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
发布时间:2017-09-15 10:26
本文关键词: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
【摘要】: 志愿服务这一“舶来品”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中国人民发展的需求,抓住社会转型的契机,在中国原有的思想和社会基础上蓬勃开展起来。大学生是中国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势在必行。本文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展开深入而全面的探索,既弘扬和充实了志愿精神,又促进了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的写作就是围绕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的相关问题展开的。首先,从志愿精神的理论渊源出发,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志愿精神。这一部分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进行探究。国外志愿精神发轫于其深厚的宗教和慈善文化,传入我国之后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要求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志愿精神。其次,对国外和国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志愿精神培育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需要吸取的教训。此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志愿精神在经受具体实践考验时所得出的经验教训的研究。再次,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调查和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然后,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原则、内容及其途径方法上提出若干具体意见和看法。最后,对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发展及其趋势进行了展望。 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赋予的当代大学生伟大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从思想、行为等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使其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能应付自如,成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志愿精神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1;D632.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5
- 0.1 几个基本概念界定8-10
- 0.1.1 志愿者8
- 0.1.2 志愿组织8-9
- 0.1.3 志愿服务9
- 0.1.4 志愿精神9-10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2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0.4 研究内容14
- 0.5 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志愿精神的理论渊源15-23
- 1.1 西方志愿精神兴起的思想基础15-17
- 1.1.1 世俗传统慈善观念15-16
- 1.1.2 基督教博爱精神16-17
- 1.1.3 乡镇精神17
- 1.2 我国志愿精神的传统文化理论根基17-20
- 1.2.1 儒家仁者爱人理论17-18
- 1.2.2 墨家兼爱非攻学说18-19
- 1.2.3 道教积德行善观念19
- 1.2.4 佛教慈悲为怀思想19-20
- 1.3 我国的大学生志愿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20-23
- 1.3.1 "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20-21
- 1.3.2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1
- 1.3.3 和谐社会的要求21-22
- 1.3.4 社会主义荣辱观22-23
- 第二章 志愿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体现及其经验分析23-34
- 2.1 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经验分析23-28
- 2.1.1 美国、墨西哥、日本等国的志愿服务及其体现的志愿精神23-26
- 2.1.2 国外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成功经验26-28
- 2.2 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所体现的志愿精神28-34
- 2.2.1 北京奥运会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积极影响28-31
- 2.2.2 汶川地震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教训31-32
- 2.2.3 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启示32-34
- 第三章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34-38
- 3.1 存在的问题34-35
- 3.1.1 培育氛围缺乏34
- 3.1.2 培育机制不全34-35
- 3.1.3 培育途径单一35
- 3.2 成因分析35-38
- 3.2.1 组织管理不力35-36
- 3.2.2 保障机制不健全36-37
- 3.2.3 社会支持乏力37-38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原则、内容及方法38-46
- 4.1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原则38-40
- 4.1.1 自愿性原则38
- 4.1.2 普及化原则38-39
- 4.1.3 因材施教原则39
- 4.1.4 结合实践原则39
- 4.1.5 创新原则39-40
- 4.2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40-42
- 4.2.1 志愿精神的价值体系40
- 4.2.2 志愿精神的几大要素40-41
- 4.2.3 社会责任感41-42
- 4.3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途径与方法42-46
- 4.3.1 营造良好的培育氛围42
- 4.3.2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42-43
- 4.3.3 与重大事件的宣传教育相结合43
- 4.3.4 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43
- 4.3.5 搭建社会支持平台43-44
- 4.3.6 完善社会激励机制44-46
- 结束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5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菁;我国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启示与思考[D];复旦大学;2011年
2 阚宝涛;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肖海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状况及其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孔祥博;高校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及其德育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于红霞;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及实现[D];延边大学;2012年
6 黄金飞;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55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55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