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微博中儿童议题设置及传播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4 03:39
目前,我国十四岁以下的儿童总量已达到两亿多,是我国重要的人口组成部分。从儿童的生存状态中可直接反映出成人世界乃至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诸如社会品质建构的问题、隐藏在社会深处的阶层变化问题、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完善问题等等,所以,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对于社会和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些年社会各界对儿童群体的关注度逐渐增多,而媒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媒体对涉及儿童的新闻如何报道,不仅体现着媒体对儿童群体的认识与态度,也会影响着公众对儿童群体的认知。所以本文以“央视新闻”微博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媒体应如何全面、客观地呈现儿童本身及其关系世界,让公众正确认识儿童群体及其生活环境,并合社会各界之力共同为儿童营造良好地成长环境。之所以以“央视新闻”微博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随着网络媒体的逐渐发展,微博作为社会公共信息系统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其价值尤为显著;又基于中央广播电视台的主流媒体地位,及其具备的高度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故本文以央视新闻微博中的儿童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的全部儿童报道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内容分析以及文本分析,通过统计报道议题、报道倾向、主要人物关系等...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儿童报道议题
不同的报道框架形成不同的儿童媒介形象,笔者对央视新闻微博中的 287条儿童报道进行逐条研究以后,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并以词图的形式更加直观明了地展示儿童的媒介形象。在具体分类中,笔者筛除掉仅为构建他者形象、对儿童形象没有明确呈现的报道,如《消防员爸爸出任务归来,宝宝“百米冲刺”扑到爸爸怀里》、《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 爸爸回到车上痛哭》,仅保留以儿童为主体的新闻报道,共得样本 270 条。根据新闻报道中儿童媒介形象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以下 7 类:受到伤害的形象、具有美好品质的形象、天真可爱的形象、问题儿童的形象、生活“脱险者”的形象、多才多艺的形象、受到帮助救援的形象。
一、儿童议题报道的类目呈现111-4儿童议题新闻的相关性角色统计图儿童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作为报道主角的新闻在研究样本中还是占据了很大比例的。从图表1-4中可以看出,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均有出现,其中报道次数最多的角色是消防员和父母,其次是警察、其他社会人员、医护人员和教师。可以看出,央视新闻中的儿童报道并不都是以儿童作为报道主角,将近二分之一的报道是与具体的某类特定行业角色共同出现的,这也说明,这些新闻报道有其特定的态度与价值导向。消防员、警察和医生都是有明确指向性的职业,消防员这一职业常以“硬汉”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而这种刚性形象却难以让受众产生亲近的感觉;警察因其及公正严明、秉公执法的职业形象,潜在地会让受众产生难以逾越的距离感;医生一直作为“白衣天使”的形象出现,但近些年关于医生的负面舆情事件频发,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人们对医生这一职业的不信任感。而媒体把儿童与这些特定的职业形象加以组合,儿童作为了一种“修辞手段”使受众产生同情认同,缓解这些社会疏离心理。如《消防员转身离开那一刻,2岁女儿大声哭喊爸爸》、《妈妈安慰受伤孩子:宝贝别害怕警察叔叔跟咱在一块儿》、《医生冬夜跪地抢救,死亡边缘救回6岁女孩》,一些报道通过悲情叙事,借儿童形象充分地激发大众情感共识,增加社会认同,弥合社会距离,加深社会信任,达到情感动员的社会效果。(四)“男高女低”的性别比例特征明显对央视新闻微博中儿童新闻报道的男女性别比例进行统计,不仅可以从中看出媒体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关注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体从业者的性别意
本文编号:3515156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儿童报道议题
不同的报道框架形成不同的儿童媒介形象,笔者对央视新闻微博中的 287条儿童报道进行逐条研究以后,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并以词图的形式更加直观明了地展示儿童的媒介形象。在具体分类中,笔者筛除掉仅为构建他者形象、对儿童形象没有明确呈现的报道,如《消防员爸爸出任务归来,宝宝“百米冲刺”扑到爸爸怀里》、《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 爸爸回到车上痛哭》,仅保留以儿童为主体的新闻报道,共得样本 270 条。根据新闻报道中儿童媒介形象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以下 7 类:受到伤害的形象、具有美好品质的形象、天真可爱的形象、问题儿童的形象、生活“脱险者”的形象、多才多艺的形象、受到帮助救援的形象。
一、儿童议题报道的类目呈现111-4儿童议题新闻的相关性角色统计图儿童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作为报道主角的新闻在研究样本中还是占据了很大比例的。从图表1-4中可以看出,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均有出现,其中报道次数最多的角色是消防员和父母,其次是警察、其他社会人员、医护人员和教师。可以看出,央视新闻中的儿童报道并不都是以儿童作为报道主角,将近二分之一的报道是与具体的某类特定行业角色共同出现的,这也说明,这些新闻报道有其特定的态度与价值导向。消防员、警察和医生都是有明确指向性的职业,消防员这一职业常以“硬汉”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而这种刚性形象却难以让受众产生亲近的感觉;警察因其及公正严明、秉公执法的职业形象,潜在地会让受众产生难以逾越的距离感;医生一直作为“白衣天使”的形象出现,但近些年关于医生的负面舆情事件频发,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人们对医生这一职业的不信任感。而媒体把儿童与这些特定的职业形象加以组合,儿童作为了一种“修辞手段”使受众产生同情认同,缓解这些社会疏离心理。如《消防员转身离开那一刻,2岁女儿大声哭喊爸爸》、《妈妈安慰受伤孩子:宝贝别害怕警察叔叔跟咱在一块儿》、《医生冬夜跪地抢救,死亡边缘救回6岁女孩》,一些报道通过悲情叙事,借儿童形象充分地激发大众情感共识,增加社会认同,弥合社会距离,加深社会信任,达到情感动员的社会效果。(四)“男高女低”的性别比例特征明显对央视新闻微博中儿童新闻报道的男女性别比例进行统计,不仅可以从中看出媒体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关注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体从业者的性别意
本文编号:3515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351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