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2 19:01
  古代中国和西方关于教育的内在理路有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中西思想对“情”和“理”地位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这种差异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就已经彰显。对“非理性”的排斥同时又对“情”的重视,是中国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思想从此开启了“尚情”的文明。本研究通过对众多先秦儒家经典的解读和分析,发现儒家所重之“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一注重“实情”“情境”之“情”,二重视“情感”之“情”,二者一外一内都是作为行事、判断的依据和标准。本研究的“情”是在与西方“理性”思维相参照,以中国先秦儒家思想为土壤的基础上展开的。研究对象“情本”思想,以“情感”为核心,又超出现代心理学“情感”的含义。“情”是内容,更是思维的方式。即先秦儒家运用“情”统领其他各要素,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思维方法。这种“情本”的思维方法,重感情、重主体、重内心、重实践、重相对、重现实、重多样。它和西方的“重理性”的思维有重大区别。西方重理性、重逻辑、重思辨、重绝对、重本质、重规律。而先秦儒家的“情本”思想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发展人格是通过把个体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一体化,从而达到某种相互依赖性...

【文章页数】:189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需要
        1.1.2 中国本土学术话语建构的需要
        1.1.3 传统教育、德育思想的再发掘与利用
        1.1.4 对当前国学(读经)教育的反思
    1.2 研究综述
        1.2.1 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1.2.2 哲学思想领域的研究
    1.3 核心概念
        1.3.1 “先秦儒家”
        1.3.2 “情本”初释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系统比较法
        1.4.3 语义分析法
    1.5 研究难点
        1.5.1 文献的问题
        1.5.2 语言的问题
        1.5.3 参照系的问题
第2章 先秦儒家情本思想产生的历史基础
    2.1 思想基础: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
        2.1.1 敬德
        2.1.2 保民
    2.2 思维基础:原始思维
        2.2.1 人类原始思维的特征
        2.2.2 先秦儒家原始思维特征
第3章 释“情”与“情本”
    3.1 释“情”——从先秦文本出发
        3.1.1 质实:对事物本质的真实表现
        3.1.2 情实:事情的真实状况
        3.1.3 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
    3.2 释“情本”
        3.2.1 释“本体”
        3.2.2 “情”何以为“本”
第4章 先秦儒家情本思想的范畴
    4.1 现世的宇宙观
        4.1.1 现实世情
        4.1.2 历史时情
    4.2 系统的情感观
        4.2.1 先秦儒家情来源说
        4.2.2 情的“理”化
        4.2.3 情的丰富性
        4.2.4 情的重要性
        4.2.5 情的超越性
    4.3 人的主体观
        4.3.1 先秦儒家主体观的内涵
        4.3.2 先秦儒家主体性高扬的原因
        4.3.3 先秦儒家主体性的特点
        4.3.4 先秦儒家主体性生成路径
    4.4 思想的整体观
        4.4.1 整体宇宙观
        4.4.2 整体思维观
第5章 先秦儒家情本思想的特点
    5.1 率性
        5.1.1 率性之表现:“直”
        5.1.2 “性”之符:“情”
        5.1.3 “情”的激活、规范与升华
    5.2 境遇
        5.2.1 境遇性的特征
        5.2.2 “仁”的境遇性
    5.3 践履
        5.3.1 行重于知
        5.3.2 由“内圣”到“外王”
第6章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范式
    6.1 情本教育范式的提出
        6.1.1 范式
        6.1.2 情本教育范式的教育理念基础
        6.1.3 情本教育范式的教育史基础
        6.1.4 情本教育范式纲要
    6.2 兴于诗
        6.2.1 释“诗”
        6.2.2 释“兴”
        6.2.3 诗的境遇性
    6.3 立于礼
        6.3.1 释“礼”
        6.3.2 “礼生于情”
        6.3.3 礼中之“理”
        6.3.4 礼的境遇性
    6.4 成于乐
        6.4.1 释“成”
        6.4.2 “乐”——情感的艺术形式
        6.4.3 “乐”的生成性——时空的流动
        6.4.4 “乐”的超越性——精神的自由
    6.5 范式特点
        6.5.1 整体结构的内在张力
        6.5.2 教育理念的审美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70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870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d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