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文化的符号传播与意义消费 ——以《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22 20:06
嘻哈文化是诞生于美国贫民窟的底层文化,以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性为精神内核,渐渐发展成以嘻哈音乐、街舞、涂鸦和DJ为主的艺术表达形式,彰显了从下向上的颠覆与反抗社会主流的边缘性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嘻哈文化的价值观有明显差异,很长时间里嘻哈文化一直属于小范围传播的地下文化,大众对于嘻哈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刻。《中国有嘻哈》的第一季掀起了嘻哈热的风潮,以小众文化的姿态突围成功,制造现象级的热度话题;《这就是街舞》继续沿袭嘻哈风潮,注重街舞文化形式的大众化普及为宗旨,制作出以质量取胜的优质嘻哈类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和《这就是街舞》作为小众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在节目制作上为了让大众短时间内对嘻哈文化有大致的了解和产生情感共鸣,均在视觉效果呈现中提炼出嘻哈文化元素的符号,极具嘻哈特色的风格元素让受众可以沉浸在由节目制造的嘻哈氛围之中。嘻哈文化作为亚文化分支的一种表现形式,免不了被资本操纵和商业化生产的命运,爱奇艺和优酷打造的嘻哈文化的优质IP内容衍生出文化产品的形式,包括会员付费、节目周边产品、潮流服饰配饰等供消费者购买。虽然亚文化最终以文化资本的形式被二次生产,但是在短时间内会以潮流文...
【文章来源】: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青年亚文化的研究
1.2.2 嘻哈文化的研究
1.2.3 关于文化符号的传播
1.2.4 关于符号消费研究
1.3 研究方法
2 嘻哈文化起源概述及其文化特性
2.1 嘻哈文化的诞生环境和文化形式
2.1.1 根生于贫民窟的文化
2.1.2 嘻哈文化的艺术呈现形式
2.2 嘻哈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2.2.1 萌芽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
2.2.2 小高潮阶段(2000年—2006年)
2.2.3 蓄势阶段(2007年—2016年)
2.2.4 爆发阶段(2017年—)
2.3 嘻哈文化的特有属性
2.3.1 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性
2.3.2 吸取其他文化因子的包容性
2.3.3 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性
3 嘻哈文化的符号传播
3.1 语言、肢体动作的圈层符号传播
3.1.1 歌词的内涵表达
3.1.2 舞蹈动作的精神传递
3.1.3 地下文化特有的交流形式
3.2 震撼感官的镜像语言符号
3.2.1 组合镜头的拼接
3.2.2 剪辑化的叙事表达
3.2.3 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3.2.4 舞台与场景布置的渲染效果
3.3 导师与选手的人设风格
3.3.1 人物个性的魅力
3.3.2 服装配饰的烘托
4 商业征用中嘻哈文化的意义消费
4.1 青年亚文化的商业逻辑
4.1.1 拼贴风格衍生意义所指
4.1.2 广告对品牌的叙事建构
4.1.3 综艺节目中的植入式广告
4.1.4 问卷调查:受众对嘻哈文化符号传播与消费推广的接受
4.2 新媒介时代消费模式的转变
4.2.1 小众文化优越感下的炫耀式消费
4.2.2 群体认同心理的圈层消费
4.2.3 粉丝消费的社群经济
5 嘻哈文化的传播与消费启示
5.1 文化工业对亚文化的同化魔力
5.1.1 机械复制时代的工业艺术品
5.1.2 文化产业链条中的资本增值
5.2 亚文化“抵抗”意味的消解
5.2.1 想象性的“问题解决”
5.2.2 群体狂欢下的个性释放假象
5.3 亚文化与商业互为嵌入和博弈的关系
5.3.1 亚文化的生存根基:回归主流文化认同
5.3.2 商业对亚文化的激发与形塑
6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亚文化视阈下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反思[J]. 苏宏元,贾瑞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5)
[2]网络综艺节目中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博弈与共生——以《中国有嘻哈》为例[J]. 刘杰. 新闻前哨. 2018(11)
[3]网络综艺节目的青年亚文化解读——以《这!就是街舞》为例[J]. 孙吴优,徐燕明. 传媒论坛. 2018(13)
[4]从《中国有嘻哈》看网络综艺挖掘小众文化之路[J]. 张明珠.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9)
[5]网络综艺节目中亚文化符号标出现象——以《中国有嘻哈》为例[J]. 王丹宇. 声屏世界. 2017(10)
[6]自我认同与符号消费:网络自制节目中的符号建构研究——以《奇葩说》为例[J]. 王树良,谌椿. 国际新闻界. 2016(10)
[7]皮尔士、索绪尔与符号学的元理论[J]. 尹德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8]从嘻哈文化透视美国族裔关系[J]. 张珺,严新明. 当代青年研究. 2015(06)
[9]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理论[J]. 邹威华,伏珊. 当代文坛. 2013(04)
[10]“屌丝”现象的亚文化解读与反思[J]. 郝雨,路阳. 新闻界. 2013(10)
博士论文
[1]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 陈治国.首都师范大学 2011
[2]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 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国有嘻哈》小众文化的大众化传播策略[D]. 尹琪琪.湖南大学 2018
[2]纯网综艺的青年亚文化解读[D]. 许倩倩.江苏师范大学 2017
[3]街舞—大众文化无声的言说[D]. 陆寓丰.南京大学 2014
[4]呈现与解构[D]. 沈鸿昌.苏州大学 2012
[5]试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及其意义[D]. 郭蕊.辽宁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32352
【文章来源】: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青年亚文化的研究
1.2.2 嘻哈文化的研究
1.2.3 关于文化符号的传播
1.2.4 关于符号消费研究
1.3 研究方法
2 嘻哈文化起源概述及其文化特性
2.1 嘻哈文化的诞生环境和文化形式
2.1.1 根生于贫民窟的文化
2.1.2 嘻哈文化的艺术呈现形式
2.2 嘻哈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2.2.1 萌芽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
2.2.2 小高潮阶段(2000年—2006年)
2.2.3 蓄势阶段(2007年—2016年)
2.2.4 爆发阶段(2017年—)
2.3 嘻哈文化的特有属性
2.3.1 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性
2.3.2 吸取其他文化因子的包容性
2.3.3 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性
3 嘻哈文化的符号传播
3.1 语言、肢体动作的圈层符号传播
3.1.1 歌词的内涵表达
3.1.2 舞蹈动作的精神传递
3.1.3 地下文化特有的交流形式
3.2 震撼感官的镜像语言符号
3.2.1 组合镜头的拼接
3.2.2 剪辑化的叙事表达
3.2.3 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3.2.4 舞台与场景布置的渲染效果
3.3 导师与选手的人设风格
3.3.1 人物个性的魅力
3.3.2 服装配饰的烘托
4 商业征用中嘻哈文化的意义消费
4.1 青年亚文化的商业逻辑
4.1.1 拼贴风格衍生意义所指
4.1.2 广告对品牌的叙事建构
4.1.3 综艺节目中的植入式广告
4.1.4 问卷调查:受众对嘻哈文化符号传播与消费推广的接受
4.2 新媒介时代消费模式的转变
4.2.1 小众文化优越感下的炫耀式消费
4.2.2 群体认同心理的圈层消费
4.2.3 粉丝消费的社群经济
5 嘻哈文化的传播与消费启示
5.1 文化工业对亚文化的同化魔力
5.1.1 机械复制时代的工业艺术品
5.1.2 文化产业链条中的资本增值
5.2 亚文化“抵抗”意味的消解
5.2.1 想象性的“问题解决”
5.2.2 群体狂欢下的个性释放假象
5.3 亚文化与商业互为嵌入和博弈的关系
5.3.1 亚文化的生存根基:回归主流文化认同
5.3.2 商业对亚文化的激发与形塑
6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亚文化视阈下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反思[J]. 苏宏元,贾瑞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5)
[2]网络综艺节目中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博弈与共生——以《中国有嘻哈》为例[J]. 刘杰. 新闻前哨. 2018(11)
[3]网络综艺节目的青年亚文化解读——以《这!就是街舞》为例[J]. 孙吴优,徐燕明. 传媒论坛. 2018(13)
[4]从《中国有嘻哈》看网络综艺挖掘小众文化之路[J]. 张明珠.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9)
[5]网络综艺节目中亚文化符号标出现象——以《中国有嘻哈》为例[J]. 王丹宇. 声屏世界. 2017(10)
[6]自我认同与符号消费:网络自制节目中的符号建构研究——以《奇葩说》为例[J]. 王树良,谌椿. 国际新闻界. 2016(10)
[7]皮尔士、索绪尔与符号学的元理论[J]. 尹德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8]从嘻哈文化透视美国族裔关系[J]. 张珺,严新明. 当代青年研究. 2015(06)
[9]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理论[J]. 邹威华,伏珊. 当代文坛. 2013(04)
[10]“屌丝”现象的亚文化解读与反思[J]. 郝雨,路阳. 新闻界. 2013(10)
博士论文
[1]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 陈治国.首都师范大学 2011
[2]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 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国有嘻哈》小众文化的大众化传播策略[D]. 尹琪琪.湖南大学 2018
[2]纯网综艺的青年亚文化解读[D]. 许倩倩.江苏师范大学 2017
[3]街舞—大众文化无声的言说[D]. 陆寓丰.南京大学 2014
[4]呈现与解构[D]. 沈鸿昌.苏州大学 2012
[5]试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及其意义[D]. 郭蕊.辽宁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32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293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