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土地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6 00:22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土地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土地思想在引领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面临人们极为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问题和“三农”问题,毛泽东土地思想愈来愈显现出它的巨大魅力和当代价值。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交代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第一章,主要阐述毛泽东土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农村土地占有状况以及农民所受的剥削状况。第二章,追溯毛泽东土地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通过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孙中山等马克思主义者和民主人士土地思想的比较,阐述毛泽东土地思想得以形成的理论源流。第三章,具体阐释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发展历程。根据史料归纳,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形成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渐趋成熟时期和发展完善时期。第四章,集中概括和提炼出毛泽...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关于毛泽东土地思想的研究综述
(二) 国内关于毛泽东土地思想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
(一) 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个阶级
(二) 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两个阶级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村土地占有状况
(一) 毛泽东对湘赣边界土地状况的分析
(二) 毛泽东对寻乌县的调查
(三) 毛泽东对兴国县第十区的调查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民所受的剥削状况
(一) 地租剥削
(二) 高利剥削
(三) 税捐剥削
第二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及其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一) 通过革命手段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
(二)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国有化思想及其内容
(三)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社思想
(四) 马克思土地思想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二、列宁土地思想及其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一) “同盟者”的农民观
(二) 列宁的土地国有化观点
(三)列宁土地思想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三、斯大林的土地思想
(一) 国家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快速的改造小农经济
(二)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思想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三、孙中山土地思想
(一) “平均地权”思想
(二) “耕者有其田”思想
(三) 孙中山土地思想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
(一) 第一阶段: 毛泽东对农民问题重要性初步的认识
(二) 第二阶段: 毛泽东对农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土地的主张
二、初步形成阶段
(一) 主张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
(二) 主张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以人口为标准平分土地
(三) 主张土地革命阶级路线
三、成熟阶段
(一)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二) 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四、发展阶段
(一) 建国后的土改方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形成与颁布
(二) 新中国合作化运动的实践
(三) 人民公社时代
第四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核心内涵和主要特征
一、毛泽东土地思想的核心内涵
(一) 毛泽东土地地权思想
(二) 毛泽东土地国有的思想
(三) 毛泽东土地农有思想
(四) 毛泽东土地集体所有思想
二、毛泽东土地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 内涵丰富,具有人民性
(二) 实事求是,具有客观性
(三) 解放思想,具有创新性
(四) 与时俱进,具有灵活性
第五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政治意义: 毛泽东土地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一) 毛泽东土地思想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源动力
(二) 毛泽东土地政策为革命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二、经济意义: 土地改革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 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农业合作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波助澜
三、社会作用: 毛泽东土地思想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一)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重塑了社会阶级结构
(二)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重塑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第六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坚持“三农”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 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
(二)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三农”优先发展战略
二、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则,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则不动摇
(二) 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坚持调适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386357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关于毛泽东土地思想的研究综述
(二) 国内关于毛泽东土地思想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
(一) 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个阶级
(二) 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两个阶级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村土地占有状况
(一) 毛泽东对湘赣边界土地状况的分析
(二) 毛泽东对寻乌县的调查
(三) 毛泽东对兴国县第十区的调查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民所受的剥削状况
(一) 地租剥削
(二) 高利剥削
(三) 税捐剥削
第二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及其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一) 通过革命手段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
(二)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国有化思想及其内容
(三)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社思想
(四) 马克思土地思想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二、列宁土地思想及其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一) “同盟者”的农民观
(二) 列宁的土地国有化观点
(三)列宁土地思想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三、斯大林的土地思想
(一) 国家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快速的改造小农经济
(二)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思想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三、孙中山土地思想
(一) “平均地权”思想
(二) “耕者有其田”思想
(三) 孙中山土地思想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
(一) 第一阶段: 毛泽东对农民问题重要性初步的认识
(二) 第二阶段: 毛泽东对农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土地的主张
二、初步形成阶段
(一) 主张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
(二) 主张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以人口为标准平分土地
(三) 主张土地革命阶级路线
三、成熟阶段
(一)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二) 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四、发展阶段
(一) 建国后的土改方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形成与颁布
(二) 新中国合作化运动的实践
(三) 人民公社时代
第四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核心内涵和主要特征
一、毛泽东土地思想的核心内涵
(一) 毛泽东土地地权思想
(二) 毛泽东土地国有的思想
(三) 毛泽东土地农有思想
(四) 毛泽东土地集体所有思想
二、毛泽东土地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 内涵丰富,具有人民性
(二) 实事求是,具有客观性
(三) 解放思想,具有创新性
(四) 与时俱进,具有灵活性
第五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政治意义: 毛泽东土地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一) 毛泽东土地思想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源动力
(二) 毛泽东土地政策为革命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二、经济意义: 土地改革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 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农业合作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波助澜
三、社会作用: 毛泽东土地思想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一)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重塑了社会阶级结构
(二)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重塑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第六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坚持“三农”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 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
(二)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三农”优先发展战略
二、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则,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则不动摇
(二) 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坚持调适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386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8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