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纳米孔传感检测技术自1996年一经提出就被证实是一种强有力的快速非标记单分子检测的技术。由于该技术有着高灵敏、快速、非标记识别DNA分子中四种碱基的潜能,纳米孔有望开辟一种新的无需扩增和标记的DNA测序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将DNA测序成本降至100美元的技术之一。目前,除了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多聚物之外,纳米孔检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纳米颗粒、病毒颗粒的尺寸和表面理化性质的表征。这些研究结果使得科学家们更加坚信,纳米孔作为单分子检测技术的一个平台,必将发展成为一种低成本的测序方法以及高灵敏的生物传感检测技术。在纳米孔单分子DNA测序应用中,由于DNA分子存在在随机的折叠或螺旋卷曲,在其通过纳米孔时会对检测的电流信号产生影响。目前还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论来理解螺旋卷曲的DNA分子在通过纳米孔时的动态学行为以及其对电流信号产生的影响,所得信号的阻塞电流及过孔持续时间分布都显现出复查的非高斯型分布,从而很难通过单一电流信号去识别DNA序列信息及高灵敏的传感检测。本课题着眼于提高固态纳米孔的检测精度,先后探索了DNA分子、纳米材料以及刚性杆状病毒颗粒通过固态纳米孔的信号特征及规律。通过研究λ-DNA的信号特征,证实DNA分子的折叠和螺旋结构会对信号产生不确定的影响。为更好地理解和分析DNA分子通过纳米孔的动态学行为,本课题从结构单元出发,通过研究球形金纳米颗粒(AuNPs)、刚性杆状烟草花叶病毒(TMV)通过固态纳米孔的信号特征,阐述分析物的几何形状、尺寸、表面电荷、柔性等对其通过纳米孔时的动态行为及相应的电流信号的影响,以期望找到影响其相应检测精度的主要因素,为固态纳米孔更精确的应用于DNA测序、纳米材料以病毒颗粒的传感检测提供理论指导。1、纳米孔的检测系统的构建本课题在基于国际上常用的膜片钳电流放大器作为电流放大和检测设备,结合其相应的数据采集卡1440A作为数据的采集设备,研究纳米孔传感检测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连接及相互工作方式,确定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电磁屏蔽方法。同时,根据不同实验需要,设计并制作了合理而简便的纳米孔检测流体装置,既能满足操作简便的要求,又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实验所需试剂量及噪声。2、λ-DNA分子通过纳米孔的信号检测及分析首次利用FIB制备的尖端30 nm尾端60 nm的锥形纳米孔研究λ-DNA在200至450 mV下通过该孔时的信号特征及规律,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提取和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λ-DNA通过该纳米孔的阻塞电流、过孔持续时间以及过孔事件频率与电压的相互关系。成功地检测了λ-DNA的过孔信号及其构象。同时我们发现增加电压可以显著地提高事件频率以及拉伸超螺旋的DNA分子。相较于6-30 nm的超薄纳米孔,我们也发现λ-DNA通过该孔存在一个181 mV的阈值电压,这与孔的形状和厚度有关。本实验中λ-DNA的速度减慢了5倍,而捕获半径扩大了两倍。其结果表明大孔径且长的锥形纳米孔不仅稳定性更高,检测通量大,并且其检测精度依然较高。然而我们也发现λ-DNA通过纳米孔时存在随机的折叠,使得我们测得的阻塞电流呈现出多水平,同时其过孔速度也成非线性状态。为了更好理解DNA通过纳米孔的动态学行为,由于DNA局部(50 nm)可以视为刚性的杆,而整体视为柔性的线,因此将一条长链DNA视为由球连接多个短的刚性杆是一种简单而有效模拟DNA的方法。基于此,我们后续采用结构简单的金纳米颗粒和杆状病毒,系统地研究其分析物的形状与柔性对其通过纳米孔的动力学过程的影响。3、金纳米颗粒以及与DNA分子结合体通过纳米孔的信号检测及分析本实验中,我们首次报道到了AuNPs-DNA结合体在低盐和0.5 M KCl溶液下通过60 nm的纳米孔时分别产生了双阶事件以及非对称的拖尾事件。我们发现AuNPs-DNA结合体该孔时产生了一个电场依赖性的电导变化以及一个非线性电泳现象;同时在低盐溶液中所产生的电导变化的相对误差也较高盐溶液要小。因此,我们基于电场诱导电荷及AuNPs上结合的DNA的结构的变化研究并解释了双阶事件以及非对称的拖尾事件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我们根据非线性电泳推导出了纳米颗粒通过纳米孔所引起的电导变化的近似计算公式,而后系统地研究了盐离子浓度、施加的电压以及颗粒的尺寸大小对纳米孔电导变化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固态纳米孔不仅可以用于纳米颗粒的尺寸表征,还可以成为一种更简单而有力的研究和观察单个纳米颗粒非线性电泳的平台。这一研究将为用金纳米颗粒一分析物检测技术与纳米孔检测的联合来检测目的片段或分析物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且为纳米孔用以表征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打开了新的一扇门。4、烟草花叶病毒通过纳米孔的信号检测及分析首次实现将刚性的杆状植物病毒(TMV)通过不同的孔径的氮化硅纳米孔。有趣的是,由于TMV的刚性很强,我们观察到了三类TMV通过纳米孔事件,其次我们发现在TMV过孔事件平台期中存在着一个很强的电流的波动。由此我们结合粗粒化的朗之万动态模拟(coarse-grained Langevin Dynamics)提出了TMV通过固态纳米孔的动力学模型。基于这一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其过孔事件的电流特性推测其过孔时相应的行为。随后我们系统的研究了TMV在孔外寻找入口时的孔外阻塞接触电导△Gacc、TMV竖直过孔的阻塞电导AGo以及TMV旋转对电导变化的影响,发现了一个孔径依赖性的△Gacc及电导波动范围。最后,我们研究了TMV在通过纳米孔的过程中的旋转频率,其结果表明TMV在过孔的时候有旋转成平行电场的趋势。本课题的研究将会给检测杆状病毒以及研究纳米孔过孔行为的动态学带来新的启示;结合之前的DNA以及半刚性半柔性的fd病毒,本课题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用纳米孔来检测样品的刚性的办法。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研究λ-DNA通过固态纳米孔实验,证实DNA分子的折叠和螺旋结构会对信号产生不确定的影响,结合AuNPs以及TMV通过纳米孔的动态学行为及其信号特征与规律,系统地研究并解释了目标分析物的表面电荷、形态改变、与孔壁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过孔时的摆动对纳米孔电流信号的影响,为固态纳米孔更精确的应用于DNA测序、纳米材料以病毒颗粒的传感检测提供理论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50;TP2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琪;张卓琦;陈敏敏;孟云君;曹希传;;纯硅纳米孔材料AMS-8对溶菌酶的吸附和释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21期
2 ;基于DNA隧道运输的纳米孔测序可使测序更廉价[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年02期
3 李明爽;赵敏;;第三代测序基本原理[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10期
4 孟维艳;;钛合金电化学腐蚀后表面性能研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9年02期
5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利香;郑玉彬;曹小红;李耀群;;玻璃锥形纳米孔通道内不对称离子整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鲍信和;;纳米孔材料和催化[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裘式纶;;无机纳米孔材料的结构与功能[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赵爽;翁玉华;郑玉彬;蔡盛林;李耀群;;锥形纳米孔对葡萄糖的刺激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罗开富;;高分子穿越纳米孔进入受限体系的输运动力学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熊绍辉;伍绍飞;刘俊灵;王雪源;喻桂朋;潘春跃;;基于1,3,5-三嗪骨架的纳米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赵爽;张利香;郑玉彬;蔡盛林;杨金雷;李耀群;;功能化修饰单个玻璃锥形纳米孔用于刺激响应仿生离子通道[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吴海臣;刘蕾;;基于超短碳纳米管的新型纳米孔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9 朱成峰;陈旭;杨志伟;崔勇;;手性纳米孔金属席夫碱框架结构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刘蕾;杨纯;吴海臣;;基于纳米孔单分子技术对二价铅和二价钡离子的高灵敏的同时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顾定槐;拜耳材料科技开发“纳米孔”[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常丽君;纳米孔可成为DNA快速阅读器[N];科技日报;2010年
3 陈丹;石墨烯纳米孔设备可探测单个DNA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宏乾;一项突破传统的技术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6年
5 记者 刘联 马巍;强强联合产学研一条龙[N];珠海特区报;2009年
6 张巍巍;单链DNA易位可激发碳纳米管出现强电流[N];科技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郭伟 周洁;2014,科技或许这样影响生活[N];河北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聪;基于金属纳米孔的光学超构材料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邓涛;硅基纳米孔阵列制造技术基础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艾斌;基于胶体刻蚀的等离子体共振膜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李臻;生物膜—硅纳米孔阵列光学传感器及药物筛选系统的构建[D];浙江大学;2016年
5 陈杨;领结形纳米孔光学天线的设计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李素娟;纳米孔道材料的限域性质及其在生物分析中应用[D];南京大学;2010年
7 张爽;高分子经纳米管道输运和检测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马建;基于固态纳米孔基因测序的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袁志山;基于固体纳米孔的DNA分子检测器件设计与制造[D];东南大学;2016年
10 徐涛;新型二维材料电子辐照效应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司儆舟;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纳米孔及带电颗粒穿孔仿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丁铎;DNA修饰AFM探针与若干纳米孔材料之间的摩擦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爽;任意形状纳米孔和夹杂的周边应力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4 邢甜甜;微纳米孔性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质[D];东南大学;2015年
5 赵文远;固态纳米孔下纳米粒子的易位及仿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牛肖敬;用于穿孔效应的石英毛细管和聚碳酸酯膜微纳界面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陈伟川;金纳米孔阵列对碲化镉量子点荧光增强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殷营营;纳米孔阵列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D];西南大学;2016年
9 刘伟康;氮化镓/硅纳米孔柱阵列的光致/电致发光特性及其调控[D];郑州大学;2016年
10 张月川;基于纳米孔的四环素检测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
本文编号:
228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