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M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选题:可见光通信 + OFDM ; 参考:《东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作为一种新兴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研究。可见光通信具有频谱资源丰富,低耗低,低成本,保密性能好等优势。随着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的普及与高速发展,基于LED的照明与显示系统已经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同传统射频通信一样,在VLC 的实现技术中,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因其在频谱利用率,抗频率选择性衰落,调制解调简单易于实现,接收端无需复杂均衡技术等优势也被广泛使用。本论文将以OFDM可见光通信系统为基础,研究其实现中的关键技术,并展开相应的系统性研究。首先,本文概述了 OFDM技术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其频分性,正交性的由来,论证了快速傅里叶反变换等技术在OFDM中的应用原理,阐述了循环前缀在OFDM系统中减小码间干扰的意义及其原理,指出了 OFDM通信系统相较于单载波通信系统的优缺点;进一步概述了可见光通信系统的一般原理框图,与传统射频通信系统做了对比,分析了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存在的散弹噪声和热噪声模型。其次,本文分析了 OFDM技术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最为广泛的四种技术,包括,直流偏置的正交频分复用(Direct Current biased Optical-OFDM,DCO-OFDM),非均匀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Asymmetrically Clipped Optical OFDM,ACO-OFDM),脉冲幅度调制-离散多音频(Pulse Amplitude Modulated-Discrete Multitone,PAM-DMT),以及反转 OFDM(Flip-OFDM)。本文详细阐述了每种OFDM系统的实现机制,并比较了其中的异同点,并重点分析了削波对每种OFDM体制下发送信号峰均比分布的影响。本文给出了削波后每种OFDM信号峰均比的互补累积分布函数,发现了该互补累积分布函数为分段函数,并进一步揭示了该分段函数的间断点分布特性、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削波后峰均比上下界的特性与削波大小的关系,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本文所述结论的正确性。随后,本文从最优化功放处发送信号峰均比的角度,确定了在各种OFDM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应该采取在数字域削波还是在模拟域进行削波的问题。本文研究表明,ACO-OFDM,PAM-DMT和Flip-OFDM在削波后的信号的峰均比比削波前的原信号增加3dB,因此在这三种系统中应该采取模拟削波,即发送信号应该先过功放再在模拟域进行削波。在DCO-OFDM中,本文首先对削波进行建模,然后从最大化接收端信干燥比的角度优化发送端削波强度,并在此条件下考虑数字削波还是模拟削波。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接收端最大光信噪比20dB及以下的信道条件下,应该采取模拟削波;在25dB以上的信道条件下,理论上应该采取数字削波,即在数字域削波后再进行功率放大。最后,本文以DCO-OFDM可见光通信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一个实际的应用场景,在考虑到实际LED的非线性特性以及光功率限制的条件下,从最优化得到的系统直流偏置和信号功率的角度,考虑发生上削波的概率问题,本文研究表明,在采用最优化的直流偏置和信号发射功率,DCO-OFDM系统发生上削波的概率随接收端最大光信噪比单调递减,在通常情况下发生上削波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
[Abstract]:As a new technology of short - distan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 VLC )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light - emitting diode ( LED ) and high - speed development , the technology of OFDM (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 has been widely used . In this paper ,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each OFDM system is discussed in detail , and the effect of clipping on the peak - to - average ratio of each OFDM system is discussed .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9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安;光通信技术新动向[J];光通信技术;2000年03期
2 胡钧桂;面向未来 迎接挑战──为建所30周年《光通信技术》专刊致辞[J];光通信技术;2001年03期
3 ;日本开发最新光通信技术系统[J];科技广场;2002年06期
4 ;第二\G光通信技术与市场研讨暨展览会[J];通信世界;2003年31期
5 郭中华;2003年光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展望[J];通讯世界;2003年01期
6 ;第三届中国光通信技术与市场研讨会召开[J];电力系统通信;2003年10期
7 日通;长距离光通信技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3年12期
8 Larry DesJardin;不断演进的光通信技术[J];电子设计应用;2004年02期
9 W.TX;世界最快光通信技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4年06期
10 ;第三届光通信技术与市场发展研讨会[J];通信世界;2004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都明;尧长青;冯涛;;浅谈40G光通信[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明宇;阎春生;胡海洋;;光通信实习教学改革建议[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阿平;高少锐;何赛灵;;光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探讨[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毛谦;;光通信技术和网络的现状及其发展[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韦乐平;;40G光通信技术与下一代干线光纤的发展[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3年有线通信技术交流会资料汇集[C];2003年
6 李番;邬双阳;张文平;;星地光通信地面接收技术研究[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蒋丽娟;朱道伟;;无纤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8 韦乐平;;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展望[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9 谢征;吴国锋;;移动大气光通信新慨念[A];2007年全国第十六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郑大永;乐彤惠;;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概述[A];四川省通信学会199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新洲;日本利用航标灯实施可见光通信[N];中国船舶报;2008年
2 安吉;贝尔实验室最新成果助力未来光通信发展[N];科技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姚传富;光通信技术依然朝霞满天[N];人民邮电;2013年
4 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罗廷;广东率先成立联盟 攻关可见光通信技术[N];广东科技报;2014年
5 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罗廷;可见光通信技术可减少人体电磁损害[N];广东科技报;2014年
6 陈汉林;烽火通信与四川省电力公司举行光通信技术交流会[N];西南电力报;2000年
7 记者 于尚民;金融风暴点燃光通信?[N];通信产业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范毅波;日立携手北邮 研发光通信技术[N];网络世界;2005年
9 刘霞;可见光通信技术有望取代无线保真技术[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杞人;广东加快推进可见光通信技术产业化[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建锋;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李杨;自由空间保密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栾新源;基于LED可见光通信的室内定位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4 张天;基于OFDM的室内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俞建杰;卫星光通信光学系统优化设计及性能评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薛正燕;卫星光通信捕获跟踪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年
7 丁举鹏;可见光通信室内信道建模及性能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何胜阳;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罗彤;星间光通信ATP中捕获,跟踪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好;面向射频和可见光通信的三维空间键控系统[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陈明方;基于可见光通信的车辆身份识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徐殿维;基于白光LED的双向无线光通信及纠错方法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张坤;基于激光二极管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和硬件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5 秦小翔;基于LED灯的光通信技术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6 方勋;水下高速LED光通信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樊立鹏;基于可见光的ARM平台网络接入系统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吴波;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无线门禁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9 张俊;可见光通信OFDM系统非线性失真抑制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10 沈芮;可见光定位技术及光源阵列布局优化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56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1756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