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胡仁乌力格尔与乌力格尔图哆的亲缘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页
>
期刊
>
中国音乐学
>
2014年3期
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评析——以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例
分享
摘要
本文以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选题为切入点,检视、回顾当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性研究思路.
作者
赵书峰
ZHAO Shufeng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后流动站 福建福州350000
刊期
2014年3期
PKU
CSSCI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现状与思考
学位论文选题
参考文献
[1]
齐占柱.
胡仁乌力格尔与乌力格尔图哆的亲缘关系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
杜亚雄.
[3]
徐熳.
“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
中央民族大学,
2007
[4]
杨曦帆.
“藏彝走廊”乐舞文化选点考察与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2007
[5]
杨琼.
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探视.
中央民族大学,
2009
[6]
张劲盛.
变迁中的马头琴——内蒙古地区马头琴传承与变迁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7]
杨玉成.
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8]
魏琳琳.
二人台音乐形态初探.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9]
程琴.
花儿中的女性和女性的花儿.
西北师范大学,
2005
[10]
潮鲁.
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11]
刘雯.
番瑶音乐文化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2]
叶红旗.
台湾高山族乐器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2008
[13]
杨琼.
论近代漠南蒙汉移民音乐.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14]
李娜.
甘南“南木特(?)”探析.
兰州大学,
2011
[15]
丁庆.
[16]
相关讨论参见拙著《踏歌而行--书峰音乐学论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年,第81页..
2013
[17]
如: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边多《西藏音乐史话》,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略》,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何云峰:《纳西族音乐史》,中央音乐学院1999届博士学位论文..
1999
[18]
代表性著述有:【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覃方明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Marta Kurkowska-Budzan,Krzysztof Zamorski,ed.“Oral History:The challenges of dialogue”,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阮宝娣《羌族释比口述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加】保罗·夏亚松《口述:最早发现北美洲的中国移民》,暴永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邢肃芝(洛桑珍珠)《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张健飞、杨念群笔述,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2009
[19]
臧艺兵:《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6页..
2009
[20]
杨晓等:《蜀中琴人口述史》,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
2013
[21]
笔者于2014年1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与老挝的琅南塔省考察,这些地方的克木人生存环境与其传统音乐文化保存十分完好,尤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克木人,由于其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致使很少学者能深入其居住地进行田野考察,造成这方面的研究力度较为薄弱,因此亟待学界加以关注..
2014
[22]
“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也指从国内的田野撤回城市,研究自己城市的音乐文化.(参见汤亚汀著译《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320页:【美】凯·考夫曼谢勒梅(KayKaufman Shelemay)《2000年民族音乐学论坛:谢勒梅专题报告》,汤亚汀译,《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第85页)..
2008
[23]
向华:《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3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3
[24]
杨晓:《嘎老音乐传统与侗人社群认同》,香港中文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2006
[25]
高贺杰:《因“韵”而“声”--鄂伦春人的歌唱世界》,上海音乐学院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0
[26]
银卓玛:《青海安多藏族“拉伊”音乐及其文化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3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3
[27]
祁慧民:《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青海互助土族民歌的调查与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
2003
[28]
肖学俊:《西迁背景下的锡伯族戏曲“汗都春”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0
[29]
刘玲玲:《贵州布依戏研究--以贵州省册亨县布依戏为案例》,中央音乐学院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1
[30]
“削肖贯”(汉语意为“说唱故事”)为布依族曲艺,常用乐器有:四弦胡、月琴、木叶、勒尤、竹笛、唢呐、箫筒等,打击乐有牛皮鼓、小钗、鼓、木鱼、罄等,说唱均用布依语.参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t://www.ihchina.cn..
[31]
“末伦”是巫婆跳神时唱的一种特殊的曲调,以三弦作为伴奏乐器.参见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01
[32]
王华:《西藏热巴音乐文化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2008
[33]
李海伦(Helen Margaret Rees):《音乐变色龙》(A Musical Chameleon:A Chinese Repertiore in Naxi Temtory),美国匹兹堡大学1994年博士学位论文..
1994
[34]
滕祯:《商乐同荣修身齐家--当代大理洞经音乐的深层结构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2
[35]
布依小打音乐,流行于黔西南北盘江布依村寨,“小打”乐器由箫筒(或竹笛)、牛角胡(分中高音两类)、月琴及碗、碟(打击乐)组成..
[36]
孙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布依族小打音乐》,中央音乐学院2013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3
[37]
包爱军:《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中央音乐学院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2001
[38]
红梅:《当代蒙古族敖包祭祀音乐研究--以呼伦贝尔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为个案》,中央音乐学院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1
[39]
李亚芳:《透过文本:对西方传教士记录的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与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1
[40]
嘉雍群培:《藏传佛教密宗“死亡修行”仪式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2008
[41]
格桑曲杰:《西藏藏传佛教寺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2009
[42]
赵书峰:《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以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比较为例》,中央音乐学院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1
[43]
蒋燮:《畲客共醮乐以相通--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科仪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2
[44]
杨晓鲁:《纳西族东巴教音乐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1991届博士学位论文..
1991
[45]
余咏宇:《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与社会涵义》,香港中文大学1999届博士学位论文..
1999
[46]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
2003
[47]
崔玲玲:《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其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2004
[48]
李延红:《北侗婚恋礼俗音乐文化考察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9]
董波:《蒙古村落仪式表演:“呼图克沁”》,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2006
[50]
“萨满鼓”是蒙、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的棰击膜鸣乐器.近年来刘桂腾先生在萨满鼓的跨地域性、跨族群性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参见刘桂腾《呼伦贝尔萨满鼓之类型-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族萨满乐器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刘桂腾《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的通古斯萨满鼓--以“流域”为视角的跨界族群萨满音乐研究》,《音乐探索》2012年第2期:等等..
2003
[51]
杨民康先生目前已经关注到南传佛教文化圈中的太阳鼓与鼓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参见杨民康《云南与东南亚傣仂南传佛教文化圈寺院乐器的比较研究--以太阳鼓及鼓乐的传播与分布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2013
[52]
尔苏文化圈,是尔苏藏族生活居住的一个地理文化空间,包括的族群有鲁汝、尔苏、多须三个支系.地理范围在大渡河以南、安宁河上游至雅砻江大拐弯地区.参见李星星《藏彝走廊的尔苏文化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
2008
[53]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世界大会摘要册》,2013年7月内部刊印,第252-253页..
2013
[54]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是指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北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亦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就行政区域而言,主要包括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丽江市,西藏的昌都地区等地.该区域内居住着的族群除了以藏、彝之外,还包括羌、栗僳、傣、白、苗、纳西、哈尼、景颇、怒、独龙、拉祜,以及藏支族群例如尔苏、普米、札巴、木雅藏支、尔龚藏支、贵琼藏支、嘉绒藏支、和木里藏支等.参见袁晓文主编《藏彝走廊:文化多样性,族际互动与发展》“总序”,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1页..
2010
[55]
张璐:《茶马古道云南段音乐文化现状的选点调查与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2
[56]
据张泽红先生研究,在西南34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受道教影响较深的族群,主要是瑶、壮、苗、白、土家、纳西、彝、羌、侗、水、布依、仡佬、仫佬、毛南、阿昌等少数民族.参见张泽红《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第11页..
2008
[57]
张泽红:《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第1页..
[58]
张桥贵:《道教与中国少数民族关系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98
[59]
魏琳琳:《城市化语境下内蒙古二人台音乐文化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3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3
[60]
布鲁诺·内特尔著,汤亚汀编译:《民族音乐字最近二十年的方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52页..
1999
[61]
同注【56】,第109页..
[62]
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2008
[63]
凯·考夫曼·谢勒梅:《音乐与迁徙》,载张伯瑜编译《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120页..
2012
[64]
蒂莫西·赖斯:《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的模式》,汤亚汀编译,《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4期,第122-123页..
1991
[65]
施祥生:《面向个人化的传记式民族音乐学》,载《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第160页..
[66]
珍尼佛(Jennifer C.Post):《蒙古的表演转换:哈萨克音乐家和蒙古认同》,载《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世界大会摘要册》,第217-218页..
[67]
文章主要有:赵培波:《白族音乐家李晴海的音乐之路研究》》,云南艺术学院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郭春明:《乌兰杰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初探》,中央民族大学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哈申格日乐《科尔沁歌王--民间歌手查干巴拉的演唱风格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姚慧《德德玛--音乐社会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歌唱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傲日欣《通福歌曲创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等等..
2008
[68]
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译者序),关之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2004
[69]
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1998
[70]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第58页..
2012
[71]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二号公告》,参见中国音乐学网
[72]
刘嵘:《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2008
[73]
魏育琨:《巴岱雄、巴岱扎、仙娘仪式音声表达的信仰世界》,上海音乐学院2013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3
[74]
高翔:《“觉木隆”职业藏戏及唱腔音乐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2
[75]
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
[76]
吴宁华:《仪式中的史诗〈盘王歌〉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
2012
[77]
周凯模:《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研究》,香港中文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2007
相似文献
查看更多>>
本文关键词:胡仁乌力格尔与乌力格尔图哆的亲缘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
239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3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