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检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聚氰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检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聚氰胺 免疫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奶制品 宠物食品
【摘要】:近年来,食品和饲料中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宠物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因此,本论文基于免疫抑制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稳定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方法,用以检测奶制品和宠物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实验利用芯片表面的三聚氰胺包被原与抗体的结合反应,观察响应值的变化,实现三聚氰胺的检测。在适宜的条件下,选取pH 4.5的醋酸盐缓冲液作为偶联缓冲液修饰芯片;以0.1 mol L-l的HCl溶液作为再生液,SPR芯片重复使用近500次,且响应值变化范围低于5%;在5μg mL-1的抗体浓度下,测定不同浓度的三聚氰胺样品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在1.4×10-3-0..17μg mL-l的浓度范围内,其检测灵敏度(IC50)和检测限(IC15)分别是2.32×10-2μ¨g mL-1和1.4×10-3 μg mL-1。在三聚氰胺类似物交叉实验中,三聚氰酸、三聚氯氰、阿特拉津的交叉率皆小于0.1%,说明SPR免疫传感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对全脂牛奶、脱脂奶粉、婴幼儿奶粉、狗粮、猫粮五种样品进行三聚氰胺的添加回收实验,回收率分别为76.4%-105.0%;97.9%-99.9%;79.0-113.5%;86.0%-113.3%;73.5%-109.4%,其相应的检测灵敏度(IC50)分别是2.57×10-2μgmL-1、2.32×10-2、2.51×10-2、2.66×10-2、2.68×10-2μg g-1,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中三聚氰胺的最大残留限量。利用本文方法,在15 min内即可完成一个食品样品中的三聚氰胺残留测定,充分表明,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SPR抑制免疫传感方法高效、快速、灵敏,能够实现对实际样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
【关键词】:三聚氰胺 免疫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奶制品 宠物食品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212.9;O53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28
- 1.1 研究背景8
- 1.2 三聚氰胺的概述8-21
- 1.2.1 三聚氰胺理化性质8-9
- 1.2.2 三聚氰胺的合成9
- 1.2.3 三聚氰胺的正常用途9-10
- 1.2.4 三聚氰胺的非法添加10
- 1.2.5 三聚氰胺事件10
- 1.2.6 三聚氰胺毒理学性质10-12
- 1.2.7 三聚氰胺污染途径与限量标准12-15
- 1.2.8 三聚氰胺样品前处理方法15-17
- 1.2.9 三聚氰胺检测方法17-21
- 1.3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SPR传感器)21-26
- 1.3.1 SPR传感器的由来21
- 1.3.2 SPR传感器的原理21-22
- 1.3.3 SPR传感器的类型22-23
- 1.3.4 SPR传感器检测方法23-25
- 1.3.5 SPR传感器的优点25-26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6
- 1.5 研究内容26-28
- 2 材料与方法28-35
- 2.1 实验材料28-29
- 2.1.1 主要药品与试剂28
-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28-29
- 2.1.3 常用溶液配制29
- 2.2 实验方法29-35
- 2.2.1 三聚氰胺抗体的纯化29-30
- 2.2.2 抗体浓度的测定30
- 2.2.3 SPR芯片的包被30-31
- 2.2.4 再生液的优化31-32
- 2.2.5 抗体浓度的优化32
- 2.2.6 三聚氰胺的检测方式的优化32-33
- 2.2.7 交叉实验33
- 2.2.8 样品处理与添加回收33-35
- 3 结果与讨论35-54
- 3.1 抗体的纯化35
- 3.2 SPR芯片包被实验35-39
- 3.2.1 偶联液pH的选择35-37
- 3.2.2 包被量的优化37-38
- 3.2.3 芯片的包被过程38-39
- 3.3 再生液的优化39-42
- 3.3.1 甘氨酸-盐酸(Gly-HCl)溶液40
- 3.3.2 NaOH溶液40-41
- 3.3.3 总体再生液的优化41-42
- 3.4 三聚氰胺的测定42-48
- 3.4.1 SPR检测原理42
- 3.4.2 三聚氰胺浓度范围确定42-43
- 3.4.3 抗体浓度的确定43-44
- 3.4.4 检测过程44-48
- 3.5 交叉实验48-49
- 3.6 样品基质影响49-52
- 3.6.1 奶制品基质处理优化及基质曲线50-52
- 3.6.2 宠物食品基质处理优化及基质曲线52
- 3.7 样品回收率52-54
- 4 结论54-55
- 5 展望55-56
- 6 参考文献56-65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5-66
- 8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利霞;;氯胺消毒时不同氯氮比对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5期
2 饶璐;;化纤衣料整饰剂[J];适用技术市场;1998年06期
3 包伦;汪淑芳;徐贤坤;王霜;曾宪垠;;简便高效的蛋白质双相氯胺-T碘标法的建立及其应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王海鸥;陈忠林;;氯胺和联合氯胺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5 李倩倩;张隆基;;去除饮用水中低水平含锰的试验研究[J];科技资讯;2013年35期
6 鲁文军;张婉洁;;生活用水消毒方法的比较与汇总[J];河南科技;2013年21期
7 强亦忠,沈维明,江家贵,杨宏德;~(125)I标记SOD氯胺T法和Iodogen法的条件研究[J];同位素;1992年02期
8 从玉文,陈家佩,邵源;蛋白质氯胺T双相碘标法的建立及其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9年06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孔德林;何良年;;烯烃、氯胺-T和二氧化碳“一步法合成”VA唑啉酮[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李翠萍;刘文君;温柔;;氯和氯胺对给水管网微生物生长特性影响研究[A];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玲玲;给水管网中生物膜及硝化作用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杨磊;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生成规律及其前质去除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寅强;三聚氰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检测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2 代杏满;原水氯化消毒及混凝条件下氯胺和NDMA的生成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娟;三种新兴酚类污染物在氯胺体系中碘代产物生成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周圣超;2甲4氯胺盐在稻田中的残留降解与水解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谢海英;成都市自来水六厂氯胺消毒运行方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孙晓航;成都市自来水氯胺消毒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7 周斌辉;氯胺消毒供水管网生物膜中的硝化菌群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汪雪姣;氯胺消毒特性及其副产物的生成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王军;氯胺消毒供水管网硝化作用及其控制措施研究型[D];湖南大学;2009年
10 范玉柱;黄浦江上游原水深度处理后加氯方式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52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552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