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光接入系统中新型调制格式的收发及传输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1 11:27
  近年来,随着通信网络中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交互式多媒体、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等新业务的兴起,全球互联网流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网络接入带宽的需求日益剧增,从而对宽带接入系统发展提出了大容量和低延迟要求。考虑到在提升宽带光接入系统带宽容量的同时,要确保接入信号收发及传输性能尽可能不下降,因此在宽带接入系统中对若干新型调制格式的收发方式和传输模型进行改进使其适合实际应用十分必要;此外,采用改进后的新型调制格式形成的宽带接入信号不仅能提升系统频带利用率,还能优化相关光电子器件配置,因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着重对宽带光接入系统中新型调制格式的收发及传输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宽带光接入系统(包括光纤接入系统、自由空间光(FSO)接入系统和光纤承载射频(RoF)接入系统)的应用特性;然后,研究了若干新型调制格式(包括双二进制(DB)、脉冲幅度调制(PAM)、正交幅度调制(QAM)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调制解调原理;最后,对上述新型调制格式做了相应改进并在宽带光接入系统中对接入信号的收发及传输性能展开了仿真或实验研究。本文提出并证明了一种使用低通... 

【文章来源】: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宽带光接入系统
        1.2.2 新型调制格式
    1.3 主要研究工作
2 新型调制解调在宽带光接入系统中的应用特性
    2.1 宽带光接入系统技术研究
        2.1.1 光纤接入技术
        2.1.2 自由空间光接入技术
        2.1.3 光纤承载射频接入技术
    2.2 新型调制解调技术
        2.2.1 双二进制调制与解调
        2.2.2 脉冲幅度调制与解调
        2.2.3 正交幅度调制与解调
        2.2.4 正交频分复用调制与解调
    2.3 小结
3 双二进制接入系统的收发及传输性能研究
    3.1 双二进制光纤接入系统性能研究
    3.2 DP-DB光纤融合FSO接入系统性能研究
    3.3 不同光放大方案的DP-DB FSO接入系统性能研究
    3.4 小结
4 PAM及OFDM接入系统的收发及传输性能研究
    4.1 PAM信号及OFDM信号概述
    4.2 8PAM光纤接入系统性能研究
    4.3 32QAM-OFDM-PON接入系统性能研究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清单
    攻读学位发表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发明专利情况
    其他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ime Domain Synchronous OFDM System for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J]. Chenxin Jing,Xianfeng Tang,Xiaoguang Zhang,Lixia Xi,Wenbo Zhang.  中国通信. 2019(09)
[2]光纤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系统的研究[J]. 刘祯,王世明,方子穆.  中国新通信. 2019(03)
[3]宽带接入技术在接入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汤朝景.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28)
[4]近40年三峡库区面雨量时空分布特征[J]. 高琦,徐明,李波,徐卫立,王海燕.  气象科技进展. 2018(04)
[5]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J]. 李杼.  通信电源技术. 2018(07)
[6]宽带接入网技术的现状与前景研究[J]. 王沭力.  信息系统工程. 2017(11)
[7]基于4-PAM和DB调制的全双工光接入网系统研究[J]. 陈福平,邵宇丰,陈烙,申世鲁,赵云杰.  光通信技术. 2017(04)
[8]高速光纤通讯系统中光纤放大器的应用与分析[J]. 陈玮琦,唐芳羽,刘礽枞.  通讯世界. 2017(05)
[9]三种光双二进制码传输性能[J]. 孙秀婷,王庆芬,卢智嘉.  光通信技术. 2016(05)
[10]光纤接入网技术和拓朴结构[J]. 刘建国.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6(03)

硕士论文
[1]基于FPGA的QAM调制解调技术研究[D]. 马娅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51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3151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a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