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政治转型下的社会运动分析
本文关键词:台湾地区政治转型下的社会运动分析
【摘要】:台湾地区的“政治转型”是指该地区所谓的“民主政治”的确立。从时间上来讲,是从1986年国民党开始“政治革新”到1996年实现“总统“直选。但是,以2000年首次政党轮替的实现为重要分野更为确切。虽然所谓的“民主政治”已然确立,然而,通过分析会发现,台湾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此外,台湾地区的“民主”品质也是亟待提升的。自台湾地区政治转型启动以来,台湾地区的民主化进程就与社会运动一直相伴而行。国民党于1996年实行所谓的“总统”民选,并于2000年首次实现政党轮替,至此标志着台湾地区民主政治的转型完成。然而同时,社会运动却并未随之销声匿迹,从2006年施明德发起的百万民众“倒扁”运动到近期的反对文林苑改造、反对兴建核四,再到由洪仲丘案引发的“白衫军”运动和2014年爆发的声势浩大的“太阳花”运动等,一个个社会运动相继在台湾岛内登场。台湾地区民主政治转型以来,新社会运动逐渐占据主流地位,其主题诉求相较传统的社会运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台湾民众已不再局限于一般的经济收入增长或“蓝绿”、“统独”等政治问题,而是更关注当权者执政的正当性、资源的分配正义以及整体社会的公正问题等。此外,台湾地区民主政治发展时期的新社会运动也折射出了其政治转型时期的新特征。2014年爆发的以“反服贸”为主题的“太阳花”运动则是台湾地区民主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运动形态,以新社会运动的形式呈现,运动主题却在某种程度上又向传统社会运动回归,彰显了台湾地区政治现状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同时,“太阳花”运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引发了对台湾地区政治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台湾地区 政治民主化 社会运动 新社会运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75.8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9
- 第一章 社会运动与政治民主化的理论架构19-27
- 第一节 社会运动的发展脉络及相关概念界定19-22
- 第二节 社会运动与民主政治的关联性22-25
- 第三节 社会运动的政治分歧模型25-27
- 第二章 台湾地区政治的转型与新社会运动的发展27-45
- 第一节 台湾历史变迁及社会运动演变27-28
- 第二节 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的传统社会运动28-34
- 第三节 台湾地区民主政治的转型与新社会运动的兴起34-41
- 第四节 台湾地区民主政治发展时期的新社会运动41-45
- 第三章 台湾地区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运动形态——以“太阳花”运动为例45-57
- 第一节 “太阳花”运动的背景及过程简述45-48
- 第二节 “太阳花”运动产生的原因分析48-50
- 第三节 “太阳花”运动的特殊性分析50-54
- 第四节 “太阳花”运动已经或可能带来的影响54-57
- 第四章 对台湾地区社会运动政治影响的反思57-66
- 第一节 传统社会运动对台湾地区民主化进程的推动57-60
- 第二节 新时期社会运动的“新”特点折射台湾政治转型时期新特征60-62
- 第三节 由“太阳花”运动引发的对台湾地区政治现状的思考62-66
- 结语66-69
- 参考文献69-73
- 后记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青;;社会运动成败的必要条件——《构建种族与民族》和《运动成败原因》比较[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1期
2 布莱恩·多尔蒂;蒂莫西·多伊尔;周娜;瞿金秀;;跨越边界:跨国政治、社会运动与现代环境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2期
3 英格福尔·布吕道恩;郭晨星;;激进行动主题公园中的自我体验?——后现代境况中的社会运动与政治表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2期
4 杜玉华;;全球秩序的新挑战:全球社会运动及其治理[J];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5 方旭飞;;当代拉美社会运动初探[J];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03期
6 潘永强;;马来西亚华裔的社会运动(1957—2007)[J];东南亚研究;2009年03期
7 陈刚华;;制度化、全球化及非抗争化——社会运动未来之路[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8 王庆忠;;泰国的社会运动及启示[J];理论导刊;2010年10期
9 刘颖;;跨国社会运动动员的限制性因素分析——以全球替代运动为例[J];太平洋学报;2011年02期
10 黄淑文;何家骐;;香港特区的社会运动:大专生的视角初探[J];青年探索;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2 许俊达;汪玉娣;;论马克思的社会时间思想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义[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3 方旭飞;;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拉美社会运动[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魏巍;;2011-2012年上海青年政治学者关于社会运动的研究综述[A];上海青年政治学年度报告2013[C];2013年
5 刘峰;;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抗争[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覃哲;;邻避社会运动中都市媒介对集体认同的构建及其市场动因——以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风波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7 魏光奇;;历史文化传统与改革的精神机制[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8 郭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第一价值观[A];“公平、公正、平等: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付立华;;论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特征与走势[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10 王兆t,
本文编号:743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74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