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兹传输线与天线技术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太赫兹传输线与天线技术的研究 出处:《东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太赫兹 SIW-矩形波导转接 高增益透镜天线 PCB工艺 金属铣削工艺
【摘要】:太赫兹(THz)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发展迅速且极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在高速无线通信、雷达、医学成像、安全检查、射电天文、电子对抗等不同的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加强国家安全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SIW)具有集成度高、功率容量高、可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加工精度高等优点,成为低成本平面太赫兹传输线设计的一种备选方案。为有效研究太赫兹SIW作为传输线的损耗特性,基于实际测试考虑,设计高性能太赫兹SIW到矩形波导的转接成为必要。此外,太赫兹天线作为太赫兹通信和辐射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其性能会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应用效果。利用低成本工艺实现紧凑且高增益的太赫兹天线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本文针对太赫兹传输线和天线技术两方面,做了以下主要工作:1、首先概述了太赫兹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之后分别介绍了太赫兹转接和太赫兹天线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然后阐述了矩形波导传输、基片集成波导设计以及几何光学(Geometrical Optics,GO)的相关基础理论。2、设计了一款太赫兹SIW-矩形波导转换器,详细讨论了转接结构对于传输系数中谐振点产生的具体影响,利用低成本PCB工艺对D波段和G波段SIW传输线进行了实物加工和测试验证,并对单个导波波长的太赫兹SIW传输线损耗特性和单个转接损耗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对损耗特性曲线中的波动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该方案可用来实现高性能太赫兹SIW-矩形波导转换器,同时有效探究了太赫兹SIW作为传输线的损耗特性。3、设计了一款太赫兹高增益金属透镜天线,详细阐述了设计原理和过程,从理论上提取和分析了透镜结构在宽频带上的相位补偿效果,利用低成本的金属铣削工艺分别对140GHz和412.5GHz天线进行了实物加工,之后在THz暗室中对S参数、增益、方向图进行了实际测试,并对天线损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40 GHz和412.5 GHz天线在对应频段内的实测最大增益分别达到27.2 dBi和27.7 dBi。验证了该方案用低成本金属铣削工艺来实现高增益太赫兹天线的可行性。
[Abstract]:Terahertz (THZ)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rapidly developing and extremely important frontier research field in high-spe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radar, medical imaging, security inspection, radio astronomy.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and other fields have great application potential for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Substrate Integrated guide SIWs are highly integrated.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power capacity, low cost, large scale production and high machining precision. It has become an alternative to the design of low cost planar terahertz transmission lin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tudy the loss characteristics of terahertz SIW as transmission lin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test,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a high performance THz SIW to rectangular waveguide. In addition, THz antenna is a key part of THz communication and radiation system. Its performanc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whole system. It is a valuable research direction to realize compact and high gain terahertz antenna with low cost technolog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erahertz transmission line and antenna technology.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of 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summarized, the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terahertz switching and terahertz antenna are introduced respectively, and then rectangular waveguide transmission is expounded. A terahertz SIW-rectangular waveguide converter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Geometry Optics (GOG) and 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 design.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nsfer structure on the resonant point in the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i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D band and G band SIW transmission lines are processed and tested by low cost PCB process. The loss characteristics of terahertz SIW transmission line and the single switching loss of a single guided wave wavelength a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The fluctuation in the loss characteristic curve is analyzed and it is proved that this scheme can be used to realize the high performance terahertz SIW- rectangular waveguide converter. At the same time, the loss characteristics of terahertz SIW as transmission line. 3. A terahertz high gain metal lens antenna is designed, and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proces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phase compensation effect of lens structure in wide band is extracted and analyzed theoretically. The material processing of 140GHz antenna and 412.5GHz antenna are carried out by low cost metal milling technology. After that, the S parameters, gain and pattern are tested in the THz darkroom, and the antenna loss is analyzed. The measured maximum gain of 140 GHz and 412.5 GHz antennas in the corresponding frequency band is 27.2 dBi and 27.7 respectively. D Bi.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low cost metal milling technology to realize high gain THz antenna.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811;TN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琳;陈鹤鸣;;太赫兹辐射源与波导耦合研究新进展[J];光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2 张刚;;浅谈太赫兹波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广场;2007年11期
3 戚祖敏;;太赫兹波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红外;2008年12期
4 曹铁岭;姚建铨;郑义;;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太赫兹波波长测试方法[J];光学仪器;2008年02期
5 牧凯军;张振伟;张存林;;太赫兹科学与技术[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年03期
6 赵国忠;;太赫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实验室建设[J];现代科学仪器;2009年03期
7 董庆楠;;浅谈太赫兹波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7期
8 魏华;;太赫兹探测技术发展与展望[J];红外技术;2010年04期
9 张希成;;太赫兹射线——新的射线[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0年04期
10 岳桢干;;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太赫兹研究中心的远距离太赫兹探测技术研究[J];红外;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存林;牧凯军;;太赫兹波谱与成像[A];第八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敏;权润爱;阮双琛;梁华伟;苏红;;连续太赫兹波在产品分布检测中的应用[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戴厚梅;刘劲松;;空气中产生太赫兹波过程的研究进展[A];第十三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喜来;徐军;曹付允;朱桂芳;侯洵;;太赫兹波军事应用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张存林;赵国忠;;太赫兹波的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张存林;赵国忠;沈京玲;张岩;;太赫兹波谱与成像[A];第七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范文慧;;太赫兹波谱成像技术与应用[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赵国忠;梁卫华;张存林;杨国桢;;太赫兹波传播特性及成像研究[A];第七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郭澜涛;牧凯军;左剑;张振伟;张存林;;爆炸物的太赫兹超宽带光谱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孟增睿;张伟斌;;太赫兹光谱探测技术在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袁志勇;张岩:借太赫兹波“穿墙透视”[N];科技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江世亮 邱德青 实习生 王禹;太赫兹:又一场“前沿革命”[N];文汇报;2006年
3 记者 任海军;有设备会“透视”可“分辨”爆炸物[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常丽君;太赫兹脉冲可提高砷化镓电子密度[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缪琴;神奇“太赫兹”改变你生活[N];成都日报;2006年
6 常丽君;科学家开发出石墨烯太赫兹设备样机[N];科技日报;2012年
7 ;英“远程透视眼”能看穿衣服,但不看“隐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实习记者 唐焘逸;反暴恐利器:国内首台太赫兹安检仪发布[N];中国航空报;2014年
9 刘霞;集成太赫兹收发器在美问世[N];科技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侯铁中;太赫兹研究的中国高度[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涛;新型太赫兹参量源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彪;太赫兹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黄海漩;基于二元光学矢量理论的太赫兹亚波长功能器件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4 李辉;基于连续太赫兹波检测人体呼吸运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5 苟君;基于氧化钒辐射热计的室温太赫兹探测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赖伟恩;太赫兹时域光谱与新颖太赫兹薄膜器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陈琦;几种新型微波无源器件及太赫兹滤波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王蓉蓉;大气水凝物中THz波和红外波的辐射传输特性[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刘建军;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在转基因物质检测上的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项;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太赫兹波段功能器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欣然;木材的太赫兹波光谱特性及参数提取算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唐关琦;大能量纳秒太赫兹参量源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李进;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水蒸汽传输特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磊;亚波长金属微结构对太赫兹波偏振调制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吴三统;基于单片集成二极管技术的太赫兹倍频链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孙振龙;太赫兹快速成像系统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7 樊霖;太赫兹探测器读出电路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谢佳林;基于钽酸锂晶体的热释电太赫兹探测系统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孙琳琳;太赫兹波段基于HEMT人工微结构的制备与基础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丁杰;基于表面微结构的太赫兹吸收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30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143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