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污染型环境犯罪案件证据制度完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5 22:33

  本文选题:污染型环境犯罪 + 举证责任倒置 ; 参考:《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生态文明的理念成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指导思想,社会各个要素都需要做出应对生态要求的调整。刑法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严厉手段,应当筑起最坚实的屏障。但其在危害后果最为严重的污染型环境犯罪案件的处理中还存在证据制度上的瓶颈。污染型环境犯罪案件因其证据的取证难、因果关系的证明难,按照一般刑事案件的办案逻辑往往困顿难行,甚至容易导致“以罚代刑”的不利后果,致使很多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为了尽快完善我国的环境刑法,完善我国的环境刑事诉讼制度,发挥刑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障作用。在污染型环境犯罪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应当参照民法、行政法相关案件的特殊证据制度,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现有证据制度进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对于控辩双方的证明范围、证明标准做出相应的调整,并统筹好环保机关、侦查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文章具体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污染型环境犯罪案件的基本问题进行界定,区分该类环境犯罪案件与其他环境犯罪案件的不同,并指出了该类案件的特征及我国当前的立法现状。第二章从必要性的角度阐述了应当完善污染型环境犯罪案件证据制度的理由。分析了该类案件证据的特点,指出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改革方向,最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刑诉法的价值要求说明了完善证据制度的迫切性。第三章梳理了我国环境诉讼证据制度的现状和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通过现状的呈现和分析,能够总结出导致这些不足的原因。第四章以国外先进刑事证据制度为借鉴,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个角度考察,并对于典型的特殊证据制度、证据规则进行了探究,为我国环境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路径打好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五章以前述分析为基础,从举证责任倒置这一关键完善环节为起点,以此构建了举证责任倒置、证明范围、证明标准、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四个完善建议,为我国下一步的环境刑事法律修正提供参考范式。
[Abstract]: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the new guiding ideology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the most severe mean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iminal law should build the strongest barrier.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bottleneck in the evidence system in dealing with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crime cases.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of obtaining evidence and proving causality, the cases of environmental crime of pollution type are often difficult to carry out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handling cases in general criminal cases, and even lead to the adverse consequences of "replacing punishment with punishment". Many criminals go unpunished. In order to perfect our country's environmental criminal law as soon as possible, perfect our country's environmental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give play to the safeguard function of criminal law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refer to the special evidence system of civil law and administrative law and use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to perfect the existing evidence system in our countr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inverted system of burden of proof is applied to adjust the scope and standard of proof of both sides of prosecution and defense, and to coordinate the work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s, investigation organs and procuratorial organs. The specific structure and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defines the basic problems of pollution-type environmental crime cases and distinguishes them from other environmental crimes cases. It also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kind of cases and the current legislativ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second chapter expounds the reasons why we should perfect the evidence system of pollution-type environmental crime cas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eces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idence in this kind of cases,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litigation reform centered on the trial, and finally explains the urgency of perfecting the evidence system with the need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value requirements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The third chapter comb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evidenc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litigation in our country. These deficiencie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aspects.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reasons leading to these deficiencies can be summed up. The fourth chapter takes foreign advanced criminal evidence system as reference, from two angles of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nd common law system, and probes into the typical special evidence system and evidence rules. Lay a goo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perfect path of our country's environmental criminal evidence system. The fifth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foregoing analysis, starting from the key link of the invers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so as to construct four perfect suggestions: the invers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scope of proof, the standard of proof,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dministrative evidence into criminal evidence. It provides the reference paradigm for the next revision of environmental criminal law in our country.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明华,王占启;海峡两岸环境犯罪之比较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美国的环境犯罪投诉下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0年02期

3 喻永红;论环境犯罪中的严格责任在我国的适用[J];鄂州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刘红,孙添坚;海峡两岸环境犯罪之比较研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杨彩霞,万劲波;俄中刑法典有关生态环境犯罪的立法比较[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王蓉;现代环境犯罪及立法的现代化[J];江汉论坛;2002年02期

7 赵瑛,滕文浩;论西部开发中环境犯罪的刑法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3期

8 徐骏;环境犯罪中的严格责任辨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李振聪;浅论我国环境犯罪规定的现状及完善[J];森林公安;2005年04期

10 胡建华;论西部经济开发中环境犯罪的刑法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平;王文一;;论跨国环境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唐士梅;;环境犯罪中严格责任的适用[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3 王俊梅;;环境犯罪[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4 焦艳鹏;;环境犯罪概念的再定义——兼论环境犯罪法律关系的构建基点[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卫平;;欧盟国家环境犯罪与行政法之相关性理论探析——兼评德国刑法典中关于环境犯罪之规定[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6 牛建平;张爱军;;试论环境犯罪的国际化趋势——兼论环境犯罪的国家责任[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7 何立国;;对我国环境刑事立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余俊;;西部开发中危害环境罪的适用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9 田肇树;;强化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田肇树;;汾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刑法应对[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和静钧;惩治环境犯罪法律须有“铁牙”[N];深圳特区报;2013年

2 记者 段丽茜;4月以来 我省43人因环境犯罪被批捕[N];河北日报;2013年

3 记者 周远;省检察院公布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例[N];河北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周迎久;河北打击环境犯罪体现从严[N];中国环境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赵丽 本报通讯员 董哲;危害生态环境犯罪隐蔽性欺骗性增强[N];法制日报;2014年

6 姚耀富;惩治环境犯罪需用重刑[N];中国化工报;2013年

7 张小明;惩治环境犯罪 一个紧迫呼唤[N];大众科技报;2000年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0级本科生 金瑛;试论环境犯罪的构成[N];今日信息报;2003年

9 南通市检察院 黄凯东邋如皋市检察院 陈宏;环境犯罪若干问题研究[N];江苏法制报;2007年

10 刘力敏;河北明确环境犯罪案件移送标准[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姜俊山;风险社会语境下的环境犯罪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周兆进;我国环境犯罪适用严格责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峨春;环境犯罪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刘金刚;环境的刑法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侯艳芳;环境犯罪构成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峰;环境犯罪严格责任适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肖海亮;论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蔡新春;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张瑞祥;环境犯罪界定[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冯秋丽;环境犯罪的危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程武;单位环境犯罪的相关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张东强;环境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王磊;论我国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9 张大孟;环境犯罪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李静;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现状及完善[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3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803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f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