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基于HOV拓展模型和要素结构的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25 22:17

【摘要】 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是亚洲各经济体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逐年增长的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因其对区域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已有研究对亚洲区域内贸易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并探讨分析了区域内贸易中亚洲各经济体的互补和竞争关系,但对于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的成因并无规范的实证探讨,也直接影响了对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的理解。本文认为各经济体的要素结构差异是促成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形成现有贸易结构的主要原因,并基于一个允许技术差异和要素价格差异的拓展的H-O-V模型,从绝对要素禀赋的角度,利用非参数估计中的符号检验法,考察了其对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解释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拓展的H-O-V模型能对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做出有效的解释。实证结果表明,当贸易伙伴对中两个经济体的要素结构差距越大,符合模型假设检验的概率越大。以此为延伸,文章通过Probit回归和OLS回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亚洲区域内两经济体的要素结构差距越大,越容易产生贸易。鉴于贸易伙伴之间的要素丰裕程度也是一个相对的。基于同一个拓展的H-O-V模型,本文从相对要素禀赋的角度,考察了其对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解释的有效性。实证结果再次证明了H-O-V模型能对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做出有效的解释。Probit回归也证明当贸易伙伴对中两经济体的要素结构差距越大,越容易产生贸易。两个角度一致的实证结果表明,拓展H-O-V模型能对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的成因做出有效的解释,要素结构差异是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的成因。文章的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和相关的政策含义。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日益增加的区域内国际贸易是亚洲各经济体国际贸易发展的另一特点。亚洲的区域内国际贸易占亚洲全部贸易的汤敏,亚洲各经济体出口的亿美元货物贸易中,美元来自与亚洲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区域内国际贸易比重的增加,既说明了亚洲各经济体之间经济合作关系日趋紧密,也说明了区域内各经济体在要素禀赋、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制度及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才会形成区域内较强的互补性贸易网络。这种因差异而产生的紧密合作,赋予了亚洲贸易关系以新的特点,但其内在成因却并不明晰,仍有待梳理。

1.2研究意义
第一,加深对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格局和我国贸易现状的认识,为我国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立足世界贸易格局,认清自身比较优势,进而调整产业结构。本文通过符号检验法、回归分析等实证方法对亚洲各经济体的全要素贸易结构、要素丰裕度与比较优势等进行了规范化的分析和检验,有利于厘清我国在区域内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第二,有助于制定改善我国贸易结构的相关产业政策,以提高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本文通过索洛剩余法测算了亚洲各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在关于绝对要素丰裕度的讨论中加入技术差异,可为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力的提供一定参考。
............

2文献综述

2.1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综述
从区域生产和交换的角度,郑京通过计算东亚国家的贸易结合度矩阵,发现年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同美国的贸易结合度普遍下降,与之相反,东亚区域内各经济体间贸易结合度则显著上升。究其区域内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机制,是产品生产的模块化推动了生产的垂直分离,使得跨国公司得以作为组织者,基于区域内互补,将东亚各经济体参与纳入国际分工的体系,并在最终产品的形成过程中,推动了区域内国际贸易的发展。可见,区域内国家之间的互补是区域内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内外学者也开始以此为切入点,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对亚洲域内国家之间的贸易的互补关系和竞争关系进行了比较。主流观点分为两支,其中一支以等和为代表,他们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发现中国在与亚洲区域内的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贸易中存在着普遍的互补性关系。肖晨明研究同样支持该观点,他通过运用包括贸易结合度、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和贸易特化系数等工具,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之间存在的此种贸易互补关系,正是区域内国际贸易合作的基础。

2.2贸易中要素结构的研究综述
筒而言之,理论指的是:一国出口的产品中,往往泰生产中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丰裕的要素,而进口的产品中,往往在生产中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要素。达到均衡时,两国的要素价格将均等化。贸易伙伴国资源禀賦中不同的要素比例和结构,决定了其生产的出口商品结构,决定了国际贸易流中的要素含量,也决定了国际贸易中的贸易结构。
同时,摸型的研究中,学者的关注点被集中到出口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上,这一衡量要素含量的相对指标。在只考虑资本和劳动的贸易情形下,单位产品中比值大的被称为资本密集产品,反之则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受技术条件影响,不同经济体生产同一产品的比值不同,容易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形。这意味着在同一个标准下,相同的产品在多个贸易伙伴间贸易的时候,是不同性质的产品,为其实证研究造成了阻碍。

3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的现状分析........................16
3.1亚洲各经济体贸易的特点.....................16
3.2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的特点..............................18
4绝对要柰稟賦与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22
4.1理论模型................22
5相对要素襄赋与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36
5.1理论模型................36
5.2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37

5相对要素襄赋与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

5.1理论模型
采用更加便宜的资本要素进行生产,那么出口中所蕴含的资本劳动的要素比例应该高于国出口中所蕴含的要素含量比。简而言之,该模型的假设是:双边贸易中,资本要素丰裕的经济体出口商品中盖含的资本劳动比值,肯定比劳动力要素丰裕的经济体出口商品蕴含的资本劳动比值高。

5.2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章实证摸型中的数据,除特殊说明外,均釆用年的数据,货布单位为现价美元。如表所示,主要变量包含:资本要素价格,劳动力要素价格原始数据来源于佩恩表和世界银行开放数据库,计算方法与第四章相同;总出口额中的资本含量,总出口中的劳动力含量,原始数据来源于佩恩表联合国货物贸易数据库,计算方法与第四章相同。
............

6研究结论

6.1研究结论
具体而言,从绝对要素禀赋角度进行的实证,侧重于要素的绝对值层面。其理论假说是,出口国生产单位产品的“实际上的成本”不可能比进口国用同样的要素需求在本国的要素价格水平上生产单位产品的理论上的成本高。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这一假说显著通过了符号检验,也就意味着亚洲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的国际贸易,特别是贸易中的要素含量,确实受自身技术差异、要素结构差异和要素价格的影响。贸易伙伴之间要素结构差异和模型表现之间回归分析的显著结果则进一步表明,两个亚洲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的要素结构差异越大,其一方面越容易被拓展的模型所解释,另一方面也越容易因为减少产品成本进而改进社会福利而产生贸易。亚洲区域内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与各经济体的绝对要素禀赋不同,即自身要素结构差异有关,具有自发性。自发的贸易过程中,每个经济体生产的都是用由自身技术决定的要素需求和要素价格生产时成本更低的产品,进而形成一个互补的贸易网络结构,这其中既包括制成品也包括中间产品

6.2政策含义
我国与亚洲区域内其他经济体的国际贸易,是依据自身与贸易伙伴国要素禀赋差异、技术差异、要素价格差异等因素自发形成的。我国与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区域内国际贸易,符合拓展的模型从绝对要素禀赋的角度的检验,而且要素结构差异越明显,这种贸易的过程越自发,越利于改进贸易双方的福利。不断扩大、加强与亚洲区域内其他经济体的国际贸易,不仅符合亚洲区域内国际贸易的整体趋势,也利于我国的经济利益。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4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