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功能高分子刷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传感性能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双功能高分子刷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传感性能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传感器 OEGMA ATRP 抗蛋白污染 溶菌酶 特异性识别
【摘要】:生物传感器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它以其精确度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响应和检测迅速、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等优点,在发酵工艺、环境检测、食品工程、临床医学、军事及军事医学等方面都得到了深度重视和广泛应用。理想的生物传感器要能够直接用于生物样品的检测,这样就可以避免分离纯化待测生物分子所需要的繁琐过程。生物样品中的某些成份(如蛋白质或整个细胞)常常会非特异性吸附到生物传感器的表面,形成所谓的“生物污垢”。这些生物污垢会降低生物传感器的特异性等预期性能,甚至可能完全破坏生物传感器。所以开发能够抗非特异性吸附的生物传感器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解决生物传感器在检测样品过程中造成的非特异性蛋白污染为基点,以硫醇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寡聚乙二醇酯(OEGMA)为抗蛋白原料,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技术,在基质表面合成抗非特异性蛋白污染的聚合物刷;随后通过创建有生物素(Biotin)的活性位点,检测其对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能力。课题研究过程中分别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等方法表征各阶段产物结构及相应的性能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ATRP技术在金(Bare Au)基质表面修饰POEGMA聚合物刷后,对非特异性蛋白溶菌酶(Lyz)的吸附范围小于仪器最低检测限,表现出良好的抗污染性能;创建的Biotin活性位点能有效识别Streptavidin分子,分子层厚度为16 (?)。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 OEGMA ATRP 抗蛋白污染 溶菌酶 特异性识别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21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26
- 1.1 自组装单分子膜(Self-assembled monolayers,SAMs)8-9
- 1.1.1 SAMs概述8
- 1.1.2 金-硫体系SAMs8-9
- 1.2 ATRP技术9-10
- 1.2.1 ATRP概述9-10
- 1.3 研究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的重要性10-16
- 1.3.1 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机理的研究11-12
- 1.3.2 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的材料种类12-15
- 1.3.3 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15-16
- 1.4 蛋白吸附的测试手段16-19
- 1.4.1 椭偏仪16-17
- 1.4.2 石英晶体微天平法(QCM)17
- 1.4.3 SPR技术17-19
- 1.5 生物传感性能的研究19-24
- 1.5.1 生物传感器概述19-20
- 1.5.2 生物识别分子的固定20-21
- 1.5.3 生物分子的固定材料21-22
- 1.5.4 生物分子的固定方法22-23
- 1.5.5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23-24
- 1.6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24-26
- 1.6.1 研究内容24
-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24-26
- 2 材料与方法26-35
- 2.1 实验主要试剂26-27
- 2.2 实验主要仪器27
- 2.3 主要实验过程27-33
- 2.3.1 硅基质表面探究单体OEGMA的聚合条件27-29
- 2.3.2 金基质表面制备双功能高分子刷29-33
- 2.3.3 双功能高分子刷生物传感性能的研究33
- 2.4 表征方法33-35
- 2.4.1 核磁共振光谱(NMR)33
- 2.4.2 静态水接触角33
-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33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33-34
- 2.4.5 SPR34-35
- 3 结果与讨论35-48
- 3.1 单体OEGMA聚合条件探究35-38
- 3.1.1 引发剂BrTMOS的表征35-36
- 3.1.2 硅基质表面聚合物POEGMA的红外表征36-37
- 3.1.3 各组分基质接触角表征37-38
- 3.2 金基质表面制备双功能高分子刷38-44
- 3.2.1 XPS表征接枝引发剂后的金基质38-39
- 3.2.2 SPR表征金基质表面POEGMA膜厚度变化情况39-40
- 3.2.3 FT-IR表征DSC/DMAP活化POEGMA末端羟基40-41
- 3.2.4 接枝Biotin-NH_241-43
- 3.2.5 FT-IR表征Biotin-NH_2的接枝43-44
- 3.3 功能高分子刷生物传感性能的检测44-48
- 3.3.1 模型蛋白的选择44
- 3.3.2 SPR表征Bare Au、POEGMA基质对非特异性蛋白Lyz的吸附情况44-46
- 3.3.3 SPR表征POEGMA Biotin-NH_2基质对Streptavidin的特异性识别能力46-48
- 4 结论48-49
- 5 展望49-50
- 6 参考文献50-58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8-59
- 8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畅,刘健平,范静华;生物传感器在环境分析中的研究现状与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00年04期
2 平永苍,黄振芳;测酚生物传感器的进展[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0年03期
3 孙康,李仲辉,陈孝康;主客体葡萄糖、乳糖生物传感器的研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年04期
4 长孙东亭,罗素兰;生物传感器[J];生物学通报;2001年11期
5 蔡德聪;生物传感器发展与应用前景[J];传感器世界;2001年10期
6 吴西梅,刘欣,陈永泉;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02期
7 李真;戴媛静;陈曦;;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J];福建分析测试;2001年03期
8 黄刚;;生物传感器露真颜[J];中国电子商情;2002年10期
9 何星月,刘之景;生物传感器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2年09期
10 何星月,刘之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传感器世界;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传金;吴海云;左月明;;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莫冰;刘晓为;;浅谈生物传感器在几个主要领域的应用及展望[A];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论坛暨东北MEMS研发联合体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薛瑞;康天放;;基于丝素蛋白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李彤;赵纯;;用于水体监测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5 任湘菱;唐芳琼;;光电化学体系构建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邹琴;李刘冬;;生物传感器在贝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A];泛珠三角区域渔业经济合作论坛第三次年会会议论文[C];2008年
7 邱筱岷;;生物传感器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马芬;张成孝;;多标记型汞离子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任湘菱;唐芳琼;;银—金纳米复合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黄智伟;黄琛;;光纤DNA生物传感器研究动向[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莫冰;四大应用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N];中国电子报;2004年
2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3 吴琼;生物传感器迅速成长[N];中国电子报;2000年
4 何屹;新生物传感器可观测细菌生长[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毛黎;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N];科技日报;2011年
6 记者 何永晋;乌生物传感器研究硕果累累[N];科技日报;2003年
7 白毅 王宇星;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佳星;“火眼金睛”窥测基因调控[N];科技日报;2008年
9 汪明;2009年全球生物传感器市场有望突破40亿美元[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邹争春;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构建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大川;恒温型纳米—滚环扩增-SPR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刘蓬勃;提高微流芯片生物传感器检测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唱凯;Ⅰ:LSAW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临床应用研究 Ⅱ:两株罕见致病菌的鉴定[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4 高小尧;基于核酸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D];福州大学;2014年
5 闫志勇;蛋白激酶活性的光电化学生物分析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6 罗鹏;一次性电化学酒精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7 卫银银;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构筑、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盛平;基于支撑双分子层膜的智能生物传感器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曹淑瑞;纳米复合材料固载生物氧化酶构建高灵敏电流型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刘咏;几种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在分析中的研究应用[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家鹏;改性纤维素纳米纤维的邻苯二酚生物传感器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褚一岚;二维硫化钼/石墨烯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制备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方诣;维持酶蛋白自然构型的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电极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顾万通;城市河流底泥污染物指示性微生物研究及生物传感器的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5 陈瑶瑶;基于信号放大的生物传感器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6 冯雪;基于聚苯胺—石墨烯复合物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筑和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陈宝平;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生物传感信号放大技术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赵倩;基于生物传感器的MERS冠状病毒蛋白酶检测模型及其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9 胡冬萍;基于G-四链体及其荧光探针构建的UDG生物传感器[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10 章溪;几种DNA生物传感器用于微小RNA和真菌毒素的检测[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70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107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