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中应援团成员的身份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5 11:03
伴随着数字媒介的变革和全球化的深化,身份认同开始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传统的认同开始崩塌,破碎性、流动性成为当代认同的主要特征。但同时,媒介的变革又促使主体漂无定所,认同断裂的主体开始利用媒介寻求新的认同。在此基础之上,“迷”研究为当代认同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视角。尤其是在新媒介飞速发展的今天,“迷”的身份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实际上,随着日韩应援文化在国内的流行,媒介形态的不断更迭,粉丝对身份的界定和认同变得更加严格。因此,研究新媒介中应援团成员的身份认同,对理解当代社会的认同提供了补充路径。本文主要采取了虚拟民族志、深度访谈等定性的研究方法,以身份认同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心理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围绕“迷”如何利用媒介建构认同展开论述。笔者将“迷”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作为“迷”建构认同的主要路径,并将这两条路径分别置于第二章和第三章展开论述。在对“迷”自我认同建构的探究中,笔者将自我认同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论述。从自我寻找认同、建立认同到最终强化自我认同,“他者”都是建构自我的重要参照物,任何个体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我们始终是通过他人的眼光和态度建立认同。只有融入群体,才能建...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王俊凯超话首页此外,控评的形式也是应援团日常应援仪式之一,通常是指在微博评论中,
硕士学位论文48图1-1王俊凯超话首页此外,控评的形式也是应援团日常应援仪式之一,通常是指在微博评论中,粉丝应援团对关于偶像正面评论的点赞或者负面评论的投诉以及据理力争,这是集体行为的最佳表现方式。不同于迷个体偶发性在微博上转发和打榜投票,超话和控评这两种应援形式需要的是迷日积月累的参与,更加强调群体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这两种应援形式必然存在“小团体”或者“组织”。笔者自2019年5月对王俊凯的粉丝应援团进行线上观察时加入的“积分小组群”以及控评群就多达10个。但是,这种集体发帖、互评的线上应援活动,并不是每个迷都能参与其中。图1-2积分群部分截图其中笔者加入的“我爱市场总裁”群,是一个集超话积分与团体控评为一体的典型代表。该群总共38人(包括笔者在内),入群的每一位成员不仅需要通过管理员严格的审核,并且群公告的任务必须每日按时完成,否则就将被群主清除。
硕士学位论文52图1-3我爱市场总裁群部分成员迷群内部等级高的迷凭借着持续的参与迷群的活动逐步成为群体的意见领袖,他们往往拥有群体内的绝对话语权。粉丝圈内的大粉、应援站管理者可以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而普通粉丝难以做到这一点。甚至,意见领袖的话语是必须遵守的,并且“表现为一种不容置疑、不容商榷的姿态,以强势的声音压制异议言论”①。迷们为了寻找认同和强化群体归属感,大部分迷个体会对意见领袖的话语选择保持沉默,或者奉为共同准则。“有些大粉道德绑架真的很烦,但是我也只能说我认同的时候就保持一致,但一般不站队。要是不认同就沉默,要是反对会被喷死的。”(受访人,腰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迷都会服从意见领袖的领导。意见领袖凭借其核心地位,能够成为群体凝聚力,同时也成为了导致群体冲突与分散的重要因素之一。“@王俊凯反黑组因为你把我这号拉黑了,所以我艾特不上。在你第一次挂我以及拉黑我的时候(p1),我朋友就已经私信你说明了原因。就在2020年3月8日晚,反黑组又在群里推送举报我,请问我又干嘛了呢?若不是别人发我看,我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我竟然被自家反黑组暗搓搓的在举报。随意挂人,不是dy家也不是黑,别人问了缘由一直不答复是你擅用职权赶粉的①陈龙.话语强占: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实践[M].国际新闻界,2011(10):16-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粉丝文化研究简史:历史脉络、理论梳理与趋势探析[J]. 杨思宇,刘鸣筝. 传媒观察. 2019(06)
[2]媒介技术驱动与粉丝文化表达变迁[J]. 张建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4)
[3]韩国音乐产业中的应援文化:起源、发展及作用[J]. 强恩芳,强子涵.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19(01)
[4]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以《创造101》粉丝集资应援现象为例[J]. 杨景竹. 新闻传播. 2018(21)
[5]粉丝社群的集体行动逻辑及其阶层形成——以SNH48 Group粉丝应援会为例[J]. 马志浩,林仲轩.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6)
[6]韩国应援文化的体验和思考[J]. 强子涵. 现代交际. 2018(02)
[7]改革开放后粉丝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J]. 姜明. 文艺争鸣. 2018(01)
[8]“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变与不变[J]. 郭建斌,张薇.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5)
[9]网络社会的规训与惩罚[J]. 黄桂萍,苏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10]从“想象”到“参与”:社交媒体与场景共同体——以春节微信红包为例[J]. 王军峰. 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 2016(05)
博士论文
[1]赛博空间中韩流迷群的身份认同建构[D]. 李思思.浙江大学 2017
[2]作为变革诱因的新媒介[D]. 李东.武汉大学 2014
[3]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 邓惟佳.复旦大学 2009
[4]后现代语境下的认同建构[D]. 刘燕.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消费行为和身份认同[D]. 卓圆.暨南大学 2018
[2]粉丝应援亚文化特质与反思研究[D]. 张弨.广西大学 2018
[3]传播仪式观下的粉丝应援文化研究[D]. 高歌.南京师范大学 2018
[4]耽美迷群在网络社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D]. 李思瑶.暨南大学 2017
[5]从“自我认同”到“群体认同”[D]. 王玉.安徽大学 2016
[6]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女性“韩流”粉丝消费文化研究[D]. 江清湲.华中师范大学 2016
[7]“养成”系偶像的粉丝文化研究[D]. 孙雨田.暨南大学 2016
[8]网络社区中粉丝群体的社会认同研究[D]. 卿晨.华东师范大学 2015
[9]新媒介环境中粉丝群体的身价认同建构[D]. 黄怡.四川师范大学 2015
[10]消费文化和粉丝经济影响下的“英雄神话”——郭敬明流行现象个案研究[D]. 王笛.南京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18159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王俊凯超话首页此外,控评的形式也是应援团日常应援仪式之一,通常是指在微博评论中,
硕士学位论文48图1-1王俊凯超话首页此外,控评的形式也是应援团日常应援仪式之一,通常是指在微博评论中,粉丝应援团对关于偶像正面评论的点赞或者负面评论的投诉以及据理力争,这是集体行为的最佳表现方式。不同于迷个体偶发性在微博上转发和打榜投票,超话和控评这两种应援形式需要的是迷日积月累的参与,更加强调群体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这两种应援形式必然存在“小团体”或者“组织”。笔者自2019年5月对王俊凯的粉丝应援团进行线上观察时加入的“积分小组群”以及控评群就多达10个。但是,这种集体发帖、互评的线上应援活动,并不是每个迷都能参与其中。图1-2积分群部分截图其中笔者加入的“我爱市场总裁”群,是一个集超话积分与团体控评为一体的典型代表。该群总共38人(包括笔者在内),入群的每一位成员不仅需要通过管理员严格的审核,并且群公告的任务必须每日按时完成,否则就将被群主清除。
硕士学位论文52图1-3我爱市场总裁群部分成员迷群内部等级高的迷凭借着持续的参与迷群的活动逐步成为群体的意见领袖,他们往往拥有群体内的绝对话语权。粉丝圈内的大粉、应援站管理者可以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而普通粉丝难以做到这一点。甚至,意见领袖的话语是必须遵守的,并且“表现为一种不容置疑、不容商榷的姿态,以强势的声音压制异议言论”①。迷们为了寻找认同和强化群体归属感,大部分迷个体会对意见领袖的话语选择保持沉默,或者奉为共同准则。“有些大粉道德绑架真的很烦,但是我也只能说我认同的时候就保持一致,但一般不站队。要是不认同就沉默,要是反对会被喷死的。”(受访人,腰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迷都会服从意见领袖的领导。意见领袖凭借其核心地位,能够成为群体凝聚力,同时也成为了导致群体冲突与分散的重要因素之一。“@王俊凯反黑组因为你把我这号拉黑了,所以我艾特不上。在你第一次挂我以及拉黑我的时候(p1),我朋友就已经私信你说明了原因。就在2020年3月8日晚,反黑组又在群里推送举报我,请问我又干嘛了呢?若不是别人发我看,我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我竟然被自家反黑组暗搓搓的在举报。随意挂人,不是dy家也不是黑,别人问了缘由一直不答复是你擅用职权赶粉的①陈龙.话语强占: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实践[M].国际新闻界,2011(10):16-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粉丝文化研究简史:历史脉络、理论梳理与趋势探析[J]. 杨思宇,刘鸣筝. 传媒观察. 2019(06)
[2]媒介技术驱动与粉丝文化表达变迁[J]. 张建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4)
[3]韩国音乐产业中的应援文化:起源、发展及作用[J]. 强恩芳,强子涵.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19(01)
[4]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以《创造101》粉丝集资应援现象为例[J]. 杨景竹. 新闻传播. 2018(21)
[5]粉丝社群的集体行动逻辑及其阶层形成——以SNH48 Group粉丝应援会为例[J]. 马志浩,林仲轩.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6)
[6]韩国应援文化的体验和思考[J]. 强子涵. 现代交际. 2018(02)
[7]改革开放后粉丝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J]. 姜明. 文艺争鸣. 2018(01)
[8]“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变与不变[J]. 郭建斌,张薇.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5)
[9]网络社会的规训与惩罚[J]. 黄桂萍,苏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10]从“想象”到“参与”:社交媒体与场景共同体——以春节微信红包为例[J]. 王军峰. 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 2016(05)
博士论文
[1]赛博空间中韩流迷群的身份认同建构[D]. 李思思.浙江大学 2017
[2]作为变革诱因的新媒介[D]. 李东.武汉大学 2014
[3]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 邓惟佳.复旦大学 2009
[4]后现代语境下的认同建构[D]. 刘燕.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消费行为和身份认同[D]. 卓圆.暨南大学 2018
[2]粉丝应援亚文化特质与反思研究[D]. 张弨.广西大学 2018
[3]传播仪式观下的粉丝应援文化研究[D]. 高歌.南京师范大学 2018
[4]耽美迷群在网络社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D]. 李思瑶.暨南大学 2017
[5]从“自我认同”到“群体认同”[D]. 王玉.安徽大学 2016
[6]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女性“韩流”粉丝消费文化研究[D]. 江清湲.华中师范大学 2016
[7]“养成”系偶像的粉丝文化研究[D]. 孙雨田.暨南大学 2016
[8]网络社区中粉丝群体的社会认同研究[D]. 卿晨.华东师范大学 2015
[9]新媒介环境中粉丝群体的身价认同建构[D]. 黄怡.四川师范大学 2015
[10]消费文化和粉丝经济影响下的“英雄神话”——郭敬明流行现象个案研究[D]. 王笛.南京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18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291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