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渎职罪认定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9 08:10

  本文关键词:渎职罪认定若干问题研究 出处:《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渎职罪 犯罪认定 客观归责 罪过形式 口袋罪


【摘要】:自古以来,渎职行为就是我国刑法重点规制的对象,这与渎职行为致损性较强以及从严治吏的刑事政策有关。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生活的风险性日益突出,生产和作业过程一旦失去公权力的监管,往往容易出现违规操作,进而导致重大责任事故,渎职犯罪也会随之浮出水面。2016年监察委在北京市、山西省和浙江省启动试点工作,全覆盖查处职务犯罪,渎职犯罪将成为主要监督对象,故此,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必须厘清渎职犯罪的认定标准。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渎职罪认定的研究尚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关于四要件及其构成要素的认定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渎职罪因果关系的界定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借用客观归责理论解释问题是本文的创新内容之一;犯罪客观方面中需要明确"岗位职责"的范围,超越法律规定、超越人力所及的职责不能作为认定渎职罪的依据,因为"法律不强人所难";犯罪主体中犯罪圈的划定既涉及法律问题也不乏政治因素的影响,目前理论界没有太理想的解决思路,将是未来立法和司法需要突破的难题;针对目前立法的不足,建议增设"药品监管渎职罪"及设立"小口袋罪"。本文结合域外相关规定对渎职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认定等若干问题逐一展开论述,试图建立渎职罪认定体系。通篇文章除引言外共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论述了渎职罪的概念、本质、特征和分类等基本理论。学界对渎职罪的概念稍有分歧,大致上从主体的特定性、行为方式的职务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严重性上等三个方面对渎职罪进行定义。渎职罪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具体罪名的类罪名,所以本文从罪名归类和法条关系两个角度分别界定渎职罪的概念。另外,渎职罪多与贪污贿赂犯罪交织,其犯罪构成主观方面出现故意与过失的"复合"形式,主客观要件较为复杂,而且部分渎职罪还存在"原案"问题。根据渎职罪构成要件或要素的不同,可将渎职罪分为不同类型。此外,本文还指出了渎职罪犯罪构成认定过程中"合规性审查"问题,分析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二章论述了渎职罪危害结果及因果关系的认定,主要集中论述了危害结果的认定和因果关系认定两个方面的问题。渎职罪危害结果中的"重大损失"可能包含"间接损失"和"非物质性损失",对于"间接损失"的认定可参照司法实务经验,对于"非物质性损失"可以分类确立。最后本文结合刑法上因果关系认定的理论,对渎职罪因果关系认定进行分析,并最终认同客观归责理论的认定方法。第三章主要论述渎职罪的主体及其认定方法。首先梳理我国刑法规范中渎职罪的犯罪主体规定的演进过程以及关于渎职罪主体界定的不同学说,认为"身份说"更具合理性。本文对渎职罪的主体圈进行了划定,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审视,遗憾的是,仍有些未尽事宜需要事后继续开展研究。共同犯罪情形下的渎职罪更加复杂,无身份者参与渎职行为是否能成为正犯、如何定罪以及命令执行者的责任承担的问题上,本文认为应视具体情况分类处理。第四章是渎职罪主观方面要素的认定。我国刑法学界关于渎职罪主观罪过形式有多种学说,争议最多的是"复合罪过说"。本文倡导用"主要罪过说"来否定"复合罪过说",并对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的主观方面进行疏理。同时,本文认为渎职犯罪中的"徇私"是犯罪动机而不是犯罪客观方面要素,徇私的内容应包括徇"单位之私"。第五章是对渎职罪认定中几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问题进行阐述。渎职罪的问责常发生在重大责任事故后,对这种具有牵连关系的犯罪,在司法认定实践中往往忽视了职务犯罪的追诉,所以,本文认为,在认定罪名时,要严格遵守渎职罪犯罪构成,既不可简单地以"技术水平难以达到"而放弃追诉,也不可强人所难,任意扩大犯罪圈。监督过失理论在监管性渎职罪的认定过程中有一定可行之处,可对渎职罪主观方面的认定提供借鉴。第六章是渎职罪认定的完善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域外关于渎职罪危害结果、主体、主观方面的研究是为了给本国的立法与司法提供借鉴。其次对于渎职罪中"口袋罪"在整体上的认定功能漏洞进行论述,认为修改"口袋罪"的内容较为困难,新设特别渎职罪需考虑司法适用性和刑法谦抑性审视的问题,从而提出设立"小口袋罪",亦即行政不作为罪对当前"口袋罪"的规定进行补充的立法完善建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4.3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卓娅;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又一个“口袋罪”[J];政府法制;2001年04期

2 孙万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何以成为口袋罪[J];现代法学;2010年05期

3 于志刚;;口袋罪的时代变迁、当前乱象与消减思路[J];法学家;2013年03期

4 陈兴良;;口袋罪的法教义学分析: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为例[J];中国检察官;2013年17期

5 叶子章;;浅谈现行刑法中的口袋罪[J];法制与社会;2010年24期

6 陈兴良;;口袋罪的法教义学分析: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为例[J];政治与法律;2013年03期

7 赵长青,高一飞;论新刑法对三个“口袋罪”的修改[J];云南法学;1997年03期

8 李永升;谈我国刑法中四“口袋罪”的修改[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06期

9 陈代东;;徐佳诈骗案:企业家“口袋罪"?[J];法人杂志;2005年06期

10 李川;;公法哲学视野下的刑事问题初探——以口袋罪和刑法谦抑性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0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刘金林;“口袋罪”变迁见证法治进程[N];检察日报;2008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仁文;解决“口袋罪”立法司法须并进[N];检察日报;2008年

3 上海法律学者 游伟;“寻衅滋事”不应成为“口袋罪”[N];东方早报;2010年

4 万春;从“口袋罪”到“口袋权”[N];检察日报;2003年

5 罗欣;“口袋罪”分解折射立法三大进步[N];检察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许浩 张家振;典当第一案落槌 高利转贷或成“口袋罪”[N];中国经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伯晋;厘清法益明确罪状 摆脱“口袋罪”宿命[N];检察日报;2013年

8 陈璐;探析刑法立法的概念设置与兜底性规定[N];法制日报;2014年

9 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室 赵煜;认定非法占有违纪行为需慎重[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雪媛;渎职罪认定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余作泽;为“口袋罪”正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潘杰;罪刑法定视野下的非法经营“口袋罪”适用限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张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口袋化及其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49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349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2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