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多频段人体阻隔效应测量与建模

发布时间:2017-12-28 07:34

  本文关键词:毫米波多频段人体阻隔效应测量与建模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第五代无线通信 毫米波 人体阻隔效应 劈尖边缘绕射模型 几何绕射理论模型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6 GHz以下频谱资源极度匮乏。第五代(5G,the fifth generation)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对频谱资源提出了新的需求,毫米波无线通信凭借其频谱资源丰富、传输速率高、传输质量高、传输安全性高以及器件可微小化等优势,成为了 5G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毫米波因其传输衰减大、绕射能力差等特点更有可能应用于室内无线通信场景。在毫米波室内无线通信场景中,由于系统中发射天线放置高度相对较低、发射能量相对较小,室内人体活动的阻隔效应会引起十分严重的传输损耗,为了对毫米波室内无线通信建立准确的信道模型,需要对人体阻隔效应进行测量与建模。本文着眼于对多频段(11 GHz、16GHz、26 GHz、28 GHz、32 GHz)下毫米波室内无线通信系统中由一到两个人的移动引起的阻隔效应进行测量与建模。本文首先总结人类社会通信发展历程以及毫米波无线通信的特性。其次,总结了无线通信中通信系统、信道测量、信道参数提取、信道建模及信道特性等相关知识。再次,研究人体阻隔效应测量活动及4种常见的研究模型,分别为METIS(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nablers for the twenty-twenty information society)提出的劈尖边缘绕射(KED,knife edge diffraction)模型、基于基尔霍夫绕射公式(Kirchhoff diffraction equation)的劈尖边缘绕射模型、几何绕射理论(GTD,geometry theory of diffraction)模型以及高斯(Gaussian)拟合模型。最后,本文介绍了毫米波室内无线通信中人体阻隔效应的测量场景、测量设备、测量操作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对多频段、多种阻隔情况下的阻隔效应进行建模及结果分析,总结结论及进行展望。本文主要工作为总结已有的人体阻隔效应测量工作,并依据研究模型,制定了 4种测量方案,对11 GHz、16 GHz、26 GHz、28 GHz、32 GHz多个频段的人体阻隔效应进行测量。通过对测量结果和模型仿真结果分析对比,得出相应的结论。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e spectrum resources below 6 GHz are extremely scarce. The fifth generation (5G the, fifth gene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has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on the spectrum resources, millimeter wa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ith its rich spectrum resources, high transmission rate, high transmission quality, high safety and transmission device can be miniaturized and other advantag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y of 5G communication. Mm wave transmission attenuation and diffraction ability characteristics are more likely used in indo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millimeter wave indo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cenarios, due to a system of transmitting antenna placement height is relatively low, the emission energy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barrier effect of indoor human activities will cause the transmission loss is very seriou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millimeter wave indo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model is accurate, the need for measuring and modeling of human barrier effe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the blocking effect caused by the movement of one to two people in the multi millimeter wave indoor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 band (11 GHz, 16GHz, 26 GHz, 28 GHz, 32 GHz).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llimeter wave radio communication. Secondly, it summarizes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channel measurement, channel parameter extraction, channel modeling and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gain, the study of human activity measurement of barrier effect and 4 kinds of common research model, respectively METIS (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nablers for the twenty-twenty Information Society) sharp edge diffraction splitting of (KED, knife edge, diffraction) model based on Kirchhoff diffraction formula (Kirchhoff diffraction equation) wedge edge diffraction, geometric model theory of diffraction (GTD, geometry theory of diffraction) and Gauss (Gaussian) model fitting model. Final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surement scenarios, measuring devices, measurement operations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of the barrier effect in millimeter wave indo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eling and analyzing the blocking effects in multi band and multi barrier situations, summarizing the conclusions a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e main work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existing measurement work of human barrier effe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model, 4 measurement schemes have been worked out, and the barrier effect of 11 GHz, 16 GHz, 26 GHz, 28 GHz, 32 GHz has been measu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measurement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model, 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9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无线通信标准组召开全会[J];电讯技术;2000年04期

2 ;无线通信标准组召开全会[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0年04期

3 华宗;新型全天候无线通信系统[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年07期

4 ;泰克推出新型无线通信分析仪在通用性和价格方面实现重大突破[J];电子技术应用;2003年02期

5 ;停电引起无线通信瘫痪![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19期

6 ;新型无线通信分析仪——在通用性和价值方面实现重大突破[J];今日电子;2003年02期

7 林道;航空无线通信系统[J];现代通信;2003年05期

8 邓永红;林革;;光无线通信技术综述[J];数字通信世界;2006年02期

9 崔济阳;;无线通信技术运用及改进方法[J];信息通信;2011年02期

10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对比[J];电子技术应用;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弋建强;;无线通信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探讨[A];四川省通信学会199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李冰琪;;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浅析[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王化磊;潘成康;;绿色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甘伟;许力;;无线通信技术在核电站的应用[A];2012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加强数字化 信息化 现代化建设 切实提高水上应急无线通信与指挥能力[A];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第二届中国政府电子政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张兴彤;黄胜;;无线通信在出铝车的应用[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明;;个人无线通信网现状和展望[A];2002’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范博;李书芳;;无线通信中的天线仿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五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王三强;石坚;何为;古良玲;;脑电信号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洁;;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卿晰;快乐着新一代无线通信[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2 ;美国无线通信业上演战国时代[N];中国经营报;2002年

3 李晓松;加强公安无线通信基础工作刻不容缓[N];人民公安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刘晶;多媒体何时融入无线通信[N];中国电子报;2000年

5 ;迈向无线通信的未来(二)[N];人民邮电;2000年

6 ;无处不在的短距离无线通信[N];人民邮电;2011年

7 ;下一代专业无线通信网注重定制服务[N];中国电子报;2011年

8 王陵生邋童信;安徽350兆无线通信网抗雪灾立功[N];人民公安报;2008年

9 ;全面加强公安无线通信建设[N];人民公安报;2003年

10 晓雅;无线通信占四分之一[N];人民邮电;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子悦;高铁无线通信中小区切换与多天线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杨晓东;身体域无线通信表征精度提升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董立珉;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李常茗;复合可重构无线通信系统网络复合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赵爽;应用于无线通信基带算法的可重构处理平台及典型算法实现[D];复旦大学;2010年

6 许颖;能量多元化与状态非确定的绿色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技术[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7 管章玉;认知与协作无线通信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跨层优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武刚;多入多出无线通信中的信道模型、空时编码及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9 盖伊;多天线无线通信中的宽带多频段天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钊;MIMO无线通信自适应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万层;微功率无线通信性能测试与网络状态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翔;TD-LTE标准下MIMO-OFDM检测算法及其DSP实现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丹;工业无线通信技术在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邓剑挺;无线通信系统的效能评估的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焦锦绣;风电场的无线通信网络研究与实现[D];山西大学;2014年

6 李环;DMR系统转发技术研究及中转台硬件设计与开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黎国美;地铁通信系统工程设计与干扰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顾军;干扰管理技术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刘天宇;基于ZigBee网络的智能化养老系统设计[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陈君;多用户无线通信系统中干扰对齐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45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1345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2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