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00:23
犯罪是人受一定的反社会意识支配的行为。犯罪预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现实的、具体的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考察其背后的道德根源,从而寻找治本之策。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以未成年人处于人生道德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道德发展具有特定的年龄特征为基点,试图在对犯罪与道德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影响因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作用机理,从而提出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对策,最终达到培育未成年人完善的道德人格的目标。具体而言,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五部分。本文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述评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成果,分析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同时,还介绍了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木部分厘清了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基本概念,辨析了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的概念,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关系,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借鉴。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发挥道德自律和他律的功能,保证未成年人在任何特定社会情境中凭借内在的道德良心遵守社会道德准则,把未成年人的...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之处
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2.1.1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界定
2.1.2 未成年人犯罪与相关概念辨析
2.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概念界定
2.2.1 犯罪与道德
2.2.2 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
2.2.3 社会控制与道德调控
2.2.4 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关系
2.3.1 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3.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践方式
2.3.3 思想政治教育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提供内容和方法论支持
2.4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和犯罪学理论
2.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4.3 思想政治教育学过程机制理论和环境理论
2.5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其他理论借鉴
2.5.1 精神分析理论
2.5.2 社会失范理论
2.5.3 道德发展理论
2.5.4 社会控制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现状分析
3.1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状况
3.1.1 低龄化趋势继续发展,文化程度略有提高
3.1.2 男性未成年犯占绝大多数,在校生犯罪显著增加
3.1.3 暴力化倾向明显,共同犯罪突出
3.1.4 涉毒犯罪频发,涉网犯罪愈演愈烈
3.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现状
3.2.1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发展历程
3.2.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取得的成绩
3.2.3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存在的问题
3.3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面临的挑战
3.3.1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大量存在
3.3.2 “童年的消逝”趋势仍在继续
3.4 本章小结
4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因素
4.1.1 社会道德局部失范
4.1.2 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4.2 学校因素
4.2.1 学校教育理念偏差
4.2.2 教师教育方式不当
4.2.3 学校道德氛围有待改善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关系不良
4.3.2 家庭结构缺陷
4.3.3 父母养育方式不当
4.3.4 父母行为不端
4.4 同伴关系因素
4.4.1 不良的交往对象
4.4.2 不良的交往内容
4.5 个体因素
4.5.1 道德认知低下
4.5.2 道德情感淡漠
4.5.3 道德自我薄弱
4.5.4 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不足
4.6 本章小结
5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目标、原则与作用机理
5.1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目标
5.1.1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目标概述
5.1.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目标的确立
5.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基本原则
5.2.1 内部调控与外部调控相结合原则
5.2.2 心理疏导与道德调控相结合原则
5.2.3 层次性与差别性相结合原则
5.2.4 针对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则
5.3 道德自律作用机制
5.3.1 良心的作用机制
5.3.2 自尊的作用机制
5.3.3 羞耻的作用机制
5.4 道德他律作用机制
5.4.1 道德赏罚机制
5.4.2 道德示范机制
5.4.3 舆论监督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对策
6.1 净化社会道德环境
6.1.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1.2 清理网络空间
6.2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
6.2.1 完善道德教育的内容
6.2.2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6.2.3 开展服务学习
6.2.4 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6.3 夯实家庭道德教育
6.3.1 完善家庭关系
6.3.2 父母树立良好的榜样
6.3.3 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
6.4 合理引导同伴交往
6.4.1 实施建设性介入
6.4.2 探索同伴教育机制
6.4.3 进行社会技能训练
6.5 提高未成年人的个体道德修养
6.5.1 增强道德认知
6.5.2 发展道德情感
6.5.3 确立自我同一性
6.5.4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陆士桢,刘宇飞. 中国青年研究. 2017(03)
[2]“危害原则”的法哲学意义及对中国刑法犯罪化趋势的警喻[J]. 姜敏. 环球法律评论. 2017(01)
[3]关于制定网络空间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思考[J]. 王四新,徐菱骏.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4]亲属容隐根据并确认伦理权利——基于亲属容隐对伦理和法律关系两难之解[J]. 张国钧. 伦理学研究. 2016(04)
[5]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J]. 郑敬斌.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3)
[6]父母监管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结交不良同伴的中介作用[J]. 吴安,陈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1)
[7]儿童品行障碍的成因与辅导[J]. 王心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22)
[8]交往不良同伴对男性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 高玲,王兴超,杨继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5)
[9]信仰三题:概念、历史和现实[J]. 邓晓芒.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5(04)
[10]北京市青少年不良行为相关问题调研报告[J].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课题组. 中国青年研究. 2015(05)
博士论文
[1]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研究[D]. 段炼炼.鲁东大学 2016
[2]青少年罪错行为分析与矫治对策探究[D]. 龙丽达.东北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伦理学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D]. 姜沂林.曲阜师范大学 2015
[2]未成年犯偏差行为与家庭功能、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D]. 刘磊.云南师范大学 2013
[3]男性未成年犯道德判断能力对犯罪行为决策的影响[D]. 易清.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与诚信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 曾敏霞.广州大学 2012
[5]初中生自尊与攻击性关系研究[D]. 冯晓阳.中国政法大学 2011
[6]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D]. 王爽.西北师范大学 2009
[7]儿童青少年价值观、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关系[D]. 姚利.山东师范大学 2009
[8]工读学校学生与普通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移情的比较研究[D]. 商庆高.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犯罪青少年的道德情绪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D]. 李娟.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暴力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D]. 田甜.中国政法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03901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之处
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2.1.1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界定
2.1.2 未成年人犯罪与相关概念辨析
2.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概念界定
2.2.1 犯罪与道德
2.2.2 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
2.2.3 社会控制与道德调控
2.2.4 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关系
2.3.1 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3.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践方式
2.3.3 思想政治教育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道德调控提供内容和方法论支持
2.4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和犯罪学理论
2.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4.3 思想政治教育学过程机制理论和环境理论
2.5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其他理论借鉴
2.5.1 精神分析理论
2.5.2 社会失范理论
2.5.3 道德发展理论
2.5.4 社会控制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现状分析
3.1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状况
3.1.1 低龄化趋势继续发展,文化程度略有提高
3.1.2 男性未成年犯占绝大多数,在校生犯罪显著增加
3.1.3 暴力化倾向明显,共同犯罪突出
3.1.4 涉毒犯罪频发,涉网犯罪愈演愈烈
3.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现状
3.2.1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发展历程
3.2.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取得的成绩
3.2.3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存在的问题
3.3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面临的挑战
3.3.1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大量存在
3.3.2 “童年的消逝”趋势仍在继续
3.4 本章小结
4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因素
4.1.1 社会道德局部失范
4.1.2 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4.2 学校因素
4.2.1 学校教育理念偏差
4.2.2 教师教育方式不当
4.2.3 学校道德氛围有待改善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关系不良
4.3.2 家庭结构缺陷
4.3.3 父母养育方式不当
4.3.4 父母行为不端
4.4 同伴关系因素
4.4.1 不良的交往对象
4.4.2 不良的交往内容
4.5 个体因素
4.5.1 道德认知低下
4.5.2 道德情感淡漠
4.5.3 道德自我薄弱
4.5.4 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不足
4.6 本章小结
5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目标、原则与作用机理
5.1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目标
5.1.1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目标概述
5.1.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目标的确立
5.2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基本原则
5.2.1 内部调控与外部调控相结合原则
5.2.2 心理疏导与道德调控相结合原则
5.2.3 层次性与差别性相结合原则
5.2.4 针对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则
5.3 道德自律作用机制
5.3.1 良心的作用机制
5.3.2 自尊的作用机制
5.3.3 羞耻的作用机制
5.4 道德他律作用机制
5.4.1 道德赏罚机制
5.4.2 道德示范机制
5.4.3 舆论监督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未成年人犯罪道德调控的对策
6.1 净化社会道德环境
6.1.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1.2 清理网络空间
6.2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
6.2.1 完善道德教育的内容
6.2.2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6.2.3 开展服务学习
6.2.4 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6.3 夯实家庭道德教育
6.3.1 完善家庭关系
6.3.2 父母树立良好的榜样
6.3.3 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
6.4 合理引导同伴交往
6.4.1 实施建设性介入
6.4.2 探索同伴教育机制
6.4.3 进行社会技能训练
6.5 提高未成年人的个体道德修养
6.5.1 增强道德认知
6.5.2 发展道德情感
6.5.3 确立自我同一性
6.5.4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陆士桢,刘宇飞. 中国青年研究. 2017(03)
[2]“危害原则”的法哲学意义及对中国刑法犯罪化趋势的警喻[J]. 姜敏. 环球法律评论. 2017(01)
[3]关于制定网络空间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思考[J]. 王四新,徐菱骏.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4]亲属容隐根据并确认伦理权利——基于亲属容隐对伦理和法律关系两难之解[J]. 张国钧. 伦理学研究. 2016(04)
[5]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J]. 郑敬斌.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3)
[6]父母监管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结交不良同伴的中介作用[J]. 吴安,陈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1)
[7]儿童品行障碍的成因与辅导[J]. 王心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22)
[8]交往不良同伴对男性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 高玲,王兴超,杨继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5)
[9]信仰三题:概念、历史和现实[J]. 邓晓芒.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5(04)
[10]北京市青少年不良行为相关问题调研报告[J].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课题组. 中国青年研究. 2015(05)
博士论文
[1]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研究[D]. 段炼炼.鲁东大学 2016
[2]青少年罪错行为分析与矫治对策探究[D]. 龙丽达.东北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伦理学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D]. 姜沂林.曲阜师范大学 2015
[2]未成年犯偏差行为与家庭功能、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D]. 刘磊.云南师范大学 2013
[3]男性未成年犯道德判断能力对犯罪行为决策的影响[D]. 易清.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与诚信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 曾敏霞.广州大学 2012
[5]初中生自尊与攻击性关系研究[D]. 冯晓阳.中国政法大学 2011
[6]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D]. 王爽.西北师范大学 2009
[7]儿童青少年价值观、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关系[D]. 姚利.山东师范大学 2009
[8]工读学校学生与普通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移情的比较研究[D]. 商庆高.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犯罪青少年的道德情绪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D]. 李娟.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暴力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D]. 田甜.中国政法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03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50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