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权失范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9 14:06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权失范问题研究 出处:《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公权 失范 形态 原因 治理


【摘要】:1949年以来,经过六十多年建设、三十余年改革,当今的中国正进入一个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中国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距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如此之近,距离世界舞台中心也如此之近,中华民族复兴正呈现出美好前景;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也步入深水区,遭遇社会矛盾凸显的挑战。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发展危机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心议题。在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进程中,党和政府部门作为国家权力的主要承载方,既是国家各项制度与政策的直接设计者,又是主要的推动者、执行者,可以说其角色定位及行为实践对改革的进度与广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最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探究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权的运行状况,客观描绘公权的生命进程轨迹,梳理不规范的公权使用类别,考察公权失范的负面影响,科学总结公权失范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便是本文写作的层次。具体地看,公权的规范性问题不仅关涉改革与现代化的进度,而且已成为时下日常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换言之,在当代中国,上至朝堂下至乡野,对公权监管的要求都愈加常态化。公权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它在世俗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公权的运行更为透明、规范。基于以上判断,本研究力图将公权运行及其出现的失范现象,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视野中,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权实践过程,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系统梳理公权运行的轨迹、规律及主要特征,理清公权失范的主要表征、负面影响,全面呈现当前公权失范的面貌,并尝试给出作者对公权失范问题治理的政策思考。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导论部分依据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权失范这一研究主题,着重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来阐述研究意义。在回顾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期望对公权失范问题的内涵、表现、负面影响、成因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第一章陈述新中国公权运行的基本概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将公权发展置于新中国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阐释公权运行的状况;二是提炼当前公权的主要特征,把握当前的公权特质;三是概括公权的能力表现,客观呈现公权的功能作用。第二章提炼当前公权失范的基本形态。本章主要分析有违公权运转基本规则的各类失范行为,立足四个维度:一是宏观层面的公权与私权的冲突对抗,着重阐述公权对私权的挤压、对私权的排斥以及“与民争利”三类行为;二是从社会力量配比层面来分析政治精英群体与其他精英群体不正常的“结盟”行为,表现为公权的“商品化”、“学术化”趋势;三是公权系统内部横向的力量失衡,突出表现为权力的“部门化”倾向;四是公权系统内部纵向的力量失衡,主要表现为公权的极端“个人化”、“家族化”现象。第三章分析公权失范的负面影响:第一,由于在基础层面上“侵权”行为,造成对民众基本权益的损害,加剧了官民冲突,导致官民矛盾激化;其二,由于公权在其他领域的过度扩展,扭曲了资源配置机制,导致社会不公程度加深,阶层固化加剧;第三,由于公权失范裹挟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因而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与不正常的“激励效应”,引发以“权力拜物教”为特征的“权力崇拜”行为;第四,消解了社会自治空间,既不利于社会自主性的发挥及公共领域的成长,也增加了执政成本;第五,增大了体制惯性,造成社会不合作现象等扭曲改革的机制产生,进而不利于改革的深入进行。第四章从三个层面分析公权失范的原因。一是从历史角度考察,重点分析传统政治文化、军事斗争思维、政治动员传统和计划经济传统对公权的“形塑”作用;二是从客观环境的限制,分析社会整合、社会风险、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及社会成员个体意识缺乏对公权失范的诱发作用;三是从公权自身出发,探究利益意识、法治理念以及职能定位等主体性因素的影响。以此实现对公权失范的全方位、立体化透视,解构公权失范的基础性成因。第五章探讨公权失范的治理路径。首先,通过阐述执政风险依然存在、社会矛盾形势依然严峻、国家正反两方面经验等说明了现阶段规范公权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分析中国当代政治精英的能力优势、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以及社会的自组织程度等,说明规范公权仍有较大的回旋空间;第三,梳理国外较有代表性的规范公权的实践;第四则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规范公权运行的若干政策建议。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并探讨了可能的研究空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0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红培;;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重构——基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2 彭兰;;官民冲突中“街头官僚”的媒介呈现[J];青年记者;2015年14期

3 靳凤林;;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与权力资本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陈文;孔德勇;黄卫平;;新加坡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做法和经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03期

5 陈世瑞;曾学龙;;官民矛盾、群体性事件与化解之道[J];晋阳学刊;2015年01期

6 齐久恒;;从“组织性覆盖”走向“包容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组织发展的路径创新[J];领导科学;2014年35期

7 吴忠民;;网络时代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06期

8 岳经纶;邓智平;;依附、分立、嵌入:中国发展社会组织的三种逻辑[J];探索与争鸣;2014年10期

9 唐钧;;转型期社会风险的治理原则[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年10期

10 王向民;;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发生缘由[J];东岳论丛;2014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靖力;;有一种腐败源自权力家族化[N];检察日报;2013年

2 黄春景;;警惕“权力家族化”[N];吉林日报;2013年

3 杨于泽;;绝不能放任基层权力家族化[N];长江日报;2013年

4 吴忠民;;民生基本内容框架应是“3+2”[N];学习时报;2012年

5 林维;;防止公权力“私权化”[N];人民日报;2011年

6 孙立平;;部门利益的社会观察[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习加;公权力配置资源与预防腐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华;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幸;试论公权力的规范运行[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姚蕾;中国行政公权力对私权利侵害的现状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50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350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2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