分配徇私利己23-24
- 3.1.4 违法转让集体土地24-25
- 3.1.5 基础设施建设中饱私囊25
- 3.2 “村官”涉土腐败的特点25-27
- 3.2.1 征地拆迁领域为重灾区25-26
- 3.2.2 犯罪手段呈现多样化26
- 3.2.3 涉案金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6
- 3.2.4 群体化趋向显著26
- 3.2.5 隐蔽性比较强26-27
- 3.3 “村官”涉土腐败的危害性27-30
- 3.3.1 侵害了农民的相关利益27
- 3.3.2 破坏社会和谐稳定27-28
- 3.3.3 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28
- 3.3.4 扰乱了土地管理秩序28-30
- 第四章 “村官”涉土腐败的成因30-38
- 4.1 “村官”政治思想素质不适应30-32
- 4.1.1 法律意识淡薄30
- 4.1.2 特权思想严重30-31
- 4.1.3 理想信念缺失31
- 4.1.4 个体心理失衡31-32
- 4.2 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不完备32-33
- 4.2.1 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32
- 4.2.2 农村土地征收管理制度不完善32-33
- 4.3 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33-36
- 4.3.1 “村官”选举偏离民意轨道33-34
- 4.3.2 农村村务民主管理不规范34
- 4.3.3 村民自治民主监督乏力34-36
- 4.4 外部监督不到位36-38
- 4.4.1 上级监督失位36
- 4.4.2 司法监督不力36-38
- 第五章 “村官”涉土腐败的防治38-46
- 5.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反腐倡廉功能38-39
- 5.1.1 加强文化教育培训,提高依法做事意识38
- 5.1.2 加强警示教育,消除违纪违法动机38
- 5.1.3 增强宗旨意识教育,树立民本主义权力观38-39
- 5.1.4 着力廉政文化教育,继承发扬光荣传统39
- 5.1.5 完善生活保障制度,培养积极健康心态39
- 5.2 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39-41
- 5.2.1 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39-40
- 5.2.2 完善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制度40-41
- 5.3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41-43
- 5.3.1 严格规范“村官”选举制度41
- 5.3.2 完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41-42
- 5.3.3 强化村民自治民主监督42-43
- 5.4 完善“村官”权力的外部监督43-46
- 5.4.1 强化上级党政部门监督43-44
- 5.4.2 健全司法机关“村官”涉土腐败案件处理机制44-46
- 小结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0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文革,王保信,宋宗宇;论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陈婴虹;论土地征用的正当性[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3 ;粮商种粮受阻深层原因是土地难以规模化[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24期
4 张晓玲;制度之痛:中国土地征用的四大弊端[J];安徽决策咨询;2004年10期
5 曹晓晴;论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完善[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解金凯;土地征用中,农民利益不可忽视[J];党史纵横;2005年07期
7 韦林珍,钟海;论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及完善[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柴学伟,胡悦,年秀慧;土地征用中政府行为的经济分析[J];理论界;2005年07期
9 欧阳文峗;浅谈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与对策[J];中国监察;2005年18期
10 张学军;我国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性及其体制的重塑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仁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土地征用法制[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沈开举;;耕地保护与失地农民补偿机制研究[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严星;王小映;;对土地征用若干问题的探讨[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阳盛益;黄红华;;体制内外并行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思路[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楼海英;;当前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胡光明;;浅谈普陀区土地征用的问题与对策[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兰根成;;浅析松阳县土地征用存在问题及对策[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路建国;;浅议土地征用中的有关问题和解决方法[A];2005年山东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霖;刘建平;;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改善土地征用效果[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10 尹爱飞;王晓东;;土地征用与耕地保护矛盾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燕;土地与建筑物的关联核算[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2 记者 潜元兹;应尽快完善土地登记管理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3年
3 孙翠雯;土地征用须建立健全正当程序[N];中国改革报;2004年
4 张曙光;作为公共目的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N];证券日报;2004年
5 阮占江;加强制度建设是治理土地问题的根本[N];法制日报;2004年
6 张世贵;评估,你选用哪种方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7 赵永伟 唐璨(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立土地征用争议司法裁决制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8 ;法国土地争议由民事法院管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9 刘慧 路书义;城镇化最终有利于节约土地[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3年
10 杜豫苏 杜西红;在矛盾冲突中寻求衡平、文明和可持续性发展[N];人民法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恩举;土地征用过程中利益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2 高建伟;中国集体所有土地征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马永平;土地权利与登记制度选择[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4 吕明智;集体土地征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吕振臣;我国土地征用出让过程中和谐土地利益机制构建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邹向阳;中国城市居住用地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齐美玲;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绩效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卜炜玮;中国财产征收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当前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D];贵州大学;2007年
2 陈建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张成龙;土地冲突损害评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林琦;土地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章亮亮;试述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及完善[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6 张凤威;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与政府责任[D];吉林大学;2005年
7 王怀勇;土地回转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8 唐琼;论失地农民权益的法律保障[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颖举;土地征用中的政府自利行为分析及治理[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黄中显;集体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18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018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