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数字化显微系统自动对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19:02

  本文关键词:新型数字化显微系统自动对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数字化显微系统 主动式对焦方法 图像处理 压电陶瓷 神经网络


【摘要】:数字化显微系统在临床医学、医药研发、系统生物学和环境学等方面都有强烈的需求。系统的对焦速度和分辨率决定着它的应用范围,对焦速度主要由两方面作用着:对焦的原理和运动的机构。本研究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主动对焦方法和基于压电陶瓷的运动控制结构。首先,本研究基于主动对焦原理,进行了系统光学设计和数学计算,并用Zemax进行仿真,之后根据仿真和计算的结构进行系统实物结构的设计和制造。然后,对主动对焦装置得到的激光光斑图像进行预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光斑的半径和质心位置等特征,探究光斑特征与系统离焦量的关系。最后,使用压电陶瓷来作为对焦的运动机构,并采用BP神经网络与PID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来控制对焦运动,使用Simulink和ARM9分别进行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达到了预期,提高了压电陶瓷运动的准确性。论文最后,基于主动对焦和压电陶瓷对数字化显微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实现:对硬件各个模块进行了设计和采购,及进行装配;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进行了软件开发及软硬件功能调试,最终实现了系统自动对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对焦技术和运动机构能大幅度提高对焦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研究的初衷。
【关键词】:数字化显微系统 主动式对焦方法 图像处理 压电陶瓷 神经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1.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主动对焦概述10-13
  • 1.3 离焦量探测概述/图像识别概述13-14
  • 1.4 压电陶瓷控制技术概述14-16
  • 1.5 章节安排16-19
  • 第二章 基于主动对焦方法的结构设计和制造19-39
  • 2.1 引言19-22
  • 2.1.1 光学几何成像原理19-20
  • 2.1.2 主动对焦方法20-22
  • 2.2 主动对焦系统光学设计和数学计算22-33
  • 2.2.1 系统光学设计22-31
  • 2.2.2 主动对焦系统数学计算31-33
  • 2.3 主动对焦系统结构制造和实验33-38
  • 2.3.1 主动对焦装置结构制造33-34
  • 2.3.2 主动对焦装置测试实验34-38
  • 2.4 本章总结38-39
  • 第三章 主动对焦离焦量探测39-52
  • 3.1 引言39-43
  • 3.1.1 数字图像表示方法40
  • 3.1.2 数字图像的邻域表示40-41
  • 3.1.3 数字图像的距离表示41-42
  • 3.1.4 数字图像的坐标变换42-43
  • 3.2 探测光斑图像预处理43-48
  • 3.2.1 光斑图像噪声滤除44-45
  • 3.2.2 光斑图像修补增强45-48
  • 3.3 探测光斑图像分析48-50
  • 3.3.1 光斑图像边缘检测48-49
  • 3.3.2 光斑图像半径测量49-50
  • 3.4 探测光斑特征与离焦量关系50-51
  • 3.5 本章总结51-52
  • 第四章 基于压电陶瓷的对焦运动控制52-68
  • 4.1 引言52-59
  • 4.1.1 压电陶瓷53-55
  • 4.1.2 模型和逆控制模型55-58
  • 4.1.3 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58-59
  • 4.2 基于压电陶瓷的对焦运动控制仿真59-63
  • 4.3 基于压电陶瓷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63-67
  • 4.3.1 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64-66
  • 4.3.2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66-67
  • 4.4 实验结果比较和分析67
  • 4.5 本章总结67-68
  • 第五章 显微扫描系统整体设计与实现68-81
  • 5.1 系统整体框架图68-69
  • 5.2 系统整体硬件设计69-73
  • 5.2.1 压电陶瓷物镜驱动器69-70
  • 5.2.2 单模光纤耦合激光器70
  • 5.2.3 高速相机和成像相机70-71
  • 5.2.4 微处理器71-72
  • 5.2.5 驱动电源72
  • 5.2.6 /转换器72-73
  • 5.3 系统整体软件设计73-77
  • 5.3.1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73-74
  • 5.3.2 样品切片图像获取和显示模块部分程序74-76
  • 5.3.3 调焦光斑获取和处理模块部分程序76
  • 5.3.4 压电陶瓷物镜驱动器运动控制模块76-77
  • 5.4 系统的整体实现77-80
  • 5.5 本章总结80-81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81-83
  • 6.1 研究总结81
  • 6.2 研究展望81-83
  • 参考文献83-87
  • 致谢87-88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8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88-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虎;;自动对焦原理及方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3期

2 ;完美设置自动对焦[J];数码摄影;2010年10期

3 张问骅;自动对焦(1)[J];自动化博览;1995年05期

4 徐加军;陈燕平;余飞鸿;;手机模组生产线被动自动对焦技术研究[J];光学仪器;2006年03期

5 黄其昆;;正确使用自动对焦[J];数码摄影;2007年08期

6 冯华君,毛邦福,李奇,徐之海;一种用于数字成像的自动对焦系统[J];光电工程;2004年10期

7 ;精准无误[J];通信技术;2006年05期

8 轩波;苗立刚;彭思龙;;显微镜下两层物体的快速自动对焦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7年01期

9 陈晓彬;;基于小波的自动对焦算法研究[J];通信技术;2010年06期

10 ;盲人自照[J];情报知识;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华君;李奇;徐之海;;数字成像中的自动对焦技术[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晓东;陈华旺;王晨晟;张智杰;;基于红外图像边缘特性的自动对焦技术[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张宏建;田维坚;张薇;汪丽;;光锥与CCD耦合系统中基于算子融合的自动对焦方法[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琦;单点自动对焦多点自动对焦[N];中国摄影报;2005年

2 OmniVision中国区市场销售总监 陈家旺;自动对焦照相手机面临元器件紧缺[N];中国电子报;2006年

3 蒋枫;广角与防抖下的连续自动对焦[N];中国摄影报;2010年

4 王琦;自动对焦失灵与处理[N];中国摄影报;2005年

5 付鸿波;选购镜头需注意机械性能[N];中国摄影报;2010年

6 李隆 编译;自动对焦的秘诀[N];中国摄影报;2006年

7 无锡 黄峥;浅谈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N];电子报;2005年

8 ;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N];网络世界;2009年

9 ;TransChip扩展在华渠道伙伴网络[N];人民邮电;2005年

10 商业摄影师:郭立源;自动对焦像人脸识别系统一样精准[N];中国摄影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奇;数字自动对焦技术的理论及实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龙;基于图像处理的摄像机自动对焦和自动曝光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马宣;能够自动对焦的红外成像系统软件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高鹏;一种智能手机快速检测与拍摄闪电场景的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晨曦;星空场景的手机拍摄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韩运红;光电经纬仪的自动对焦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程昊;新型数字化显微系统自动对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尹鹏;低信噪比环境下的自动对焦技术[D];山东大学;2009年

8 裴锡宇;自动对焦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蒋婷;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对焦理论和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黄娟;被动式自动对焦算法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37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937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d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