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文化”的本土化及其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7 03:23
  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并且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社会群体以及新的词汇,宅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宅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逐渐显现出本土化的特征,在国内主要是基于互联网而得以流行。宅文化传入国内不久后就屡受指责,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它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成为动漫影视和网络文化的重要引擎,还带动了外卖、快递等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应。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本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以国内的宅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本土化后的传播过程,对于在传播过程中被模糊和泛化的宅文化的含义重新审视。笔者从经典的“5W”传播过程模式对宅文化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分析了宅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与渠道、主要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探讨了宅文化在本土化传播中的利弊,并提出解困之思。文章落脚于宅文化的网络传播价值和反思,我们应认识到宅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解压放松的空间,满足了个体需求,丰富了文化类型,促进了社会经济。同时也应警醒于宅文化在网络传播中产生的诸如隐私泄露、信任危机、社交障碍等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在保证宅文化活力的同时,加强网络管理,注重社会责任,避免其成为一种现代文明病。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宅文化”的本土化及其传播研究


《超时空要塞》,这里的“你”用的正是“おたく”(来自知乎图片)

照片,原文,图片,照片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业后从事于一家名为“StudioNue”的动画公司,并将“おたく”一词运用到了科幻动画《Macross》(也称《超时空要塞》)中。影片里的角色用“御宅”互相称呼对方,一些动漫爱好者在现实中也模仿互称,久而久之随着这部动漫作品的热播,“御宅”一词也被广泛传播开来并迅速蔓延。在动漫展中,也有人会用“御宅”来标榜自己是资深动漫迷的身份。图1.1《超时空要塞》,这里的“你”用的正是“おたく”(来自知乎图片)第二种语源也是经常被人们提及的一种,就是日本的中森明夫在《漫画です》中连载的《おたくの研究》(御宅的研究)一文中描述:“又大都是留着长发、或是顶着小呆瓜头”;“营养不良、骨瘦如柴”“眼镜镜架陷在了肉里”;“平常都窝在教室的角落,一个朋友都没有”;“满脸猥琐的笑容买萝莉控同人志”;“把这些人命名为‘御宅’,今后就这样称呼他们吧![1]”由此,御宅的形象就被固定下来,大部分的动漫爱好者将其作为代名词开始引用。图1.2《おたくの研究》原文照片(图片来自知乎)发生在1988年震惊全日本的“宫崎勤事件”,使得御宅群体开始在动漫行业圈外得到广泛关注。案件凶手宫崎勤在1988年8月至1989年7月之间残忍杀害了4名女童,并向受害者家人寄送字谜甚至挑衅警方,手段极其变态。该男子被抓获后对其住所进行搜集时发现屋里藏有大量的性变态漫画动画,他的辩护律师也总是使用“御宅”身份为其罪行进行辩护,[1]转引自何川:《大学生“御宅族”亚文化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14年5月,第5页。

尼特,漫画,图片,示例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称为“家里蹲”或“啃老族”,在中国香港地区则称之为“双失青年”(失学兼失业的青年)。“茧居族”一词则是由英文“cocooning”翻译而来,指的是一些隐蔽人士,经常生活在狭小空间内、不走出社会、不去上学、不去工作,自我封闭地生活。不过仍然有一小部分隐蔽人士走出社会、运用互联网工作。图1.3尼特族形象漫画示例(来自百度图片)以上就是宅文化在传入中国最早期的一种体现,而最早在中文媒体上“宅”也是略带贬义色彩的,只是觉得一直蹲在家里不出门整天拉着窗帘很阴暗的人就是宅,其实这个时候宅这个词在中文媒体上已经和ACG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联了,尤其是台湾开始流行起“宅男女神”这个词时,宅的定义就已经变了。台湾与大陆交流越来越密切,大陆的文化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台湾早期宅文化的相似之处。之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为宅文化提供了更多丰富的、可供痴迷的对象,人们只需依靠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或者是一部手机便可足不出户走遍天下。而这些类型的宅并不像日本的御宅族一样精通动漫游戏等,更谈不上为社会创造价值,更多的是由于社会问题或自身心理因素导致的一种蜗居在家的社会现象。而随着经济的繁荣,习惯于在网络上冲浪购物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当一个群体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的时候,那么他的地位就会产生改变,当必胜客的外卖叫“宅急送”的时候,“宅”这个词已经开始变得不那么贬义了。此时的“宅”就不再是中森明夫笔下只专注于动漫的“御宅”了,更不是词典里简单意义上“住宅”,而是有着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多样化的宅文化。(2)“宅文化”衍生的相关概念界定宅文化传入国内后,衍生出了一系列概念,这些词语的流行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产物,也是宅文化发展多样性的重要体现,而我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疫情防控时期宅文化的发展趋向[J]. 徐拥军,王露露.  云梦学刊. 2020(03)
[2]基于拟剧理论分析抖音用户的自我形象塑造[J]. 刘奕枫.  新媒体研究. 2019(05)
[3]电视节目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梁杰华,熊少青.  新闻战线. 2018(20)
[4]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新闻消费行为的变革——以手机媒体为例[J]. 陈文婷.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18(03)
[5]“宅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与影响研究[J]. 罗诗淇,马溪苒,黄苏琳,陈翔.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8(05)
[6]网络用户在不同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以微博和微信为例[J]. 范艺馨.  新闻研究导刊. 2018(07)
[7]互联网环境下“御宅族”的身份建构与跨文化认同[J]. 孙萍.  新闻春秋. 2018(01)
[8]从虚拟认同到现实认同——优势视角下大学生“宅”行为的介入研究[J]. 张杰,檀娟.  当代青年研究. 2015(05)
[9]宅文化下大学生集体活动开展模式的思考[J]. 龙晓凡,孙文秋实.  北京教育(德育). 2015(02)
[10]“宅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引导策略[J]. 李文明,吕福玉.  学术交流. 2014(11)

博士论文
[1]互联网与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研究[D]. 王爽.山东大学 2016
[2]我迷故我在[D]. 博日吉汗卓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3]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 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日本御宅文化在中国的衍变[D]. 肖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
[2]弹幕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 陈洪玉.黑龙江大学 2017
[3]当代传播学视野下我国的萌文化现象研究[D]. 黄瑶.湖南大学 2016
[4]亚文化视角下的弹幕研究[D]. 盛淮瑾.南京师范大学 2016
[5]基于“5W”模式的网络文学传播研究[D]. 谢易霖.广西大学 2015
[6]网络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萌文化研究[D]. 胡静.北京邮电大学 2015
[7]大学生“御宅族”亚文化研究[D]. 何川.西南大学 2014
[8]“宅系”网络语言的传播研究[D]. 张文迪.上海师范大学 2014
[9]“宅青”生活方式研究[D]. 张友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3
[10]网络媒介视角下的大学校园御宅现象探析[D]. 常书辉.广西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73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3573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6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