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建模与分析
本文选题:IT能力 + 组织学习 ; 参考:《郑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面对“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生产率悖论”这个问题,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IT能力,以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然而,IT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其本质上也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对企业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的分析有利于知识在企业中的流动,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同时,改善企业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有助于企业IT能力的提升。因此,对企业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企业IT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首先,对企业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的背景及研究意义以及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企业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影响企业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的因素归纳为主体因素(知识距离、知识发送者的共享意愿和转移能力、知识接受者吸收意愿和吸收能力等)、客体因素(知识的复杂性、内隐性等)和环境因素(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信任等)等三个方面,接着通过理论分析将企业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划分为四个过程,即知识获取过程、知识转移过程、知识转换过程和知识收获过程。再次,在理论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平台对企业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然后结合Z公司的案例,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对企业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证明:企业可以对其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仿真模型。本研究有助于企业深入了解自身IT能力形成的现状,把握其规律和特点,奠定了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改变IT知识吸收能力、IT研发投入强度、隐性知识占比及企业创新欲望,改善企业IT能力形成的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而提升企业IT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ductivity Paradox, companies must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IT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br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However, the improvement of IT capability is not achieved overnight, it is a gradual accumulation process, which is essentially a learning process. The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 IT ability is beneficial to the flow of knowledge in the enterpris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staff. At the same time, improv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IT capability formation is helpful to enhance IT capabilit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IT competence formation, especially to analyze it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Based on enterprise IT theory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ory, firstly,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and related theories of learn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 IT capability formation are expounded. Secondl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 IT capability form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 IT capability formation are summed up as the main factors (knowledge distance, knowledge sender's shared willingness and transfer ability).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the absorptive inten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f the knowledge recipient, the object factor (the complexity of knowledge, the tacit of knowledge, etc.)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rust, etc.). The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IT capability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rocesses: knowledge acquisition process,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and knowledge harvesting process. Thirdly, based on the theory,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 IT capability i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platform, and then the correctness and validity of the model are verified by the case of Z Company.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enterprise IT capability learning process put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IT capability formation can b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and the sim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it. 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enterprise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ir IT capability formation, grasp its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la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IT capability formation learning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enterprises can change their IT knowledge absorption capacity and IT R & D investment intensity, the proportion of tacit knowledge to enterprise innovation desire,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each learn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 IT ability formation, and then enhance enterprise IT capability.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7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热烈祝贺《企业经济》创刊十五周年[J];企业经济;1995年12期
2 ;致《企业经济》的朋友们[J];企业经济;1995年12期
3 ;致《企业经济》的朋友们[J];企业经济;1996年04期
4 金济;网络化对企业经济的影响[J];草原税务;2002年09期
5 冯美健,颜宁江,安红高;刍议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07期
6 李静波;刘艳红;;科学开发和利用企业财务档案资源[J];兰台内外;2004年06期
7 介旭初;;信息化是企业“一把手”工程[J];施工企业管理;2006年03期
8 余少英;;新形势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若干问题浅探[J];湖北档案;2012年06期
9 吕胜富 ,石秀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失败的原因浅析[J];经济管理学报;1994年02期
10 覃周萍;;开发利用档案资源 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J];机电兵船档案;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志莉;赵子静;王小兰;;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行为[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2 沈四宝;程华儿;;浅谈中国企业社会责任[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吉林省企业集团调查与问题研究[A];吉林省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续集三)[C];1998年
4 陈贵民;雷造民;;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A];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5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刘艳良;;网络经济下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思考[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王益锋;王安民;王瑛;;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A];全国第七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张波;陈亮;;浙江非公企业中的青年员工发展对策[A];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3)[C];2003年
8 庞新会;;深化企业信息化建设 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A];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正德;洪明军;黄炜;;温岭市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五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周伟;许建;张全智;王丽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 彭佳琪 记者 宋亚光;我市新增10户高新技术企业10户科技企业[N];四平日报;2007年
2 周慧敏 钟文 潘国尧;行动起来,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N];中国企业报;2002年
3 马国川;中国企业应尽快建立企业公民意识[N];中国企业报;2006年
4 马国川;企业应该设有“企业道德官”[N];经理日报;2006年
5 黄玉彪;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动力[N];人民政协报;2006年
6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企业是经济转型的主体[N];文汇报;2009年
7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程海荣 赵继伦;企业经济正义与企业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9年
8 杨雯雯;柳河公安创新举措护卫企业经济健康发展[N];北方法制报;2009年
9 魏玉贵;以文化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N];经理日报;2003年
10 于升云;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N];黑龙江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华巍;“科学发展”视阈下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邓集甜;企业责任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洪旭;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4 徐峰;基于社会网络的大学生学习网络结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5 付亦宁;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6 冯子勇;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特征学习和分类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星;关系分类模型的学习界限与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潘剑寒;基于多潜在空间的迁移学习算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9 杨春;反馈类型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中介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王浩宇;资源整合、创业学习与新创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会;企业IT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建模与分析[D];郑州大学;2017年
2 王瑞婷;EVA-BSC在煤炭企业中的业绩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3 赵畔;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影响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4 张悦;人本视角下的全要素核算[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5 易木铎;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林乃勤;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D];兰州大学;2015年
7 李建村;中美企业社会责任沟通要素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洋;基于价值管理的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黄雪婷;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动机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10 李艳;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建设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86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198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