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锡薄膜晶体管与类CMOS电子器件研究
本文关键词:一氧化锡薄膜晶体管与类CMOS电子器件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一氧化锡(SnO) 背沟道表面钝化 双极性薄膜晶体 类互补型反相器 次能隙态密度
【摘要】:传统的硅基半导体材料已难以满足新型大面积透明、柔性以及超精细显示技术的发展要求。与硅基材料相比,氧化物半导体具有高透过率、高载流子迁移率、优异的机械性能以及低成本制备等优点,是用于新型显示驱动薄膜晶体管(TFT)的理想材料。然而,多数高性能氧化物半导体呈现n-type输运特性,与n-type氧化物性能相匹配的p-type氧化物比较稀缺。这使得氧化物半导体的应用局限于单极型器件,而难以在互补型器件、电路等应用领域发挥其作用。因此,开发高性能p-type或双极性氧化物半导体是当前氧化物电子学领域的关键。鉴于此,本论文致力于p-type一氧化锡(SnO)的研究。本文采用磁控溅射制备SnO薄膜,并系统的探究了溅射功率、O_2/(O_2+Ar)流量比(氧分压)、工作气压、原位施加衬底偏压以及原位衬底加温对SnO薄膜的微结构、光学以及电学性能的影响。在薄膜制备基础上,本论文构筑了底栅p-type SnO薄膜晶体管,系统的研究了不同沟道层制备条件对SnO TFT的性能影响,并通过优化后退火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了p-type SnO TFT的性能。基于p-type SnO TFT研究,通过SnO TFT背沟道表面修饰方法,本论文实现了SnO TFT的工作模式由单极p-channel到双极性工作模式的转变,并对TFT的工作模式转变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双极性SnO TFT研究,本轮文构筑了类互补型逻辑反相器并获得高电压增益(100)兼宽噪声容限。主要结论如下:1、SnO薄膜性能1)低氧分压沉积的SnO薄膜含有较多金属Sn,随着氧分压增加,金属Sn相逐渐变弱,SnO相逐渐增强,直至生成的薄膜为单相SnO薄膜。高氧分压下,基膜的部分SnO被氧化成SnO_2,使得SnO相变弱且混合相薄膜呈现非晶态结构。正是由于薄膜的相组成转变,薄膜的光学带隙随着氧分压增加而增大,而薄膜的折射率随着氧分压增加而下降。纯相SnO薄膜的光学带隙值约为2.6 e V,折射率值约为2.7(波长550 nm)。2)对于金属Sn占主导的Sn-SnO混合相薄膜(n-type输运区),其电子浓度随着SnO含量增加(氧分压上升)而升高,电阻率随着SnO含量增加而下降,载流子输运呈现简并传导。这可能是由于SnO在富Sn的环境下会产生施主类缺陷态,导致薄膜的电子浓度上升。对于SnO占主导的Sn-SnO混合相薄膜(p-type输运区),其空穴浓度随着Sn含量减少而逐渐下降,电阻率随着Sn含量减少而逐渐增加。这可能是因为金属Sn相关的结构缺陷在SnO薄膜中产生受主类缺陷态,导致薄膜的空穴浓度上升。对于SnO占主导的SnO-SnO_2混合相薄膜(p-type输运区),其空穴浓度随着SnO_2含量增加(氧分压上升)而下降,电阻率随着SnO_2含量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SnO的部分空穴载流子被SnO_2的施主缺陷所补偿,导致空穴浓度下降。当SnO_2的施主缺陷近乎完全补偿掉SnO的空穴时,薄膜呈现高阻态,而当SnO_2的施主缺陷浓度超过SnO的空穴浓度时,薄膜呈现n-type传导特性。由于金属Sn和Sn4+相关的结构缺陷对空穴具有较强的散射作用,因此Sn-SnO混合相薄膜、SnO-SnO_2混合相薄膜的空穴霍尔迁移率较单相SnO薄膜低。射频功率40 W沉积的单相SnO薄膜具有较高的空穴迁移率5.6 cm2V-1s-1,空穴载流子浓度为8.9×1017-6.0×1018 cm-3。3)高工作气压沉积的SnO薄膜含有较多SnO_2,导致薄膜的光学带隙随着工作气压增加而增大,折射率随着工作气压增加而下降。正是由于SnO_2的形成,薄膜的空穴浓度和迁移率随着工作气压增加而下降,而电阻率随着工作气压增加而增大。4)原位施加衬底偏压会向SnO薄膜引入过多的氧,导致部分SnO被氧化成SnO_2,且其含量随着偏压功率增大而增加。因此,薄膜的光学带隙随着偏压功率增加而增大,折射率随着偏压功率增加而减小。此外,薄膜的空穴浓度和空穴迁移率随着偏压功率增加而下降,而电阻率随着偏压功率增加而增大。5)原位施加衬底温度有利于调节薄膜的织构特性,制备出结晶质量较高的SnO薄膜。但原位衬底加温制备的SnO薄膜的空穴浓度较高(1020 cm-3),不适合用作TFT沟道层。2、单极p-type SnO TFT1)直流溅射制备的SnO薄膜的霍尔迁移率比较低,因此对应的p-type SnO TFT的场效应迁移率比较低(0.37 cm2V-1s-1),并且器件难以关断,电流开关比较低(~10)。因此直流溅射沉积的SnO薄膜不利于制备高性能TFT。2)低射频溅射功率(20 W)制备的SnO TFT的场效应迁移率(0.51 cm2V-1s-1)和电流开关比(~10)均较低。高射频溅射功率(60 W)制备的SnO TFT具有较高的场效应迁移率(1.8 cm2V-1s-1)。然而,由于SnO沟道层本征空穴浓度过高,器件的电流开关比较低(~60)。射频40 W制备的SnO TFT具有最佳的场效应迁移率和电流开关比,分别为2.24 cm2V-1s-1和2.4×103。此外,由于Sn-SnO、SnO-SnO_2混合相薄膜具有大量的结构缺陷,因此以混合相薄膜作为沟道层的TFT的电流开关比和场效应迁移率较低,而单相SnO TFT具有较高的场效应迁移率和电流开关比。3)沟道层厚度较薄的SnO TFT具有较高的场效应迁移率和电流开关比。然而,沟道层厚度过薄时,薄膜因严重偏离SnO化学计量比而呈现高阻态,因此p-type SnO TFT最优沟道层厚度为15-20 nm。4)延长SnO TFT的退火持续时间可降低沟道层的空穴浓度,提高器件的电流开关比。然而,长时间退火将导致栅介质-半导体界面质量退化,增强空穴载流子散射,导致器件的场效应迁移率下降。退火时间过短,SnO沟道层结晶质量较差,原子空位、间隙等结构缺陷较多,器件的场效应迁移率和电流开关比均较低。SnO TFT的最优退火时间为2小时,器件的场效应迁移和电流开关比分别可达2.44 cm2V-1s-1和6.0×103。5)通过改变源漏金属电极功函数和源漏电极与SnO之间插入超薄介质层均难以调节p-type SnO TFT的开启电压,表明SnO体或表面可能存在费米能级钉扎现象,导致金属-SnO层之间的势垒高度不依赖于源漏金属功函数。3、双极性SnO TFT1)器件的双极性工作模式可通过SnO TFT背沟道表面的介质层(比如Al_2O_3)钝化技术来实现,且制程工艺对SnO TFT的双极性输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i)未经钝化而进行退火处理的TFT(AWP)呈现单极p-channel输运;(ii)TFT经退火处理后采用介质层钝化(ABP)呈现较弱的n-channel反型行为;(iii)TFT经介质层钝化后进行退火处理(AAP)展现出优异的双极性工作性能。单相SnO TFT具有最佳的双极性输运性能,而Sn-SnO、SnO-SnO_2混合相沟道层TFT的双极性工作的对称性较差。最佳的双极性SnO TFT的n-和p-channel的场效应迁移率分别为1.64 cm2V-1s-1和0.65 cm2V-1s-1,n-和p-channel的电流开关比分别为1700和560,开启电压为8.5 V。2)根据能带图分析和器件模拟结果,AAP器件优异的双极性输运特性源于其合适的表面钝化修饰工艺对SnO表面缺陷态形成的有效抑制,而非钝化层对外界环境氧或水蒸汽等气氛的屏蔽作用。Au-Al_2O_3-SnO的电容-电压测试分析表明-SnO的界面正电荷能辅助耗尽沟道层空穴载流子,从而更加利于器件的n-channel反型和双极性工作。综上,SnO TFT背沟道表面的Al_2O_3钝化层具有三种功能:(i)钝化层能屏蔽外界环境气氛与SnO沟道层之间产生的电荷交换或化学反应,提高器件的稳定性;(ii)钝化层能有效的抑制SnO表面缺陷态的形成,降低SnO带隙中的次能隙DOS,使得费米能级能较自由的由价带边移向导带边,实现n-channel反型和双极性工作;(iii)Al_2O_3-SnO界面的正电荷能辅助耗尽沟道层的空穴载流子,降低TFT的开启电压,进一步增强反型n-channel和双极性工作性能。此外,AAP薄膜较AWP、ABP薄膜具有更低的空穴浓度,有利于沟道层载流子的耗尽和TFT的n-channel反型以及双极性工作。3)对于双极性SnO TFT,较低功函数源漏接触(Ni-SnO接触)利于电子注入,较高功函数源漏接触(Ti-SnO)利于空穴注入。金属Mg具有较低的功函数,但因其易被氧化而在Mg-SnO界面形成较高的势垒层使得载流子注入效率下降。在Al_2O_3、Ta_2O_5、Si O_2、Hf O_2等钝化层材料之中,以Al_2O_3作为钝化层的器件具有最佳的双极性输运性能,而以Ta_2O_5、Si O_2、Hf O_2作为钝化层的器件的开启电压均较高,n-和p-channel的场效应迁移率和电流开关比均较低。4)双极性SnO TFT在负栅极偏压应力下具有良好的电学稳定性,而器件的转移曲线在正栅极偏压应力下展示出正向、平行的移动趋势,且转移曲线形状保持不变。SnO TFT在正栅极偏压应力下的性能漂移源于SnO沟道层、SnO-Si O_2(栅介质层)界面的多种陷阱对电子的捕获过程。在不同的正栅极偏压幅值和温度下,SnO TFT的开启电压变化量随应力时间的变化关系均符合扩展指数模型。通过扩展指数模型拟合提取的驰豫时间和平均热激活能分别为1.6×104 s和0.43 eV。4、类互补型逻辑反相器1)基于双极性SnO TFT研究,本论文构筑了双极性逻辑反相器。由于SnO TFT具有平衡的电子和空穴注入特性,双极性SnO反相器展示出高电压增益(100)兼宽噪声容限(15.3 V)。反相器的输出信号可与较低频率(3.8 Hz)的输入信号波形保持同步,但难以快速的反馈于较高频率(16.6 Hz)的输入信号,这源于双极性SnO TFT较低的场效应迁移率。由于低氧分压沉积的沟道层为Sn-SnO混合相,TFT双极性工作的对称性较差,导致反相器的电压增益、转变阈值电压、噪声容限以及电压转变宽度等特征参数随着氧分压下降而逐渐退化。2)双极性SnO反相器在空气环境下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器件在空气环境下暴露10个月后,其电压增益、转变阈值电压、噪声容限以及电压转变宽度等特征参数依然保持稳定。这表明TFT背沟道表面的钝化层能有效的屏蔽外界环境气氛与SnO沟道层之间产生的电荷交换或化学反应,进一步增强双极性SnO TFT和反相器在空气环境下的稳定性。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f thin films , the structure of SnO _ 2 thin films has been studied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1 . SnO _ 2 thin films have higher transmittance , high carrier mobility ,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low cost . SnO _ 2 - doped SnO _ 2 mixed phase thin film ( p - type transport zone ) has a higher hole mobility than that of SnO _ 2 . The effect mobility ( 0.51 cm2V - 1s - 1 ) and the current - switching ratio ( ~ 10 ) of SnO TFT prepared by direct current sputtering are lower than those prepared by low - frequency sputtering power ( 20 W ) . SnO TFT prepared by high - frequency sputtering power ( 60 W ) has higher field effect mobility ( 1.8 cm2V - 1s - 1 )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in film of SnO TFT has high field effect mobility and current switching ratio . On the basis of energy band diagram analysis and device simulation results , the excellent bipolar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ice have three functions : ( i ) the passivation layer can shield the hole carriers of the channel layer and lower the opening voltage of the TFT . Based on the bipolar SnO TFT research , the complementary logic inverter ( 1 ) has constructed a bipolar logic inverter . Since the SnO TFT has balanced electron and hole injection characteristics , the bipolar SnO inverter exhibits a high voltage gain ( 100 ) and a wide noise margin ( 15.3 V ) . The output signal of the inverter can be kept in synchronization with the input signal waveform at lower frequency ( 3.8 Hz ) , but it is difficult to quickly feed back the input signal at higher frequency ( 16.6 Hz )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薄膜晶体管专业图书介绍[J];液晶与显示;2008年04期
2 ;新型双栅薄膜晶体管研究取得进步[J];传感器世界;2011年10期
3 ;实验性的薄膜晶体管[J];电子计算机动态;1961年12期
4 吴茂林;;采用多晶硅的高压薄膜晶体管[J];电子技术;1989年11期
5 何晓阳;薄膜晶体管制作工艺的发展概况[J];半导体技术;1997年02期
6 王伟,石家纬,郭树旭,刘明大,全宝富;并五苯薄膜晶体管及其应用[J];半导体光电;2004年04期
7 林明通;余峰;张志林;;氧化锌基薄膜晶体管最新研究进展[J];光电子技术;2008年04期
8 杨小天;马仙梅;朱慧超;高文涛;金虎;齐晓薇;高博;董秀茹;付国柱;荆海;王超;常遇春;杜国同;曹健林;;氧化锌基薄膜晶体管制备与研究(英文)[J];电子器件;2008年01期
9 王雄;才玺坤;原子健;朱夏明;邱东江;吴惠桢;;氧化锌锡薄膜晶体管的研究[J];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10 ;宁波材料所在新型双电层薄膜晶体管领域取得新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桂芳;邱勇;;并五苯薄膜晶体管稳定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张群;;非晶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的研究进展[A];2013年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喜章;染谷隆夫;胡征;陈懿;;n-和p-型有机半导体涂层对五并苯薄膜晶体管性能促进效应[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焦兵兵;王东兴;刘跃;赵洪;;有机半导体酞菁铜双极薄膜晶体管制备与特性[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邱龙臻;;基于有机半导体纳米线复合材料的薄膜晶体管[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岳兰;张群;;高迁移率Al-In-Zn-O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曾祥斌;孙小卫;李俊峰;齐国钧;;电场增强金属诱导侧向晶化制备多晶硅薄膜和薄膜晶体管[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8 于爱芳;郜展;李宏宇;唐皓颖;江鹏;;湿化学法修饰的ZnO纳米结构薄膜晶体管的构造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李荣金;李洪祥;胡文平;朱道本;;一种并五苯类似物的微米晶及各向异性电荷传输[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10 蔡俊;陈伟;;基于PIC24FJ128DA210的TFT-LCD控制设计[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4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吉通;通海高科将公开发行新股[N];中国工商报;2000年
2 郑金武;国内最大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建成[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3 罗清岳;非晶硅与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技术[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姜虹;秋逸盛:大尺寸面板难题已破[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5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中国计算机报测试实验室 康健;Philips150x看过来[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6 中国计算机报测试实验室 康健;“瘦”的魅力[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7 记者 刘霞;基于新型碳纳米管的薄膜晶体管问世[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强蕾;非晶半导体薄膜晶体管模型研究及参数提取[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勇跃;氧化物电子材料及其在薄膜晶体管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于浩;基于双层结构InGaZnO/InGaZnO:N薄膜晶体管及忆阻器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武辰飞;非晶铟镓锌氧薄膜晶体管的器件物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王槐生;薄膜晶体管器件在动态应力下的退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肖鹏;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及其有源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卓明;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微纳传感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8 李彬;氧化铟基薄膜晶体管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姚绮君;基于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D];清华大学;2009年
10 袁龙炎;氧化铪/氮氧化铪栅介质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研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汝杰;TiZnSnO非晶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制备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刘权;SnO薄膜及其双极性晶体管的性能调控[D];宁波大学;2015年
3 李洪磊;掺钨氧化铟锌薄膜晶体管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徐博;多元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分子束外延生长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冲;铟镓锌氧薄膜晶体管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罗文彬;锌锡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谭惠月;金属氧化物薄膜和晶体管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8 吴穹;薄膜晶体管电流模型的高阶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周大祥;非晶铟镓锌氧薄膜晶体管光照稳定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0 王晓林;隧穿效应薄膜晶体管制备与特性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16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41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