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企业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企业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尚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各主要国家纷纷探索更广泛而深刻的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加快投资格局的转变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美国也正在主导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为两翼构筑国际区域贸易新格局,意图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和美欧自由贸易区。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习近平主席站在全球性和周边性战略高度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成为我国在新时期应对发达国家的挑战和威胁、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共谋和平发展的重要指针。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东盟是中国经贸与对外投资不容忽视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投资、贸易、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多个领域深化合作,发展迅猛。2013年后,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将进入“钻石十年”的关键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也将进入快车道,而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和根基所在。东盟各国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期,而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制约着自贸区整体效果的发挥。东盟各国由于经济发展不一,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总体而言,公路方面,除新加坡公路网较密集,其它各国的公路整体长度较短,柬埔寨甚至没有一条高速公路;铁路方面,各国的铁路硬件标准不一致,而且铁路设施差,严重影响了各国铁路的跨境建设;机场和港口建设方面,东盟国家的机场和港口数量众多,但规模大、硬件完善的国际机场和港口却相对较少;电力方面,东盟国家电力供应不足,与其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关系重大,预计仅中南半岛五国在未来的20年里,电力供应缺口就有5268万千瓦。综上,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在需求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基础设施也必将成为中国对东盟投资的重要领域,这将为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投资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必然会面临着许多问题与风险,本文试图以国际投资法的相关规定为理论基础,从投资的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投资风险以及投资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其它法律问题,如劳工问题、环境问题、合同的订立问题等方面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所要面临的法律问题,同时根据东盟各国的现有法律环境提出应对之策,为我国企业在东盟基建市场更好的发挥主力军作用提供参见。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数据统计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东盟国家的法律环境和投资基建项目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在基础设施的理论上,笔者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上着重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海外投资的法律特征。在东盟国家的基础建设的现状方面,笔者根据“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结合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政策,主要对东盟国家交通、通讯类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中国企业所要面临的法律问题方面,根据海外投资基建项目的特点,侧重分析投资的市场准入、投资的风险、融资问题等几个方面的法律问题,这些要素将直接影响着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基建项目是否顺利。
【关键词】:一带一路 基础设施 投资 法律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29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一、选题的来源及意义9
- 二、文献综述9-11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11-12
- 四、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与不足12-13
- 第1章 “一带一路”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相关理论13-25
- 第一节 “一带一路”战略简述13-15
-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来源与内含13-14
- 二、“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东盟关系的新考量14-15
- 第二节 关于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理论15-18
- 一、基础设施的界定与特征15-16
- 二、海外基础设施投资的含义与特征16-18
- 第三节 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况18-22
- 一、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18-21
- 二、中国投资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21-22
- 第四节 投资东盟基础设施的原因分析22-25
- 一、国内原因22-23
- 二、区域原因23-25
- 第2章 我国企业投资东盟基础设施法律问题分析(一)25-38
- 第一节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经常忽视的法律与政策问题25-27
- 一、缺乏对东盟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的了解25-26
- 二、忽视规范的法律运作26
- 三、不重视合同的签订与执行以及事前尽职调查26-27
- 第二节 投资东盟基础设施建设法律风险预测27-29
- 一、战争内乱风险27
- 二、国有化风险27-28
- 三、汇兑限制风险28
- 四、东道国政府违约风险28-29
- 五、对投资东道国土地征用与补偿的风险29
- 第三节 投资东盟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法律问题29-33
- 一、BOT模式的法律分析29-31
- 二、PPP模式的法律分析31-32
- 三、TOT模式的法律分析32-33
- 四、ABS模式的法律分析33
- 第四节 基础设施的投资准入33-35
- 一、东盟国家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准入的规定34
- 二、东盟国家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准入的审批程序34-35
- 第五节 基础设施投资争端解决方式35-38
- 一、争端解决的替代方式35
- 二、诉讼35
- 三、仲裁35-37
- 四、争端评审委员会方式(DAB)37-38
- 第3章 我国企业投资东盟基础设施法律问题分析(二)38-43
- 第一节 投资东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劳工与人权问题38-40
- 一、劳工问题38-39
- 二、人权问题39-40
- 第二节 投资东盟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问题40-41
- 第三节 投资东盟基础设施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1-43
- 一、“一带一路”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1-42
-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2-43
- 第4章 我国企业应对投资东盟基础设施的法律、政策问题的对策43-50
- 第一节 对我国企业自身应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法律问题的建议43-47
- 一、重视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参与的国际条约和双边条约43-44
- 二、重视投资东道国的外国投资法44-45
- 三、构建多层次的争端解决方案45
- 四、重视投资东道国关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规定45-46
- 五、提升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控能力46-47
- 第二节 我国政府应为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法律问题提供相应支持47-50
- 一、构建FDI法律与政策体系47
- 二、修改双边投资协议47-48
- 三、关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之建议48-50
- 结语50-51
- 注释51-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坤,余翔;从东盟年会看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9期
2 王小民;东盟不干预原则的演变:从不干涉内政到加强相互影响[J];东南亚;2000年02期
3 约翰·芬斯顿,其实;东盟在更加错综复杂时期面临的挑战[J];南洋资料译丛;2000年02期
4 赵洪;东盟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5 陈文;合作稳定 推进一体化——东盟积极应对新世纪[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6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7 韦红,邢来顺;从居高临下施教到平等对话伙伴——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8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9 苏平;对东盟国家经济报道要体现“三贴近”[J];八桂侨刊;2004年04期
10 王子昌;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J];东南亚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忠田;去年东盟10国接待游客3749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骤减[N];国际商报;2000年
3 吕华健 赵劲松 张文 袁遥;七成广西游客钟情东盟国家[N];广西日报;2005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阎海防;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N];经济日报;2005年
5 ;东南亚联合构建电子东盟[N];人民邮电;2000年
6 特约记者 姚音 柴文静;中国元素与东盟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南博网特邀评论员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博士 王玉主;轮状体系转活东盟定位[N];国际商报;2006年
8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张锡镇教授;东盟不惑之年踏上新征程[N];国际商报;2006年
9 叶辛 金羊;打造“无障碍”东盟跨国游成今年论坛目标[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创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孙英楠;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9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天宝;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缘起与功能[D];暨南大学;2011年
2 白剑;美国驻东盟大使—缘起、职能与前景[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6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琼;东盟国家军扩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璐;释意论指导下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领导人致辞口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王芮;中国与东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企业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43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