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反偶像迷研究 ————以蔡徐坤反迷为个案

发布时间:2023-06-03 06:04
  伴随娱乐产业和追星文化的高速发展,反偶像迷及其现象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中突出的文化景观。鉴于蔡徐坤反迷的代表性与时效性,本文选择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个案分析,以便对反偶像迷这一整体建立更为全面、清晰的认知。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依托,本文对蔡徐坤反迷的反对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了解到他们的行动逻辑和互动动机。本文认为,蔡徐坤反迷的虚拟在场、共同的反偶像符号资本、相互知情的关注焦点、共享的情绪体验四点满足互动仪式的构成条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互动仪式链。在触发事件的刺激下,反偶像迷进入互动情境并逐渐由短暂的情感积累转化为长期情感能量的积淀。结合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我们得知反偶像迷为了获得情感能量与符号资本而加入互动仪式。从微观角度来看,反偶像迷个体在互动过程中实现了情感满足、产生了情感认同,进而上升到情感正义。从宏观角度来看,反偶像迷群体成员间引发了情感共鸣,唤起了情感共振,最终促进了跨圈层情感交流。与此同时,反偶像迷获得的情感能量也催生了负面影响,驱动畸形反迷行为、群体极化、行业乱象的产生。最后,就反偶像迷、平台、偶像及其团队三个层面,本文给出了应对反迷困局的相应建议。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反迷与反偶像迷
        1.2.2 互动仪式链
    1.3 文献综述
        1.3.1 “反迷”的理论研究
        1.3.2 互动仪式链的理论研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问题
        1.4.2 章节安排
        1.4.3 研究方法
2 反偶像迷群体的发展概述
    2.1 反偶像迷的形成背景
    2.2 反偶像迷的群体名片
        2.2.1 无法忍受也无法停止去看和听的矛盾者
        2.2.2 感性表达与理性声音共存者
        2.2.3 具辨识度与认同感的规范组织
    2.3 蔡徐坤反迷的出现
        2.3.1 蔡徐坤反迷群体的形成路径:增长—爆发—成熟—消退
        2.3.2 蔡徐坤反迷的类型
3 蔡徐坤反迷的互动景观:从短暂情绪到长期情感
    3.1 互动情境:触发事件与短暂情感刺激
    3.2 互动仪式的构成
        3.2.1 蔡徐坤反迷的“虚拟在场”
        3.2.2 反蔡徐坤符号资本对局外人设限
        3.2.3 蔡徐坤反迷彼此知情的共同关注
        3.2.4 共享对蔡徐坤的负面情绪与认知体验
    3.3 互动过程的展开
        3.3.1 微博互动仪式:围观事件—发起话题—参与议论—反馈离场
        3.3.2 贴吧互动仪式:发起话题-精准传播-深度互动-情感能量-互动循环
4 蔡徐坤反迷的互动逻辑:获取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
    4.1 微观互动仪式结果
        4.1.1 情感满足:互动仪式为反迷个体赋能
        4.1.2 情感认同:构建反迷文化身份和生活意义
        4.1.3 情感正义:捍卫个人的价值观
    4.2 宏观视角的互动仪式结果
        4.2.1 情感共鸣:互动仪式凝聚反迷的群体意识
        4.2.2 情感共振:反蔡徐坤符号的参与式狂欢
        4.2.3 情感交流:多元异见的跨圈层流通
5 互动失控:反偶像迷的困境与破局
    5.1 乱象审视
        5.1.1 情感驱动下的畸形行为
        5.1.2 由认知差异走向群体极化
        5.1.3 流量至上的行业合谋
    5.2 应对之道
        5.2.1 引导反偶像迷走向公共领域
        5.2.2 加大平台监管与言论规范
        5.2.3 强化偶像自律与团队运营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28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3828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8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