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通信系统建模与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可见光通信系统建模与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可见光通信 系统建模 OOK调制 正交频分复用 误码率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智能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内的任何地点登陆到全球信息网,高速的获取信息。虽然这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对数据的无线传输速率与传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射频通信领域,由于信息传输需求的骤然增多,使得有限的频谱资源变得非常紧缺。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可见光通信(VLC,Visible LightCommunication)技术作为传统射频通信技术的有力补充,引起了全球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迅速成为了无线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可见光通信技术,是利用实际照明中使用的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出快速的、人眼无法察觉的闪烁信号来传输信息,实现通信的。与现在常用的无线电射频通信相比,可见光通信绿色环保,对人体无害,无需频带资源,保密性也很高。因此,可见光通信技术被普遍认为拥有较好的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文对可见光通信系统进行了建模和实验研究,重点是通过应用开关键控(OOK,On-Off Keying)技术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提升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另外分析了荧光LED通信系统的线性失真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补偿方案。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对可见光信道及可见光通信系统进行建模。第一,讨论了LED频率响应特性,用光谱仪测出了LED的频率响应特性曲线;第二,依据LED的朗伯分布特性建立了单光源点对点光强分布模型,并且对可见光探测器进行建模,推导了信噪比;第三,研究了可见光信道的频域响应,建立了可见光信道的线性失真模型;第四,基于以上的分析,建立了可见光信道模型并且探讨了室内可见光通信LED布局优化问题,建立了可见光通信系统模型,推导了可见光探测器输出电压信号的一般表达式;第五,分别对基于二进制幅度键控(2ASK: BinaryAmplitude Shift Keying)编码的OOK可见光通信系统和基于仿红外编码的OOK可见光通信系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2.设计并集成了OOK可见光通信系统。本文在OOK调制方式下,利用LED单光源和可见光探测器,设计了一套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实现了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发送端由信号调制器,LED光源驱动器及白光LED构成,接收端由可见光探测器、信号处理电路及信号解调器构成。编写了通信程序并制定了相关通信协议,实现了系统的软、硬件集成,并制作了样机。通过对样机的测试,获得了通信距离、信噪比,光照度等参数对通信误码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硬件及相关参数下,最好的光照度为200lx。当光照度为200lx时,通信距离从0到200cm变化时,误码率都在10-4左右。 3.建立了荧光LED通信系统,研究了该通信系统的线性失真特性,并为此设计了一、二、三阶高通滤波电路作为线性失真补偿电路。引入线性失真补偿电路后,利用网络分析仪分别测量了荧光LED通信系统的幅频响应。对比实验结果可知,采用三阶线性失真补偿电路可以有效地补偿通信系统的线性失真,将原系统幅频响应由在0.3~6MHz范围内衰减60dB,改善为在0.3~45MHz范围内仅衰减20dB。当要求系统增益的波动小于10dB时,系统的通频带宽度可从补偿前的1.8MHz提高到三阶补偿后的41MHz,增大了约23倍,且在此频带范围内,系统具有相对较小的增益。本文的实验测试和分析结果为研究荧光LED通信系统线性失真特性及其影响提供了数据依据,,也为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提供理论参考。 4.对OFDM通信系统进行了整体建模,给出了基于SIMULINK的OFDM系统电学发送端与接收端的模型框图,确定了仿真模型的主要参数。将信道估计技术、数字调制技术、里所码(RS,Reed-Solomon Code)纠错编码技术用于OFDM系统的建模中,构建出了OFDM可见光通信系统,在给定光源和探测器参数的前提下,仿真分析了调制方式、导频形式、导频比、信道编码、通信距离等因素对误码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正交相移键控(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调制方式下系统的误码率低于正交振幅(8QAM,8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调制方式,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8QAM调制方式下,系统的通信速率更快一些。RS编码可以大幅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对通信系统的性能的改善起到很积极的影响。当采用QPSK调制方式、引入RS信道编码、导频形式为块状导频、且导频比取为1/3时,通信系统误码率可降至10-5以下,通信距离可达0.9m。
【关键词】:可见光通信 系统建模 OOK调制 正交频分复用 误码率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第1章 绪论16-33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6-18
- 1.2 可见光通信调制技术分类与特点18-22
- 1.2.1 OOK 调制技术19-21
- 1.2.2 OFDM 调制技术21-22
- 1.3 国内外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22-29
- 1.3.1 国外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22-28
- 1.3.2 国内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28-29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29-33
- 1.4.1 文章结构30
- 1.4.2 主要研究内容30-31
- 1.4.3 主要工作成绩31-33
- 第2章 可见光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33-48
- 2.1 LED 光源及光谱响应33-37
- 2.1.1 LED 的结构及发光原理33-35
- 2.1.2 白光 LED 光谱响应35
- 2.1.3 LED 单光源发光模型35-37
- 2.2 探测器及其接收电路建模37-38
- 2.3 可见光信道的线性失真建模38-39
- 2.4 可见光通信信道建模39-43
- 2.4.1 可见光通信信道建模39-40
- 2.4.2 可见光通信系统光源布局建模与仿真40-43
- 2.5 可见光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43-47
- 2.5.1 基于 2ASK 编码的 OOK 可见光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43-46
- 2.5.2 基于仿红外编码的 OOK 可见光通信系统仿真46-47
- 2.6 本章小结47-48
- 第3章 基于 OOK 的可见光通信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48-70
- 3.1 系统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48-50
- 3.1.1 系统结构48-49
- 3.1.2 系统工作原理49-50
- 3.2 VLC 发送端硬件与软件系统设计50-58
- 3.2.1 白光 LED 阵列驱动电路设计51-53
- 3.2.2 信号放大与隔直电路的设计53-55
- 3.2.3 Bias-Tee 电路的设计55-56
- 3.2.4 数据帧协议与软件系统设计56-58
- 3.3 接收端硬件与软件系统设计58-65
- 3.3.1 光电检测电路的设计59-60
- 3.3.2 信号放大电路的设计60-62
- 3.3.3 信号整形电路设计62-64
- 3.3.4 接收端软件系统设计64-65
- 3.4 基于 OOK 可见光通信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65-69
- 3.4.1 系统集成65-66
- 3.4.2 信噪比测试实验66
- 3.4.3 误码率测试实验66-68
- 3.4.4 通信稳定性测试实验68-69
- 3.5 本章小结69-70
- 第4章 荧光 LED 通信系统的线性失真及其补偿70-83
- 4.1 荧光 LED 通信系统设计70-72
- 4.1.1 荧光 LED 通信系统的结构70-71
- 4.1.2 系统关键器件71-72
- 4.2 线性失真度测量实验72-74
- 4.3 线性失真补偿及实验74-82
- 4.3.1 一阶线性失真补偿电路及实验74-76
- 4.3.2 二阶线性失真补偿电路及实验76-79
- 4.3.3 三阶线性失真补偿电路及实验79-81
- 4.3.4 实验结果及分析81-82
- 4.4 本章小结82-83
- 第5章 OFDM 可见光通信系统设计与仿真83-103
- 5.1 系统结构83-84
- 5.2 系统发送端设计与建模84-91
- 5.2.1 RS 信道编码模块84-85
- 5.2.2 数字调制模块85-87
- 5.2.3 导频产生模块87
- 5.2.4 OFDM 信号产生模块87-91
- 5.3 系统接收端设计与建模91-94
- 5.3.1 OFDM 信号解调模块92
- 5.3.2 信道估计模块92-93
- 5.3.3 信道补偿模块93-94
- 5.4 通信系统仿真94-101
- 5.4.1 调制方式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96-97
- 5.4.2 RS 编码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97-98
- 5.4.3 导频比(块状导频)对通信系统的影响98-99
- 5.4.4 导频比(梳状导频)对通信系统的影响99-100
- 5.4.5 导频形式对通信性能的影响100-101
- 5.5 本章小结101-103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103-107
- 6.1 全文总结103-105
- 6.2 工作展望105-107
- 参考文献107-122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22-124
- 致谢1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德强;柯熙政;;可见光通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6年02期
2 张华;宋正勋;刘冬彦;周晓兵;尹力会;;基于自适应OFDM的可见光通信系统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刘式墉,杨开霞,黄劲松,高文宝;有机量子阱电致发光器件[J];发光学报;2002年01期
4 蒋大鹏,赵成久,侯凤勤,刘学彦,范翊,张立功,褚明辉,申德振,范希武;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技术及主要特性[J];发光学报;2003年04期
5 丁德强;柯熙政;李建勋;;VLC系统的光源布局设计与仿真研究[J];光电工程;2007年01期
6 杨宇;刘博;张建昆;陈雄斌;陈弘达;;一种基于大功率LED照明灯的可见光通信系统[J];光电子.激光;2011年06期
7 胡国永;陈长缨;陈振强;;白光LED照明光源用作室内无线通信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6年07期
8 于志刚;陈长缨;赵俊;王康模;刘兴华;刘小冲;;白光LED照明通信系统中的分集接收技术[J];光通信技术;2008年09期
9 刘宏展;吕晓旭;王发强;梁瑞生;王金东;张准;;白光LED照明的可见光通信的现状及发展[J];光通信技术;2009年07期
10 骆宏图;陈长缨;傅倩;赵惠珊;莫晨晓;;白光LED室内可见光通信的关键技术[J];光通信技术;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家杰;室内LED可见光MIMO通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95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09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