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5 01:4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见证,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极高的战略性意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铢铢镲”锣鼓乐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区级、河北省省级、朝阳市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古代蒙古萨满教祭祀鼓乐,成型于元代,盛行于明末清初,充分展示出富有民间、民俗打击乐特点的音乐元素,既有浓厚的宗教祭祀和寺庙鼓乐气息,又包含着藏传佛教博大精深的经卷韵味。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民族学、民俗学、传播学为理论基础,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方式演变和当下的传播创新。论文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铢铢镲”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主要梳理并分析“铢铢镲”打击乐在不同历史阶段传播方式的演变过程;第三部分主要结合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探析“铢铢镲”打击乐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铢铢镲”的传播发展趋势,对其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铢铢镲”打击乐以其独具的魅力,在千百年来的漫长历史中不断传播、丰富和发展。深入探索“铢铢镲”打击乐的传播规律,反思“铢铢镲”传播方式的演变,...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研究


“铢铢镲”打击乐流行地区示意图

示意图,打击乐,示意图


大法事活动中,喇嘛师傅通过口耳相传,用语言指导身体行为动作,跳查玛舞、打击《龙同谱》。所以,人际间的口语传播成为了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勤劳勇敢的祖先,在这广阔的大地上精耕细作,生产生活,无声无息的感染者我们的下一代,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模仿着上一代人的劳动智慧,指导着后代的行为方式,例如,农耕与蚕桑、祭祀与礼节、嫁娶与丧葬……这一切一切都是我们的祖先一点一滴传授于我们,代代相传。代际传播是社会成员基于一定的代际关系,为传递或交流具体的信息、观点、思想和情感而进行的顺应自然发展图2-1“铢铢镲”打击乐自然传播示意图规律的传播活动(如图2-1),人类自然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传播的过程中,传授方与接受方之间没有技术媒介的介入,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的一种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方式[14]。在传统社会里,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受社会环境的因素的影响,整个传播过程只有传播者通过秧歌灯会、求雨消灾、宗教祭祀等仪式化的表演传达到受传者,传受的主体是“活”的状态下的人。“铢铢镲”打击乐的起源于蒙古萨满教,与藏传佛教渊源深厚,经过千百年来代际传承,使得“铢铢镲”的传受双方处于一个传播系统中,在空间上的距离[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1[13]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102[14]曾雪飞:从音乐传播的视角思考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J].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宁城,鼓乐,大乘,蒙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大大促进了喇嘛教对人们思想的渗透,文字加快了宗教传播的速度,有着不可取代的历史作用,现发现最早文字记载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在宁城县藏传佛教寺院法轮寺中,《龙同谱》作为“铢铢镲”打击乐中最重要的乐谱,以文字为载体在喀喇沁中心地域传播,使得“铢铢镲”打击乐更为快速的流传到民间,文字在这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宁城县铢铢镲协会最年长者,97岁高龄的田九如老先生介绍:“他从伪满康德十二年(公元1945年,时年22岁)就图2-2阿尔山(今宁城热水)大乘寺蒙文纠纠恰(铢铢镲)鼓乐谱学会了表演“铢铢镲”当时,听老人们说铢铢镲原本是藏传佛教大喇嘛庙的一部经文,是一个小和尚不懂事,从寺院里偷出来,流传到民间,老百姓用来求雨、消灾、祈福。”据法轮寺住持李林林介绍:“法轮寺关于《龙同谱》的文字记载在60年代被烧毁了,”幸有阿尔山(今宁城热水)大乘寺蒙文纠纠恰(铢铢镲)鼓乐谱抄本流传到今天,它的发现对于“铢铢镲”打击乐的文字传播研究提供了佐证(如图2-2所示)。这一时期的“铢铢镲”锣鼓乐谱的传播是一种移民性民俗传播。移民性民俗传播是指由移民将原有的民俗带入其新的迁徙地从而导致了民俗所影响地域的扩大。自古以来,人类为了寻找最为适宜的生活地,移民现象不时出现。伴随着移民的迁徙,这些移民所具有的风俗就会由其原来的生活地区被带入新的地区,并影响着这些新的地区原有居民风俗的变化。”[18]据《宁城县县志》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喀喇沁兵随睿亲王多尔衮进关击李自成。是年,清廷颁布辽东开垦招民令。自此,内地汉人移住今宁城县境者日多。乾隆八年(1743年)因关[18]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94


本文编号:3098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3098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9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