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下阵列的被动测向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5 15:01

  本文关键词:基于水下阵列的被动测向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出处:《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阵列信号处理 压缩感知 波束形成 水下声图 干扰抑制 虚拟阵 盲源分离 海洋生物声信号


【摘要】:在水声工程领域,水下信道复杂的物理特性极大限制了声信号有效、稳定的传播,给信号的接收、检测、估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水下声信道对声信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海水介质对声波能量的吸收明显,声波在海洋传播过程中散射、反射、混响、多途效应显著,海洋环境噪声影响等等。浅海环境中由于海水介质分布不均匀、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明显,上述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剧。另外,人为的噪声同样会给信号处理效果带来影响。因此,水下声信号处理可以归结为“强损耗、强干扰环境下微弱信号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信号空间特性的阵列信号处理技术在水下信号处理方面体现出了优势。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考虑了四种导致水下基阵性能下降、性能亟待提升的工作场景,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干扰抑制技术、鲁棒性接收技术、稀疏表示理论以及盲源分离理论,探索提升水下被动监测、信号接收性能的信号处理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提出了一种远场目标被动监测过程中近场干扰的抑制算法。对于固定式的水声监测系统,当本方舰艇返航、入港停靠、维修的时候,舰船的辐射噪声以及舰载、船载电子设备的噪声都会对该系统的监测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时来自螺旋桨、船载电子设备的干扰,通常位于基阵的近场范围,会对基阵的监测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然而传统的干扰抑制算法基于目标和干扰处于远场的假设,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为了抑制本方舰船自噪声对固定式声纳系统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波束零陷权的设计方法。该权可以在不影响远场探测的情况下在近场某一特定位置或某一特定区域形成指向性零点,达到对近场干扰进行抑制的目的。该方法的优势在于:(1)权的形式仅与干扰源所在空间的位置坐标有关,不会影响远场目标的探测、避免产生探测盲区;(2)该权产生的波束零陷可以预成不需要实时计算,因此计算量小,适合工程应用;(3)该算法不受阵列形状的限制;(4)该算法适用于相干源的情况。其次,基于MD(Minimum Dispersion)准则本文提出了一种水下非高斯信号稳定接收的算法。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以下两种情况:(1)基阵的测量区域存在强干扰源,且干扰源的AOA(Angleofarrival)随着时间迅速变化;(2)目标和干扰辐射的信号均服从非高斯分布。以上两种情况中,传统自适应波束形成器的性能退化严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本文利用信号和干扰的非高斯特性将传统自适应波束的MV(Minimum Variance)准则更新为MD准则,以提高波束形成器对非高斯信号的接收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约束波束输出在非稳定干扰可能扩展角度范围的平均功率,消除非稳定干扰在波束输出中的能量。从而实现了非稳定干扰下,对水下非高斯信号的稳定接收。与以往的波束形成器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有两方面的优势:(1)在非稳定干扰源存在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的波束形成器对非高斯SOI(Signal of interest)的接收性能与MDDR波束形成器一致;(2)在干扰可能扩展的角度范围,本文提出的波束形成器可以提供一个宽的波束零陷,因此对于水下信号的接收具有鲁棒性。本文同时对文中提出的波束形成器给出了三种快速实现算法,即类MVDR算法,基于牛顿法的下降算法,改进的梯度投影算法。对这三种快速算法,给出了输出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收敛特性、计算复杂度等方面的性能分析。再次,本文进行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水下目标被动测向应用技术研究。该研究是在压缩感知理论框架下,利用水下目标在空间稀疏分布的前提,实现对目标方位的参数估计。该部分的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从工程应用的角度介绍了压缩感知理论当中常用的性能评价参数,RIP常数和相关系数。从量测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压缩感知量测系统,由此印证了随机矩阵更适合作为量测矩阵的结论;(2)研究了一种基于“接收数据稀疏表示的DOA(Direction of arrival)估计”算法,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和改进的恢复算法。利用感知矩阵的性质,对该DOA估计算法的估计误差给出了定量分析,获得的结论可对该算法在工程应用中的性能进行预测。通过分析感知矩阵的Gram矩阵的结构,对“高精度的DOA估计”这一需求给出了阵列结构选择上的建议;(3)研究了一种基于“接收数据协方差矩阵稀疏表示的DOA估计”算法,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并且给出了一种加速获得稀疏解的改进算法。相较于上一种算法,该算法计算量小、目标方位估计精度高。最后,研究了基于虚拟阵元的盲源分离技术,并且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海洋哺乳动物声学监测当中。一般来说,阵的尺寸越大,阵处理的效果越好。但是阵列孔径的增大,给阵列的布放、探测的机动性都带来了很大的限制。虚拟阵元的方法在阵列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利用信号传播时延可以扩展阵的孔径。虚拟阵技术与盲源分离理论相结合,为欠定盲分离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次盲分离的概念,即将上一次盲分离的结果再次输入盲源分离器进行二次盲分离,多次盲分离后的结果与源信号具有更高的相关性。近年来海洋哺乳动物声信号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海洋哺乳动物声学监测中,可以提高声学监测的效率,同时为后续海洋哺乳动物信号的分类、识别奠定了基础。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underwater acoustic engineering , the complex physical properties of underwater channels greatly limit the effective and stable propagation of acoustic signals . The effect of underwater acoustic channel on acoustic signals is greatly affected . In this case , the interference from propeller and ship - borne electronic equip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onitoring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 In this case , the underwater acoustic signal processing can be summed up as " strong loss and strong interference environment " . ( 3 ) The algorithm is not limited by the shape of the array ; ( 4 ) The algorithm is applicable to the case of the coherent source . Secondly , based on the MD ( Minimum Variance ) criterion ,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underwater non - Gaussian signal is presented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Gram matrix of the perceptual matrix , the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derivation process for the requirement of " DOA estimation with high precision "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帆 ,张玉梅 ,王朔中;数字波束形成器分辨率的提高[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S1期

2 田琬逸,郑义明;延迟采样相移波束形成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3 王华斌,姚萌,费璐璐;嵌入式波束形成器的实现[J];电子产品世界;2004年05期

4 李雅梅,冯大政,刘建强;一种积分约束的波束形成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桂任舟;;用权系数迭代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器抑制干扰[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8年04期

6 鄢社锋;马晓川;;宽带波束形成器的设计与实现[J];声学学报(中文版);2008年04期

7 杨骏;李佳妮;龙飞;;一种抑制运动干扰的稳健波束形成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17期

8 杨骏;龙飞;王斌;;一种自适应稳健波束形成器的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0年08期

9 刘子龙;丁淑娟;孙广俊;李铁成;;基于二阶锥规划的宽带波束形成器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年05期

10 H·S·C·王 ,杨超 ,王朔中;数字波束形成器中的后置滤波[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超贤;;两种稳健波束形成器的敏度分析[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姚萌;王华斌;;模块化嵌入式波束形成器的实现[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高杨;章新华;;一种改进的稳健主模式抑制波束形成器[A];2009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交流暨水声学分会换届改选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唐建生;;虚拟干扰源的扩展零陷宽带波束形成器设计[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董明;范文涛;;基于二阶锥最优化的强干扰抑制宽带波束形成器[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杨巧莲;郭伟;余敬东;;直扩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抑制技术[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于永强;;基于谱减平滑算法的语音干扰抑制技术[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樊凌雁;何晨;车小林;;频选时变信道下的一种Pre-FFT自适应波束形成器[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虹;马彦;赵桂军;孙鹏远;郭孔辉;;主动悬架系统的鲁棒干扰抑制:一种多目标控制方法[A];第二十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10 杨茂英;刘宇;杨晨阳;;分组串行干扰抑制在WCDMA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顾钢;气候变化扰乱深海宁静[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志伟;广西保护北部湾“美人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亮;基于水下阵列的被动测向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2 黄磊;非理想条件下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李茂;MIMO-OTH雷达参数估计与干扰抑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徐强;同时同频全双工自干扰抑制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何昭君;同时同频全双工无线通信自干扰抑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志亮;同时同频全双工数字自干扰抑制关键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刘凤威;无线通信变换域抗干扰关键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郝张红;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中的时变干扰抑制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刘畅;回声干扰抑制中的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周详;高效率学习中情绪干扰抑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星;医学超声成像中的特征空间最小方差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天南;宽带波束形成器的抽头稀疏化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康宁;一种树形结构宽带波束形成器的设计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石运梅;基于非圆信号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李雅梅;稳健的宽带波束形成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6 唐金华;宽带波束形成器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王慧;远场宽带波束形成器的稳健优化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8 张凯;一种自适应波束形成器的设计与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菅立龙;基于稀疏信号的波束形成器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杨彦立;恒定束宽波束形成器的设计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83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383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3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