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检测

发布时间:2017-12-30 15:49

  本文关键词:大口径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检测 出处:《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疵病 散射成像 图像拼接 图像配准 自动聚焦


【摘要】:针对现有大口径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检测系统中疵病分辨率低、拼接速度慢、拼接精度低、不能微观测量主要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光散射成像的大口径疵病检测实验系统,该系统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对疵病进行数字化检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图像采集系统中,设计了大视场与小视场配合的图像采集方案。在大视场下利用CCD和精密三维运动控制平台采集待测光学元件的子孔径图像,并借助图像拼接技术获取全尺寸图像。小视场通过显微镜定位和自动聚焦完成微观清晰疵病图像采集。该方案既可以保证宏观上高清晰疵病图像的获取,又可以在微观上对疵病进行后续分析。(2)在图像拼接中,提出了一种快速高精度的图像配准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自适应阈值提取重叠区域疵病目标信息;其次利用Canny边缘提取算法和Graham算法求取疵病目标最小外接矩形,根据最小外接矩形最短边与水平轴夹角关系获取配准角度;最后,通过疵病目标形心差值得出配准平移关系,从而完成整个配准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目前典型的配准算法在精度上和速度上都有了较大提高。(3)在自动聚焦过程中,为了克服微观疵病纹理稀疏对聚焦结果带来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基于区域灰度的聚焦评价函数。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克服纹理稀疏对聚焦结果带来影响,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果宝智;光学零件表面疵病的标识[J];激光与红外;2000年02期

2 李明光,薛国忠;夜视器件所用玻璃零件的疵病危害及消除方法[J];红外技术;1990年02期

3 王元庆;表面疵病的掠射法检测[J];应用激光;1998年02期

4 张光熊;;消除文字疵病 提高年鉴质量[J];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年01期

5 范勇;陈念年;高玲玲;贾渊;王俊波;程晓锋;;大口径精密表面疵病的数字化检测系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7期

6 周玲玲;杨国光;;光学零件表面疵病的扫描频谱自动测定法[J];激光与红外;1988年11期

7 雷洁;傅建平;张培林;;线膛火炮内膛疵病图像分类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12期

8 杨程;卢蓉;范勇;陈念年;柴立群;;大口径精密光学元件表面疵病快速检测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年06期

9 姚红兵;曾祥波;马桂殿;郑学良;李亚茹;高原;于文龙;顾寄南;蒋光平;;镜片疵病视觉在线检测方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3年12期

10 王俊;于瀛洁;;汽车反光镜表面疵病检测[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汪凤全;杨甬英;孙丹丹;;精密表面疵病的数字化检测系统研究[A];浙江省光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新型光电技术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任雪珍;杨天喜;金辉;时文利;史国贤;陶玉忠;;涤棉染色疵病分析及解决方法[A];2002全国染整行业技术改造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曹频;球面光学元件表面疵病评价系统中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刘江;球面及非球面表面疵病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杜慧林;面向光学反射镜的非接触面形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星宇;超光滑表面疵病的显微散射检测方法[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马林江;超光滑表面疵病检测与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璐;球面元件表面疵病自动化检测若干关键技术探索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张彬;散射扫描法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5 王科;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散射法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6 黄坚;滤光片表面疵病视觉识别与质量等级智能评定系统研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张家伟;光学表面疵病检测系统及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孙佳明;激光陀螺反射镜基片表面疵病暗场散射显微检测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甲甲;扫描式手机屏疵病检测仪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10 陈颖;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炮管内膛表面疵病检测系统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55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1355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0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