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光模数转换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17:05

  本文关键词: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光模数转换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模数转换 相位调制器 高精度 光采样时钟


【摘要】: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是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器件。通信、科研等领域信号处理的带宽和精度的不断提升对模数转换器的采样率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字信号的处理与储存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模数转换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传统的电学模数转换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其带宽、采样率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电子瓶颈对电采样时钟抖动的限制继续大幅提升精度变得较为困难。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将具有超带宽、高稳定性等特点的光子学技术引入模数转换器的设计希望突破电子瓶颈的限制,以进一步提高模数转换器的性能。现有的基于强度调制器的光模数转换方案具有偏置点漂移、双臂结构不对称等制约模数转换性能的因素,而相位调制器则不存在偏置点漂移和结构不对称问题,同时还具有高线性度等优点,这些都为实现基于相位调制器的高精度光模数转换提供了条件。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相位调制器的高精度光模数转换技术,说明了其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首先,本文介绍了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光模数转换系统的结构,对这一方案的工作原理从相位变化和偏振态变化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系统的信号恢复方法。其次,本文介绍了衡量模数转换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分析了会影响到该光模数转换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光采样时钟幅度抖动、光采样时钟时间抖动、光采样时钟偏振态变化、多波长系统中存在的波长相关性等。最后,本文介绍了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光模数转换系统的实验结果。介绍了单波长实验的实验系统结构及所用仪器,介绍了所用的OTDM模块结构,对该系统的双端口恢复方法对光采样时钟幅度抖动影响的抑制进行了实验验证,分析了手工制作的OTDM模块各级时延误差对恢复结果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对照得到了验证;对光采样时钟偏振态的调整和校正流程进行了介绍,介绍了对实验结果的校正流程及处理结果,得到了583MS/s采样率下6.38bits有效比特的模数转换结果;最后介绍了基于OTDM和WDM的128GS/s光采样时钟重复率倍增模块的测试结果。
【关键词】:光模数转换 相位调制器 高精度 光采样时钟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7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引言10-12
  • 1.2 光模数转换技术发展现状12-15
  • 1.3 高精度光模数转换器概况15-18
  • 1.4 本文主要工作18-19
  • 第二章 基于相位调制器的模数转换原理19-34
  • 2.1 系统结构19-20
  • 2.2 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光模数转换器的理论模型20-24
  • 2.2.1 光采样时钟传输过程分析20-23
  • 2.2.2 信号恢复方法23-24
  • 2.3 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光模数转换系统中光采样时钟的偏振分析24-32
  • 2.3.1 庞加莱(Poincare)球及其特征24-26
  • 2.3.2 偏振控制器调整到理想状态时光采样时钟偏振态变化26-29
  • 2.3.3 偏振控制器在非理想位置时光采样时钟偏振态变化过程29-32
  • 2.4 本章小结32-34
  • 第三章 光模数转换系统的性能分析34-49
  • 3.1 模数转换器的性能指标34-35
  • 3.2 采样时钟幅度及时间抖动的影响35-41
  • 3.2.1 采样时钟幅度抖动对系统采样结果的影响35-38
  • 3.2.2 采样时钟时间抖动对系统采样结果的影响38-41
  • 3.3 采样时钟偏振态对采样结果的影响41-44
  • 3.4 波长相关性对系统采样结果的影响44-48
  • 3.4.1 波长相关性的分析及仿真结果44-47
  • 3.4.2 波长相关性的校正方法47-48
  • 3.5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单波长光模数转换实验49-66
  • 4.1 单波长实验平台搭建采样时钟重复率倍增技术49-54
  • 4.2 单波长实验结果及分析54-62
  • 4.2.1 双端口恢复方法对光采样脉冲幅度抖动的抑制54-55
  • 4.2.2 OTDM时延误差对恢复结果的影响55-57
  • 4.2.3 光采样时钟偏振态的调节和校正57-60
  • 4.2.4 实验数据校正流程及结果60-62
  • 4.3 128G光采样时钟重复率倍增模块的制作和测试62-65
  • 4.4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6-68
  • 5.1 本文主要工作66-67
  • 5.2 前景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2
  • 致谢72-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73-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永,曾云,金湘亮,晏敏;模数转换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半导体技术;2003年08期

2 钱进;几种模数转换技术的分析比较[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陈国平,林争辉,林涛;几种模数转换的结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年12期

4 沈锡玉;;多量程模数转换及处理方法[J];微型机与应用;1986年06期

5 吕锋,李玮;几种模数转换技术的分析比较[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2年06期

6 金旭东,于向军,吕震中;Σ-Δ模数转换在风粉测量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3年09期

7 成晓燕;高其胜;刘均华;;探析数模与模数转换[J];科技资讯;2006年09期

8 徐梅;;模数转换类型简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年01期

9 韦英华;;由单片机控制的模数转换系统[J];科技信息;2009年31期

10 张晓兴;谭中伟;李博;盛晓娟;;一种基于时间展宽的光模数转换技术[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谭对;;∑-△模数转换技术简介[A];第二届全国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陈颖;甘宸依;陈向宁;;基于信号互联的全光量化编码方案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09年

3 应怀樵;沈松;应明;杜峰;刘进明;李毅民;;变幅基多核24位A/D通过FPGA实现高精度、超量程模数转换及数采仪[A];第二十一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陈德增;张民;;多功能称重配料仪表设计与应用[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张民;陈德增;罗贤东;;智能称重配料仪表设计[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红 妍皙;单片PLC-YH54型可编程数模控制器[N];电子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谦述;微波信号光学模数转换方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庆伟;全光模数转换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张洪明;高速光取样技术及应用[D];清华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茹梅;高速高性能时间交叉采样模数转换系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李博;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光模数转换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杨淑娜;新型光子模数转换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何海波;光模数转换系统中的高精度光采样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运龙;光电混合模数转换的多通道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唐灵达;光模数转换后端数据处理算法的硬件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杨少军;多位∑-Δ模数转换技术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8 章t;基于相移光量化的全光模数转换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沈志远;6比特超高速全并行模数转换集成电路设计[D];东南大学;2006年

10 吴显理;全光模数转换中的量化技术基础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02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902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3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