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形象修复”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形象修复”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出处:《重庆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数据时代 政府 形象修复 政治传播 应对策略
【摘要】:当前的时代已然进入了大数据传播时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兴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各类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成为了现代人的生活必备品。从按键模式到多屏触控、从基础通话联络功能到多媒体服务及娱乐功能、从年轻人的专属到各个年龄段的共享,大数据的传播对人们关注社会事件、参与社会事件的方式和认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网络危机事件的爆发越来越具有交互性、偶发性、不可控性、影响面越来越广的特点,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危机事件处理和应对的周期越来越短,往往一个草根的爆料就能引发一场网络风暴,给政府的信息预警、引导社会舆论良性发展及事件的处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大数据的传播催生了政府“形象修复”的新格局。在大数据这一载体下,国家和地区从部落化变得越来越具交互性,联系亦日趋紧密。当下,唯GDP论英雄的发展已渐渐在新的时代被弱化,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点,,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并驾齐驱才是发展的理想模式。大数据的传播方式,宏观层面上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政府行为等产生冲击,微观层面上对信息接收和传播的个体、媒体行业及媒体行业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本文旨在从大数据传播这一新的背景下,研究危机事件依托新的传播载体、新的传播途径、传播“前台”与“后台”信息鸿沟的缩小对政府形象修复构成的新挑战,根据威廉·本诺伊特形象修复理论并借助政治传播理论,分析当下官方话语场和民间话语场激烈论争的反腐问题、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两高关于网络谣言的司法解释这些新凸显的问题,从政府主体出发,探索大数据传播影响下政府形象修复所面临的新困境及政府形象修复的应对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06;D6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鹏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大众化”——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探析[J];宁夏党校学报;2009年05期
2 刘文科;张文静;;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3 周建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传播功能分析[J];江海学刊;1997年01期
4 荆学民;苏颖;;论政治传播的公共性[J];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5 杨晶;;论政治传播、群众路线与解放思想[J];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09期
6 胡亚云;论政治修辞与政治传播[J];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7 鄞益奋;政治传播的传播控制分析[J];行政论坛;2002年01期
8 鄞益奋;试析政治传播的传播控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许静;浅论政治传播中的符号化过程[J];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01期
10 王敏;论政治传播有效性的策略[J];兰州学刊;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潘祥辉;;依赖律·竞争律·适应律——政治传播规律的生态学解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陈华文;;现代国家视野下的政治传播论略[A];第四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褚金勇;;国家与民族:政治传播中的少数民族身份认同[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4 白杨;;网络流言对政治传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宁;周一凝;;全民恶搞政治:作为一种政治传播的特点与影响分析[A];新闻学论集第28辑[C];2012年
6 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7 张怡;;和谐语境中的多元表达——从“两会”博客看博客作为公共领域的政治传播功能[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邹旭怡;;当下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态及其制度建构[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圆桌对话“传播媒介与都市空间生产”嘉宾简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荆学民 施惠玲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政治传播理论研究中的三大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省委宣传部 彭永;政党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N];湖南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陈叶军;有温度的政治传播话语才能入耳入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王丕屹;政治迷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白文刚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中国古代政治传播实践的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潘祥辉 浙江传媒学院;去科层化:互联网在政治传播中的功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陈秀文;浅议电视的政治传播功能[N];中华新闻报;2006年
8 刘婧一 中国传媒大学;掌握需求:美国政治营销的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胡正荣;解析媒介当代迷思[N];经济观察报;2005年
10 黄旭;安全·融合·创新[N];解放军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n
本文编号:1329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329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