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祭祖中的宗族社会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16:22

  本文关键词:徽州祭祖中的宗族社会文化传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祭祖关系网 宗族社会 仪式 身份认同


【摘要】:依托在宗族血缘强关系基础之上的徽州祭祖,作为中华民族礼仪中的典型性活动,其中的文化传播和关系交往是传播学本土化研究待挖掘的富矿,也是笔者研究的旨趣所在。本文以文化传播学的视角,从文献研究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两条线出发,辅以深度访谈徽学专家、当地官员、村民等相关人员,呈现出不同祭祖形式的景观,核心要义是勾勒出祭祖中的关系网络以及宗族文化传播网络,并剖析祭祖中的宗族文化传播问题。在内容框架的设计上,笔者着力从四个部分研究徽州祭祖与宗族文化传播。首先,基于实践和文本的考察,笔者具体选择了古徽州三个典型区域,三种祭祖形式进行考察,分别为休宁祖源家祭、歙县云岚山墓祭、婺源汪口俞氏宗祠祠祭,并对每种祭祖形式中的祭祖成员、对象、内容、流程等进行传播学视野下的考察。其次,总结出祭祖活动中宗族文化传播的关系网及划分要素和标准,其中传播关系网的要素划分为家庭、家族和宗族,划分标准为传统的家庭辈分、血缘关系以及性别。本文认为祭祖中宗族文化传播网络可总结为以宗族祖先血源谱系为主,以家庭为基本传播单位,以家族各支脉传播为补充,借助媒介、仪式及物质化的特殊空间,基于强关系基础的传播体系。其三,在宗族文化传播关系网的划分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族人如何通过祭祖进行身份认同,这里面包含祭祖中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是对我是谁、我们是谁追问和解读。最终上升到我们的民族,祭祖中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结合本土化的传播语境,丰富多元的祭祖形式,让祭祖回归乡村,让生活在城市的人通过祭祖,记住乡愁,精神还乡。徽州祭祖是中国祭祖活动的缩影和代表,也是渴望、祈求多子多孙潜意识的物化形式,不仅包含着深深的宗法观念,体现着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其四,笔者从唤醒、固化、神化、传承与篡改四个部分展现祭祖中宗族文化传播体系。祭祖场所的楹联、文书以及陈列在祭祖场所的家谱文书,将集体记忆以文本形式呈现给后人。身处特定空间,宗族人员在家祭、墓祭以及祠祭中的宗族集体记忆被唤醒,宗族的核心要义——孝道、血缘、宗族延续等文化要素不断被强化。作为媒介的祭祖仪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宗族权力的复辟;而以仪式作为媒介,传媒则对宗族文化不断进行着传承和篡改。在逻辑安排上,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笔者遵循从传承到传播最终到思考应对的行文思路。传承部分包含一、二两章,着力祭祖现象的描述和关系网的绘就和划分。传播包含第三、四两章,通过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两个层面阐释宗族文化传播体系及其内容。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研究,本文认为徽州祭祖在宗族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而系统的宗族文化传播体系。与此同时,受新传播技术的影响,网络祭祖活动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并产生了一系列祭祖新气象,其中女性权利不断得到释放、繁杂的祭祖礼仪被简化。虚拟祭祖使宗族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被打破和弱化,新的社交状态的产生,引发本文最后一部分的思考和探索。最后,笔者想说明一点。虽将近一年在徽州的课题实践,笔者依然选择用参与式观察法而未用民族志的方法,源于对研究方法时刻保有敬畏之心,也着实由于受个人精力的限制,研究存在一定的乏力之处,但是这并不妨碍笔者的"野心"。根植于中国社会历史传统仪式和文化传播逻辑,将视角转向徽州祭祖,如果能借助小情怀里的大痴迷反映大问题和大传播,对传播学融合多学科的视野来反观自身,笔者幸甚至哉。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933;G2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云;;古代文化传播研究:古老与年轻的交融——以广西古代汉文化传播研究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郭长忱;;唐代节庆拔河运动的民俗文化传播研究[J];芒种;2012年19期

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J];新闻前哨;2011年03期

4 邓茂梁;;新时代背景下民俗文化传播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24期

5 徐迪;;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06期

6 刘永;;秦汉以降基于东北亚地缘秩序的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张兵;;《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序[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理论视点[J];思想工作;2009年02期

9 刘巽达;胡凌虹;;中国游人 你为何不争气?[J];上海采风;2006年11期

10 悟戏;;急管繁弦唱大风[J];艺海;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庄晓东;;文化传播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熊前莉;;体育英语中借词及其文化传播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3 刘新利;;民族志方法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永军;先秦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高雁;中国博客文化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玮玮;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及BP神经网络的永州历史文化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2 郭云涛;徽州祭祖中的宗族社会文化传播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3 徐家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先进文化传播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蔡文涛;国产动画中的民族文化传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殷莺菁;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盼盼;基于酒类广告的酒文化传播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7 龙娟;当代大学生廉政文化传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余亭;利群书社文化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褚芬;仙洪新农村试验区红色文化传播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谢璐;同志博客中的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04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1304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a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