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体制在东欧:四十年经验解读》翻译报告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的原文是《苏联模式体制在东欧:四十年经验解读》(Системы Советского Типа в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е: Осмысление Опыта Четырёх Десятилетий)中的第一卷第二章《费赫尔·费赫勒·艾马尔库什·乔对需要的专政》(Фехер Ф., Хеллер А., Маркуш Д.Диктатура Ограниченных Потребностей)。所选章节的编纂者是俄罗斯著名的舞台剧演员、诗人、词作家、编剧尤·弗·采特林,而《对需要的专政》(Диктатура Ограниченных Потребностей)一书的作者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费赫尔·费(Фехер Ф.),赫勒·阿(Хеллер А.),马尔库什·乔(Маркуш Д.)。本报告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在对所选翻译项目仔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翻译过程中的难点、采用的翻译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总结。本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翻译项目,包括项目背景、项目意义和报告结构;第二部分介绍原文,包括介绍原文编者、作者,原文版本和内容,分析原文文本特点;第三部分概括翻译难点、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旨在总结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对翻译实践中所运用的指导理论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基本的概述,并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第四部分总结翻译过程中得到的启发、教训和仍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对需要的专政; 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背景
该翻译项目基于对《苏联模式体制在东欧:四十年经验解读》( Системы Советского Типа в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е: Осмвсление Опыта Четырёх Десятилетий)第一卷第二章《费赫尔·费 赫勒·艾 马尔库什·乔 对需要的专政》(Фехер Ф., Хеллер А., Маркуш Д.Диктатура Ограниченных Потребностей)的翻译。本书由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选编,所选章节的编纂者是俄罗斯著名的舞台剧演员、词作家、编剧,曾参加过二战的尤·弗·采特林(Ю.Ф.Цейтлин),而《对需要的专政》(Диктатура Ограниченных Потребностей)一书的作者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费赫尔·费(Фехер Ф.), 赫勒·阿(Хеллер А.), 马尔库什·乔(Маркуш Д.)。1983 年,三人合著的《对需要的专政》一书堪称布达佩斯学派倚重马克思思想对东欧实行的苏维埃社会模式深刻反思的典范。全书从三个方面展开批判,分析了苏维埃社会的经济和阶级结构,政治的统治及其结果,以及这个体系的冲突和前景。首先,在苏维埃模式的社会体制下,马克思所构想的经济与社会结构根本没有实现。社会中大多数人没有权力控制自身劳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而所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决策都是由推选机制选拔的人员组成的分离的社会机构作出的。生产劳动者的所有经济行为直接依赖于统治性的群体,以至于没有自主交易的权利。因此,现存的社会经济结构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其次,在社会政治领域里,多元化的上层建筑结构被消除和抹杀。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统治演变为一种合法化的体系。最后,现存的社会通过对人的需要的专政摧毁了个人的自由。通过发出“对需要的专政是否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拷问,马尔库什等人指出,苏维埃模式的社会主义通过直接的政治统治实现对整个社会的专制,这种专制是对人的需要的忽略,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背离。在此基础上,学派提出了建立激进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试图为人类解放和东欧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找到新的路径。
中国与东欧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具有相似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同样与苏联经历了交好到交恶,先借鉴苏联模式,后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道路。不同的是中国并没有在摆脱苏联束缚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 50 年代末开始不断探索,最终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改革开放中国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近年来又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当今中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东欧国家的经验或教训一定能为中国提供一些借鉴。
1.2 项目意义
政治问题一直是个敏感话题,意识形态问题又与发展道路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模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曾起过尤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它对各方面,尤其是经济发展的束缚作用越来越明显,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于是东欧各国纷纷改革,这引起了苏联的不满,苏南冲突、苏东剧变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俄苏方面对一系列问题讳莫如深、缄口不言,造成相关学术文献缺失,阻碍了学术交流。此番公布的一系列材料,有助于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解开人们心里的谜团,弥补关于苏联模式在东欧几十年发展历程的学术研究空白,因此该项目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此外,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东欧各国改革或革命的经验及教训必将为我国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这一点上讲,该项目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第二章 原文描述
2.1 编者、作者背景
文集由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编纂。所选章节编者是尤·弗·采特林(Ю.В.Цейтлин),他(1915-1996年)是俄罗斯著名的舞台剧演员、词作家、编剧,曾经参加过二战,复员后从事音乐创作,有大量优秀作品存世。
原书《对需要的专政》(Диктатура Ограниченных Потребностей)作者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Budapest School)的三位代表人物:费赫尔·费(Фехер Ф.), 赫勒·阿(Хеллер А.), 马尔库什·乔(Маркуш Д.)。布达佩斯学派以回归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研究目标,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是20世纪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
2.2 原文分析
2.2.1 原文版本 本书《苏联模式体制在东欧:四十年经验解读》(Системы Советского Типа в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е: Осмвсление Опыта Четырёх Десятилетий)于2001 年由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出版社首次出版。所选章节《费赫尔·费 赫勒·艾 马尔库什·乔 对需要的专政》(Фехер Ф., Хеллер А., Маркуш Д.Диктатура Ограниченных Потребностей)近五千词,目前没有中文译本。
2.2.2 主要内容
选集分为两部分:“苏联模式体制在东欧:先天缺陷与不足”和“东欧苏联模式体制改革的问题”。这种结构表明编纂者并不想从政治定位和价值观方面明确区分东欧学者;它只是关注社会主义劳动者联盟的特征(第一部分)和关于修正“现实社会主义”体制性缺陷的可能性的种种观点。而所选文本是第一部分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三位代表人物的著作《对需要的专政》(Диктатура Ограниченных Потребностей)。
2.2.3语言特征
从词法方面说,文中出现了大量人名、政治组织名称和政治术语,都是不为人熟知的,翻译时需要参考大量资料,以便保证译文的客观性、可信度。
从句法结构方面说,文章大量运用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形动词、副动词,将原因、结果等因素糅合在长句中。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能使语言简练精悍,又能准确达意,避免歧义。不过,这类成分复杂的长句在进行俄汉翻译时需要译者的仔细揣摩和地道表达,有一定难度。 从语体方面划分,文本是论述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属于政论语体。具有政治性强、理论性强、科学性强的特点,其中心突出一个“理”字。而对译者而言,完整再现作者的描述以及立场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章 翻译难点及翻译方法.....................6
3.1 翻译难点 ................ 6
3.2 翻译准备 .................. 6
3.3 翻译理论 ............. 7
3.4 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 7
3.4.1 翻译策略 ........... 7
3.4.1.1 人名的翻译 ....... 7
3.4.1.2 词义的选择 ............. 9
3.4.1.2.1 根据文本选择词义.......... 9
3.4.1.2.2 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9
3.4.2 翻译方法 .......... 11
3.4.2.1 转换法 .......................... 12
3.4.2.1.1 动词与名词相互转换 .............. 12
3.4.2.1.2 副词与形容词相互转换 ................. 12
3.4.2.2.3 副词转译成名词 ................... 13
3.4.2.2 增词法 ................... 14
3.4.2.3 简单句替换复合句 .............. 14
3.5 小结 ..................... 16
第四章 总结..................17
4.1 翻译启示 ...................................... 17
4.2 翻译教训 .................... 17
4.3 仍待解决的问题 ................ 17
第三章 翻译难点及翻译方法
3.1 翻译重点
对于该文本的翻译存在几个难点,首先是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贫乏,原文中还出现了许多人名、政治组织和政治术语,另外也包括一些长难句或特殊结构句子的理解和把握。 背景知识贫乏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来弥补;人名、政治组织名称、政治术语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和图书馆专业词典精确查询;对于词句方面的理解和处理则可以根据此类文本的特点,结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来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背景知识贫乏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来弥补;人名、政治组织名称、政治术语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和图书馆专业词典精确查询;对于词句方面的理解和处理则可以根据此类文本的特点,结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来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3.2 翻译准备
翻译项目开始前,译者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便能够高效准确的完成此次翻译项目。
首先,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由于非历史科班出身,对东欧国家这段历史知之甚少,于是通过百科类网站(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和图书馆资源了解历史背景,如通过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了解原文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通过阅读《东欧史》(孔寒冰,2010),了解东欧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这些背景知识,译者对所译部分涉及的术语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译者在翻译前还查阅了许多翻译方面的参考书,如《苏联翻译理论》(蔡毅 段京华编著,2000)、《语言翻译学》(杨仕章编著,2006)等著作,了解科学语体和政论语体的特点以及翻译方法和原则等。此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查阅了很多工具书,如《俄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1982)、《外研社精编俄汉汉俄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等,还借助网络工具如千亿词霸、谷歌翻译、百度百科等,借助这些工具,译者翻译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3.3 翻译理论
李长栓先生在《非文学翻译》一书中对译者的准确性和能动性进行了如下阐释:“译者是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专家,比翻译发起者或原文作者更了解何种翻译方法更有利于实现翻译目的。所以译者如果发现按字面翻译不利于实现翻译目的,就有必要根据客观情况,采用灵活的处理方法,以更好地达到翻译目的。所谓译者的能动性,就是指译者根据交际的情景对原文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包括省略、简化、增补、完善等。”(李长拴,2009:17)
俄汉两种语言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因此很多情况下,两种语言互译时,一一对应,逐词、逐句对译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巧用翻译方法、借用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通顺、自然,并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翻译时使用都中翻译方法和技巧对词法、句法进行转化,正是遵循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第四章 总结
4.1 翻译启示
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性较强的翻译任务,动手翻译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比如,通过书籍或网络资源,尽快地、尽可能多地掌握该领域的相关知识,为接下来的翻译工作做好知识储备。其次,运用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翻译理论是翻译过程的指导思想、是翻译的灵魂性对象,要在一定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翻译技巧,力求使译文达到“信、达、雅”。另外,翻译过程要“吹毛求疵”,不放过任何细节。例如本文出现了几处人名翻译,虽然这些是次要部分,不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认识,但是人名翻译也有其固有的规律和原则,不是随便就可以翻译的,作为译员,对细节部分也要做到精益求精。
4.2 翻译教训
译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例如,知识面不够广,对东欧国家历史政治状况的了解仅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描述,甚至还有部分遗忘。有的俄语表达意思理解得很透彻,但是找不到恰当的中文词汇来描述,这证明笔者在两种语言或者文化的切换过程中上不能做到时时处处得心应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必须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切忌只注重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而忽略了中文水平的提高。译者深知,想要提高语言水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平时不断学习和积累。译者一定会吸取本次翻译的教训,督促自己不断加强双语学习。
4.3 仍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本次翻译任务已经完成,但是由于译者本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尚浅,译文中肯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一些问题仍待解决。例如,文中有些专有名词、专业术语可能有更准确的表达;在语言锤炼、遣词造句方面可能也有待完善。译者相信,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多加磨练,终能使自己的翻译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 [1] 陈姝平.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英译[D]. 西北大学 2011
- [2] 朱珠. 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政治题材的口译技巧[D]. 四川外语学院 2011
- [3] 张一帆.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西翻译思维差异[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 [4] 周思远. 工业设备说明书的语言特点及其在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翻译[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 [5] 李静.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D]. 长春理工大学 2010
- [6] 吕敏杰.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影视字幕汉译中的应用研究[D]. 吉林大学 2007
- [7] 王海燕.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D]. 西安工业大学 2011
- [8] 江帆. 电影《霸王别姬》字幕翻译中的功能对等[D].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 [9] 王露. 功能对等理论在管理学新词翻译中的应用[D].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 [10] 苏丹. 论字幕翻译中的功能对等[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本文编号:8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