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WSN架构下路由协议切换机制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SD-WSN架构下路由协议切换机制的研究 出处:《内蒙古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SD-WSN SDN-WISE 路由协议切换 仿真
【摘要】:无线传感网(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中,受限于体积与成本,传感器节点的计算能力、存储容量、能量等诸多硬件资源相对匮乏,通常只搭载一种复杂度较低的路由协议以支持数据通信。路由协议的选择通常取决于WSN的应用场景与网络需求,一方面,在已提出的众多路由协议研究中,至今没有一种通用普适的路由协议,可以从能耗性、健壮性、实时性等多方面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另一方面,已固化在节点内部的路由协议很难进行改动或再次部署。所以,当某个WSN的应用需求发生改变时,WSN内部的路由协议也不再适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编程WSN被提出。虽然该研究为WSN节点提供了可编程的能力和二次开发的机会,但要实现这样的编程要求开发人员深入了解节点底层实现细节,所以实现效率不高。随着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简称SDN)设计思想的成熟,开始有研究将SDN思想扩展到WSN并提出软件定义无线传感网(Software-definedWSN,简称SD-WSN)架构。这个新架构继承了 SDN的核心设计理念,将控制逻辑从传感器节点中抽离并集中到控制节点,通过控制节点用户能够获得完整的网络视图并实现对网络配置参数的宏观调控。SD-WSN架构的研究为WSN中路由协议无法随应用需求改变而切换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即通过控制器选择并切换底层设备的路由协议。基于SD-WSN架构给出的理论和技术可行性,本文研究了该架构下的路由协议切换机制。经过调研分析,在多种SD-WSN方案中,本文选择了开源的SDN-WISE方案为设计基础。由于原方案并不支持路由协议切换,所以本文对原方案分别从数据层、控制层以及应用层进行扩展,改进后的新方案支持在系统运行时通过位于控制层的控制器完成路由协议的动态切换。本文在Instant-Contiki操作系统上基于Cooja仿真平台实现了传感器节点与汇聚节点的仿真并组建了仿真WSN环境,然后利用SDN-WISE控制器实现对仿真网络路由协议的控制和切换,最后从时延和能耗等角度对实现该路由切换机制付出的代价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路由切换机制能以较小和可控的代价实现对网络路由协议的运行时切换。
[Abstract]:In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due to the volume and cost, the computing power, storage capacity and energy of the sensor nodes are relatively scarce, usually only carrying a low complexity routing protocol to support data communication. On the one hand,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network routing protocol selection usually depends on the WSN, in the study of many routing protocols have been proposed, there is not a universal routing protocol universal, can meet different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energy consumption, robustness and real-time; on the other hand, has curing routing protocol inside the node is difficult to change or deploy again. So, when the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of a WSN change, the routing protocols within WSN are no longer applicable.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programmable WSN is proposed. Although this research provides programmability and two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WSN nodes, to achieve such programming requires developers to understand the details of the underlying implementation of nodes, so the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is not high. With the maturity of the design concept of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SDN), SDN has been extended to WSN and put forward the software defined Software-definedWSN (SD-WSN) architecture. The new architecture inherits the core design concept of SDN. It controls the logic from the sensor nodes and concentrates on the control nodes. By controlling the nodes, users can get the complete network view and achieve macro control of the network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The research of SD-WSN architecture provides a new solution for the problem that WSN can't switch between protocol and application needs. That is to choose and switch the routing protocol of the underlying devices through the controller.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feasibility given by the SD-WSN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outing protocol switching mechanism under the framework.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a variety of SD-WSN scheme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open source SDN-WISE scheme as the basis for design. Because the original scheme does not support routing protocol handover, this paper extends the original scheme from data layer, control layer and application layer. The improved scheme supports the dynamic switch of routing protocol when the system is running through the controller at the control level. In this paper, the Cooja simulation platform to realize the simulation of sensor node and sink node and set up a simulation environment based on WSN in Instant-Contiki operating system, and then use the SDN-WISE controller to realize the control of routing and switching network protocol simulation, finally evaluated from the dela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To realize the routing switching mechanism co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uting handover mechanism designed in this paper can switch the runtime of network routing protocol at a small and controllable cost.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P212.9;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永清;路由协议的重分发技术[J];中国数据通信;2003年05期
2 梁永利;;关于路由协议漏洞的分析与防范措施[J];硅谷;2011年11期
3 陈海鸿;如何在网络运行过程中更改路由协议[J];中国金融电脑;2000年12期
4 宾海,刘乃安;移动网络中的几种路由协议[J];电子科技;2001年21期
5 吕翎,熊前兴;常用路由协议分析[J];交通与计算机;2001年S1期
6 翟东瑜;;路由协议的选择与实践[J];金融电子化;2002年05期
7 丁瑜,张光昭;MIL-STD-188-220B路由协议性能分析和改进[J];数据通信;2003年04期
8 季晓君;田畅;张毓森;;安全DSR路由协议分析与设计[J];通信学报;2006年03期
9 郑创明;张升华;;美军220C路由协议的分析设计[J];军事通信技术;2006年01期
10 董超;倪明放;田畅;;层次分析法用于战术互联网路由协议选择[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阳泽;刘平香;;水声网络自重组中两种路由协议比较[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C];2012年
2 向征;方旭明;;无线Mesh网络中路由协议的性能比较[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墉懋;傅仲逑;;DSR路由协议优化策略[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4 程晓峰;卢泽新;张晓哲;莫敦运;;基于路由协议支持的网络感知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红;徐光侠;范时平;;一种安全的无线自组织路由协议[A];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宋玉林;樊祥宁;张在琛;;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路由协议的研究[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7 应俊;吴哲夫;乐孜纯;;基于OPNET的DSR路由协议的性能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颜国风;王建新;;基于Hop的Anycast路由协议的设计与实现[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武峥;张淑芳;;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在交通监控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侍蕾;赵洪利;;空间信息网路由协议关键技术分析[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华为供稿;构建辽宁移动骨干网[N];计算机世界;2001年
2 中科院计算所信息网络室 庞迪;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关键技术—路由协议[N];计算机世界;2005年
3 金桦;路由协议一样影响速度[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朗讯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融合网络将主导一切[N];通信产业报;2004年
5 ;宽带网络测试平台 ——Adtech AX/4000[N];网络世界;2003年
6 ;三星secuiWALL 防火墙让网络永不停息[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7 甄岩邋武穆清;无处不在的无线Mesh网络[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东杰;车载自组网路由协议及路径决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张春飞;无线Mesh网络负载均衡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黄宏宇;车辆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及节点运动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郭星歌;矿井无线网格网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5 韩挺;基于信任理论的路由协议安全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潘大为;能量有效的WSNs路由协议与分布式调度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杨凯;无线Mesh网络高性能路由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孙学梅;Ad Hoc网络的移动管理及其路由协议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张天乐;交替活跃模式的部分连接网络路由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10 李道丰;路由协议若干安全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林;基于伽玛分布的喷洒等待路由协议[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梁玉珠;基于动态分簇的低能耗WSN路由协议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卢志强;基于基础设施辅助的车载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吉纯;Ad Hoc网络备份路由协议及其嵌入式实现[D];苏州大学;2015年
5 王静涵;基于Contiki操作系统的RPL路由协议能耗均衡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吴三柱;面向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汇聚树路由协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琦;移动传感器网络三维空间路由协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姜小荣;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的研究与设计[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9 巩彩红;基于微分—蚁群算法WSN路由协议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雷中岳;一种利用节点移动信息的空基自组网路由协议[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45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134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