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3 18:06
  麦克卢汉曾经指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和运用都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和各种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的勃兴,媒介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泛在化的网络和微媒介的普遍使用,成为网络社会新标志,昭示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是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社交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影音传播技术等手段,以微博、微信等普遍使用为标志,使用简洁的文字、生动的图像、表情符号或语音等进行短小精炼、即时高效信息传播的网络时代新形态。作为客观存在的新网络空间,其碎片化、多元化、世俗化、裂变性、扁平化、泛在化等特征突出。网络社会新形态的特殊性对高校青年的思想行为、社会心理等产生重要影响。新网络空间可以虚拟,但道德不能缺失。因“微”传播更迅捷,喷涌的网络文化浪潮更需及时发现和引导。以“微”传道,以“微”促行,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研究按照研究缘起、思想借鉴、现状探析、对策思考这一逻辑线索来进行探讨。其中对策部分着重从网络道德教育主体建设(解决谁来教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构建(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网...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新境遇:悄然而至的微时代
        1.1.1 微时代的内涵界定
        1.1.2 微时代的特征概说
    1.2 新课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新要求
        1.2.1 微文化浪潮更需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律
        1.2.2 国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出高要求
        1.2.3 改进网络道德教育是德育与时俱进之趋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趋势探讨
    1.4 研究的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点
        1.6.2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1.1 道德的基础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出发点
        2.1.2 人的本质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石
        2.1.3 全面发展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归宿
    2.2“慎独”:中国文化传统的崇德修身观及其启示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修身思想的道德内涵
        2.2.2“慎独”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想借鉴
    2.3 西方思想中“道德自律”的代表观点及其启迪
        2.3.1 西方思想中“道德自律”的代表观点分析
        2.3.2 西方“道德自律”思想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迪
第三章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考察
    3.1“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调查的实施
        3.1.1 调查问卷编制的目的
        3.1.2 问卷调查内容的构成
        3.1.3 问卷调查的过程概况
        3.1.4 调查结果的简要分析
    3.2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
        3.2.1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结构方程模型理论阐释
        3.2.2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因子分析
        3.2.3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3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3.3.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3.3.2 高校德育微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整体良好
        3.3.4 大学生网络道德表现趋于理性
    3.4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3.4.2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师资力量比较弱
        3.4.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相对陈旧
        3.4.4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较单一
第四章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体建设
    4.1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审视
        4.1.1 哲学视阈中的主客体关系审视
        4.1.2 教育学视阈的主客体关系辨析
        4.1.3 微时代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嬗变
    4.2.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体建设的依据
        4.2.1 加强受教者微行为研究与引导的需要
        4.2.2 施教者改革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需要
        4.2.3 增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4.3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体建设的路径
        4.3.1 施教者主体观念的创新
        4.3.2 施教者主体素养的提升
        4.3.3 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第五章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
    5.1 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建构的主要目的
        5.1.1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网络文明素养
        5.1.2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
        5.1.3 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安全意识
        5.1.4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伦理意识
    5.2 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建构的基本原则
        5.2.1 引导性原则
        5.2.2 系统性原则
        5.2.3 主体性原则
        5.2.4 发展性原则
    5.3 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概览
        5.3.1 理想信念教育
        5.3.2 爱国主义教育
        5.3.3 人文素养教育
        5.3.4 诚信敬业教育
        5.3.5 形势与政策教育
    5.4 网络道德教育的延展性内容简析
        5.4.1 网络伦理教育
        5.4.2 网络安全教育
        5.4.3 网络法制教育
        5.4.4 网络心理教育
        5.4.5 网络文明培育
第六章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探讨
    6.1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6.1.1 微媒体的传播特性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创新
        6.1.2 微受众的生存方式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创新
        6.1.3 传统道德教育滞后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创新
    6.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
        6.2.1 坚持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的原则
        6.2.2 坚持网上教育与网下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6.2.3 坚持网络管理与真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6.2.4 坚持道德教育目的性与规律性统一原则
    6.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6.3.1 正面灌输法
        6.3.2 价值澄清法
        6.3.3 情理交融法
        6.3.4 案例示范法
    6.4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
        6.4.1 平台建设吸引法
        6.4.2 虚拟实践训练法
        6.4.3 技术处置取舍法
        6.4.4 道德自律培育法
    6.5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殊方法
        6.5.1 善用微言微语互动法
        6.5.2 发挥微事微力服务法
        6.5.3 培养微技微能工作法
        6.5.4 把握微时微刻处突法
第七章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评价
    7.1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评价的理论依据
        7.1.1 哲学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7.1.2 方法借鉴——教育评价学
    7.2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7.2.1 确立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评价原则的依据
        7.2.2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概述
        7.2.3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评价原则的辩证关系
    7.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评价指标构建——“官微”内容维度
        7.3.1 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7.3.2 官微内容维度的考量
    7.4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评价方法创新——大数据评价的视角
        7.4.1 创新德育评价方法检视
        7.4.2 大数据评价方法的探讨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本文编号:3752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752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a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