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温度传感器超高频射频识别标签芯片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02:20

  本文关键词:内置温度传感器超高频射频识别标签芯片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超高频射频识别 低功耗 温度传感器 反向散射链路频率 DAC开关方法


【摘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实现目标对象的非接触自动识别,是物联网四大核心支撑技术之一。超高频(Ultra-High Frequency, UHF) RFID系统具有识别距离远、速度快、多目标移动识别、标签成本低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智能物流、交通、防伪追溯等物联网系统。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的增长,对具有信息感知、识别等功能的网络节点提出了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长寿命、远距离智能信息采集与处理等要求,促使将高精度温度传感器集成在超高频RFID标签芯片之中实现低功耗无线温度感知-射频识别一体化标签芯片的概念诞生。在UHF RFID标签芯片上集成高精度温度传感器,额外增加的电路所占芯片面积很小,其附加的成本微乎其微,既能保持UHF RFID标签芯片极低功耗、低成本、高灵敏度、微型化等优点,又具有较高精度的温度感知功能,在食药品仓储、冷链物流、电网温度监测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论文以此为背景,在对ISO/IEC 18000-6C UHF RFID标准分析和低功耗设计技术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无源UHF RFID标签芯片中的低功耗射频/模拟/数字电路设计技术、低功耗温度传感器设计技术、温度感知-识别协调工作机理等关键技术,应用0.18μm CMOS工艺,设计出内置温度传感器的无源UHF RFID标签芯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对无源UHF RFID标签芯片中的电压基准电路、反向散射链路频率(BLF)产生电路和数字基带电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低功耗CMOS电压基准电路,采用工艺补偿技术解决了CMOS电压基准电路精度受工艺偏差影响的问题。针对ISO/IEC 18000-6C标准对BLF的精度要求,对BLF产生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种BLF产生电路:一种是宽时钟频率容限的BLF产生电路,其采用的工艺和温度补偿时钟电路和BLF分频系数修正算法,在产生满足标准规定的BLF的同时,提高了时钟频率稳定性;一种是动态校正BLF产生电路,采用动态时钟校准技术和BLF校正技术分别提高数字基带解码时的时钟精度和返回数据时的BLF精度。并对低功耗数字基带处理器架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标签芯片的工作时段对数字基带模块进行合理划分,并结合时钟管理、门控时钟等低功耗设计技术,实现了数字基带在不同工作阶段功耗的平衡分布,有效降低芯片的峰值功耗。2.对低功耗温度传感器及传感器接口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逐次逼近寄存器型模数转换器(SAR ADC)的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采用全CMOS亚阈值模拟前端和SAR ADC实现,并通过温度误差补偿技术减小温度传感器的误差。测试结果表明,在-40℃C-100℃C温度范围内温度误差为+0.85℃C/-0.69℃C,功耗为2.02μW。同时,针对传统SAR ADC在转换过程中数模转换器(DAC)消耗能量较大的缺陷,提出了两种低能耗DAC开关方法:一种是引入第三参考电压Vcm的Hybrid开关方法,相比传统DAC开关方法,其将DAC在转换过程中的开关能耗降低了98.83%;一种是Capacitor-Splitting开关方法,与传统DAC开关方法相比,其将DAC在转换过程中的开关能耗降低了96.91%,并且降低了对第三参考电压Vcm的精度要求,在功耗和精度间取得了良好的折中。3.基于以上对UHF RFID标签芯片和温度传感器的研究成果,应用TSMC 0.18μm CMOS工艺设计了基于宽时钟频率容限BLF产生电路和基于动态校正BLF产生电路的两款内置温度传感器标签芯片。其中,基于宽时钟频率容限BLF产生电路的标签芯片已成功流片,并进行了详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数字分频产生的BLF满足标准规定,数字基带电路的功耗为5.6μW,标签盘存、读写、锁定、灭活及温度感知功能均正确实现;室温下标签识别工作距离可达8m,温度感知工作距离可达6m。本文结合物联网的发展需求,研究了UHF RFID标签芯片和温度传感器中关键电路的低功耗设计技术,实现了无线温度感知-射频识别一体化的标签,可完成对物品识别、环境温度的监控,进一步拓宽了标签的应用范围。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1.44;TP2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开逊;高灵敏温度传感器[J];中国科技月报;2001年06期

2 ;美国国家半导体——2002年中国温度传感器设计大赛[J];电子产品世界;2002年13期

3 Ronnie D.Hughes;如何利用远程二极管温度传感器准确量度温度[J];电子产品世界;2002年17期

4 ;美国国家半导体2002年温度传感器设计大赛 第一轮比赛出线名单[J];电子产品世界;2002年17期

5 崔志富,赵亭荃,李建国;温度传感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2002年08期

6 ;低成本小型温度传感器[J];传感器世界;2003年03期

7 ;美国国家半导体2002年温度传感器应用设计大赛获奖者名单[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Z1期

8 迎九;2002年温度传感器设计大赛颁奖记[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Z2期

9 ;美国国家半导体2002年温度传感器设计大赛圆满结束[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3年02期

10 Microchip;现代电子设备的温度传感器[J];电子与电脑;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志斌;;某温度传感器试验设备校验[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杨虹;支凌云;李言荣;;半导体硅温度传感器的研制[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杨虹;王智鹏;杨鹏;李言荣;;硅温度传感器的研制[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张文革;韩伟;丁成斌;于铭飞;;一种低温液体温度传感器的研制[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窦葳;乔卫平;;温度传感器实验加热方式改进[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张在宣;王剑锋;刘红林;余向东;吴孝彪;InsooS.KIM;;30公里远程分布光纤拉曼温度传感器系统[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秀英;;仿真技术在航空特型温度传感器检测技术中的应用研究[A];2008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论文集[C];2008年

8 邱文章;;六西格玛在某型温度传感器性能调试中的运用[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徐军;李欣;夏伟;;基于石英音叉温度传感器的测温仪表的设计与实现[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苏燕;;应用在制冷与空调系统中的一种新型温度传感器[A];山东省第五届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王孝第;国产温度传感器为“神六”护航[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郭凯;我国温度传感器市场迎来快速增长[N];中国电子报;2010年

3 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徐明 东华大学 陈若阳;常用温度传感器的使用分析[N];中国纺织报;2013年

4 山东 谭景林 傅鹏;温度传感器的工作机理[N];电子报;2007年

5 重庆 杨清德;汽车温度传感器及检测[N];电子报;2006年

6 重庆 中易 曾成忠;新型线性温度传感器及其应用[N];电子报;2001年

7 陈文;300件作品参加温度传感器设计大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广西 翁守浩;冰毯机不制冷的解决方法[N];电子报;2011年

9 吴琼;谈谈电子技术在温度传感器中的应用[N];北京电子报;2001年

10 MCU;可替代热敏的电阻温度传感器[N];电子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兰玉岐;锰酸铜系低温用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制备方法与性能表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谢良波;内置温度传感器超高频射频识别标签芯片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齐增卫;超高频射频识别无源标签芯片以及片上温度传感器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徐振涛;低功耗单片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胡春海;光纤荧光温度传感器理论和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04年

6 徐军;石英音叉谐振式温度传感器及关键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磊;基于变迹加权设计的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的构建和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邓俊;用于气象探测的低辐射误差温度传感器系统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方刘禄;基于SAR ADC的CMOS温度传感器的设计[D];复旦大学;2014年

4 周威;TopMetal2Minus芯片中单引脚温度传感器的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陈显亮;植入式温度传感器以及微弱电流读出电路[D];复旦大学;2014年

6 杨凡;基于BJT的温度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D];复旦大学;2014年

7 王渊朝;基于LC谐振的无线无源温度传感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付志勇;温度传感器自动检定系统的研制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柯超;温度传感器长线技术在苯乙烯装置的应用[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10 罗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储油罐用温度传感器非线性补偿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6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306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d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