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立人:马一浮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复性立人:马一浮教育思想研究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马一浮是近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经学、佛学、艺术和教育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复性"教育主张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独树一帜,他的"六艺"教育自成体系,积极探求个体改造的路径与方法,努力再造物我与人我关系,有力地回应了西学冲击下的人性扭曲与嬗变问题,建构出富有传统特色的"复性"教育哲学。本文拟从思想史的视角,对马一浮教育思想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系统研究。近代中国出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迫使知识精英重新审视传统四部之学和政治制度、文明文化。为了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举国上下都在积极寻找变法自强的道路。知识精英如梁启超等人利用现代传播工具,译介异国学术,推行民众教育,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西学大量输入,个体思想、家庭伦理、社会思潮都受到冲击;人性扭曲、人际关系紧张,又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反思。马一浮回应时代需求,在中西古今比较的背景下,提出"复性立人"的教育主张,试图重建个体的内心世界,重建人际关系与物我关系。"复性立人"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的性善论,课程基础是儒家"六艺"经典。马一浮对之进行了改造,提出了自己的"复性"教育哲学和"六艺"教育体系。"六艺"教育体系依托六部传统经典,又对六部经典的教育意义和学习方法进行了重新诠释,从而突出了"六艺"在个体改造过程中的"复性返本"功能。同时,又增加了诸子学、佛学部分典籍,强化了"六艺"课程的"即经见性"特征。"六艺"教学重"感"求"应",分为"无言之教"与"有声之教"两种,拓展了传统"诗教"的内涵和外延。"复性"教育哲学以人性本善和人性可善为基础,强调"性德自具",借以建构自主学习理论,提出了"虚己以应"与"体验涵养"两种学习方法;以"义理"或"天理"为内容,运用教学机智,建构"契理契机"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特别重视课程的教学论价值,以及情感的课程参与;以"成己成物"为教育目的,拒斥虚妄的二分法则,重建物我关系、人我关系,追求"复性立人"的浑成圆融境界,从而对抗西方科学给人性带来的负面影响。马一浮教育思想体系严密,目的明确,内容充实,方法可行;既绍述传统,又力求创新;不仅在当时颇见其特异,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不同流俗,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马一浮反对斯宾塞提出而且备受近代知识精英推崇的科学知识观,强调个体的敏感性、感知与体验,追求"穷神知化"的效果;提倡"中和位育",明确建构并积极实践"位育"理论。马一浮的"复性"教育始于一心,又终于一心,目标明确,学习进程设计完整严密,既不浮泛,又具有开放性,有力地回应了当时备受关注的"人生观"问题,建构起"性德自具"的大人生观,打通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界限,使两者具有同构关系。马一浮的"复性立人"教育不同于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也不认同西方教育理念,追求人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回应了近代思想史中的"世界人"问题和道器冲突问题,强调心性建构的重要性,追求新型的物我关系模式和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文化复兴预留了世界主义视角。但是,马一浮教育理念和实践也有固守和自以为是的不足,教育理念过于纯粹而不顾及现实,教育追求过于单一而缺少目标层次划分;具体讲学时,常常出现详于讲论而略于体验、重视目标而忽略过程的问题,给学习者造成很大压力,违背了自觉自证的学习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感"与"应"。
[Abstract]:Ma Yifu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s of modern Confucianism , and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s of economics , Buddhism , art and education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self - learning , and puts forward two methods of learning , which is based on " Yi " or " Tianli " . Ma Yifu ' s " recurrent " education starts with one heart , and finally , the goal is clear , the goal is clear , the design of learning process is complete and strict , it is not only superficial , but also open , and responds to the problem of " world people "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thought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40-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虎群;;马一浮论儒家礼乐教大义[J];现代哲学;2014年06期
2 何仁富;王剑;;从马一浮《复性书院学规》看儒学的生命教育导向[J];晋阳学刊;2012年06期
3 李虎群;;马一浮的儒家诗教思想发微[J];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02期
4 金灿灿;;马一浮任教浙江大学始末[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李永亮;;略论马一浮视野中的三易之义[J];周易研究;2012年01期
6 刘乐恒;;简易视阈中的朱陆之辨——论马一浮对宋明理学两大系的融通与判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史怀刚;;以易摄佛:马一浮易学思想探析[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8 许宁;;六艺精神的审美意蕴——马一浮美育思想述评[J];孔子研究;2010年02期
9 宫云维;;马一浮主讲浙江大学“国学讲座”始末[J];齐鲁学刊;2010年01期
10 何静;;论马一浮对程朱陆王心性论的整合[J];东岳论丛;200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永亮;马一浮儒佛会通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刘炜;马一浮的六艺论与诗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党辉;马一浮之心学理学融合论[D];复旦大学;2006年
4 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项申;马一浮“复性”学说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刘小渲;国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复性书院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3 吴思瑶;马一浮新儒家诗学思想发微[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瑞;马一浮六艺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程波;马一浮易教统摄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6 孙文文;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思想的阐释[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李彦堂;马一浮艺术哲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邱明涛;马一浮“六艺论”考论:以普遍主义问题为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艳艳;马一浮儒学教育思想和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郭泗昌;马一浮的六艺论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00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40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