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性主动式下肢假肢仿生控制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自适应性主动式下肢假肢仿生控制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学和仿生学的研究发展,很多的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为假肢控制领域带来新的思路。研究发现,生物的很多运动例如呼吸、行走、心跳等,并不是由生物体的大脑去直接控制,而是由位于生物低级神经中枢的被称作中枢模式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CPG)去直接控制。本文将基于CPG的仿生控制方法应用到下肢假肢的控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熟悉了解人体对步态的分层运动控制系统,将基于CPG的仿生控制方法应用于对下肢假肢的控制,使用自激振荡的非线性振荡器去模拟控制信号的产生过程,对常见的Hopf振荡器、Rayleigh振荡器和Matsuoka振荡器进行分析比较,选择Hopf振荡器作为组成振荡器网络的基本振荡器。2、Hopf振荡器仅能产生固定角频率的振荡信号,无法实现对外部训练信号的学习,因此将Dynamic Hebbian Learning学习算法加入到对Hopf振荡器的学习训练之中,改进的Hopf振荡器中的角频率由常量变为状态变量,进而可以实现对外部周期信号角频率的学习。3、将几个改进的Hopf振荡器组成CPG网络,振荡器之间实现耦合,使用正常的肢体行走步态数据去完成对整个网络的训练,并对整个振荡器网络引入反馈,用反馈信息去调整每个振荡器的幅值、振荡角频率和相位。训练结束后,由若干具有不同幅值、振荡角频率和相位的振荡器组成的CPG网络,可以实现对训练信号的重现,振荡器网络自激振荡输出可以用于控制假肢的信号,步速的调整和步态的切换。4、使用双下肢仿生平台作为测试算法的平台,使用Labview搭建上位机,实验结果证明可以将基于CPG的仿生控制方法应用于下肢假肢的控制,CPG产生的假肢控制信号和人体产生的用于肢体控制的信号十分接近,方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Hopf振荡器 中枢模式发生器 主动式假肢 仿生控制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18.17;TP2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背景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1.3 下肢假肢控制方法研究13-15
- 1.3.1 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13
- 1.3.2 基于行为的控制方法13-14
- 1.3.3 基于中枢模式发生器的控制方法14-15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5-17
- 第二章 下肢运动信号的采集与分析17-23
- 2.1 人体下肢运动相关定义17-18
- 2.2 步态信息采集系统简介18-19
- 2.3 下肢膝关节步态数据采集19-21
- 2.4 小结21-23
- 第三章 基于CPG仿生控制方法的研究23-45
- 3.1 CPG仿生控制原理的研究23-24
- 3.2 CPG的振荡器模型24-31
- 3.2.1 Hopf振荡器24-26
- 3.2.2 Rayleigh振荡器26-28
- 3.2.3 Vanderpol振荡器28-29
- 3.2.4 振荡器模型的选取29-31
- 3.3 基于Dynamic Hebbian Learning的改进振荡器模型31-33
- 3.3.1 Dynamic Hebbian Learning算法简介31
- 3.3.2 基于Dynamic Hebbian Learning的改进Hopf振荡器模型31-33
- 3.4 基于改进Hopf振荡器的CPG数学模型33-41
- 3.4.1 CPG数学模型简介33-35
- 3.4.2 CPG对平地行走的学习35-38
- 3.4.3 CPG对其他步态的学习38-41
- 3.5 CPG控制步态的产生41-44
- 3.5.1 步态控制信号的产生41-42
- 3.5.2 步速调节的实现42-43
- 3.5.3 步态切换的实现43-44
- 3.6 小结44-45
- 第四章 基于双下肢仿生平台的验证45-59
- 4.1 双下肢仿生平台的介绍45-50
- 4.1.1 双下肢仿生平台硬件介绍45-47
- 4.1.2 控制器控制方式说明47-49
- 4.1.3 常用函数库49-50
- 4.2 Labview简介50-52
- 4.3 主控制界面介绍52-53
- 4.4 控制程序功能介绍53-55
- 4.5 验证55-57
- 4.5.1 平地行走步态控制55-56
- 4.5.2 步速调节的步态控制56
- 4.5.3 步态切换的步态控制56-57
- 4.6 小结57-59
- 第五章 结论59-61
- 5.1 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59-60
- 5.2 工作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7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67-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家德;;介绍一套改善耿氏振荡器频率温度性能的方法[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2 朱晓维;李嗣范;;光控振荡器的实验研究[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3 王磊;陈文娟;;一种运用迟滞的振荡器设计[A];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专委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燕;马伟;崔万照;;一种基于零阶谐振器的新型振荡器仿真设计[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刘小威;方健;;一种频率可精确控制的电流控制振荡器[A];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专委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顾忠诚;;低相噪、高稳定Ku波段FET介质振荡器的研究[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5年
7 王家璋;龚克;冯正和;;毫米波振荡器的自动测量系统[A];1989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山东 毛兴武 编译;基于DC/AC变换器MIC4827的EL灯驱动电路[N];电子报;2008年
2 四川 温成宜 摘译;世界最古老的电子乐器——特里明琴[N];电子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舟;高性能微波毫米波振荡器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志强;CMOS振荡器噪声理论及优化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扬扬;带温度补偿的高精度CMOS振荡器的研究与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江中坡;多模多带振荡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益西康珠;基于光滤波技术的光电振荡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许志斌;具有平均电压反馈的高精度振荡器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任凤鑫;光电振荡器长期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苏龙涛;自适应性主动式下肢假肢仿生控制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胡乔;低压低功耗频率可调振荡器电路设计及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金广华;毫米波脉冲固态振荡器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9 宋辉;W波段谐波振荡器的混合集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钟科;毫米波可变脉宽脉冲固态振荡器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自适应性主动式下肢假肢仿生控制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309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