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B的芯片间无线互连及关键器件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3 00:05
【摘要】:随着印制电路板(PCB)上芯片功能的增加和总线频率的提高,芯片布局越来越密集、管脚数目越来越多。通过有线互连,芯片间信号传输的反射、串扰、寄生电感和电容、以及电源线对信号干扰等对信号完整性(SI)影响日益突出。芯片无线互连成为现今热门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从理论及实验研究了一种新颖的芯片无线互连方式,包括芯片-PCB无线互连和芯片供电能量无线互连,其中后者是尚未见报道的研究课题。另外本文还致力于实现无线互连关键器件所亟需的小型化、多频段的带通滤波器设计与研究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贡献如下:(一)提出了芯片-PCB无线互连,将电路板介质层作为通信信道,芯片管脚设计成管脚天线,取代有线互连通信方式,实现芯片间信号通过PCB媒质进行无线传输;(二)研究了在电路板介质层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覆有金属膜的芯片-PCB无线互连结构,并设计了中心频率20GHz的管脚天线。根据转折频率,计算出直流到60GHz的天线散射参数矩阵,导入仿真电路SNP控件中。在发射天线上加载20GHz正弦波信号,接收天线的输出信号比加载信号幅值降低约一半;加载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信号,则输出信号眼图的上升沿时间和下降沿时间都比加载信号的要长,但眼宽和眼高不变。验证了超宽带数字脉冲信号可以通过金属膜-金属膜的芯片-PCB无线互连进行传输;(三)研究了电路板介质层下表面覆有蘑菇型超材料的吸波器,而上表面覆有金属膜的芯片-PCB无线互连结构,最大吸收率达到61.82%。在发射天线上加载不归零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信号,用虚拟示波器观察接收天线输出信号的眼图。距离发射天线越近,输出信号眼图的“眼睛”睁开得越大。与金属膜-金属膜的芯片-PCB无线互连比较,通过该结构传输信号的眼图清晰端正,且“眼睛”睁开稍微大些;(四)研究了吸波层-吸波层的芯片-PCB无线互连结构,设计了一种单环八边圆环型超材料的吸波器,分别置于电路板介质层上表面和下表面,90%吸收率的相对带宽达到1.52%。两只管脚天线的反射系数及二者传输系数在中心频率处都减小,且仅在中心频率及附近有所改善。对比和分析了吸波层-吸波层/金属膜-金属膜/开放边界三种芯片-PCB无线互连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性能。然后,设计了一种三环八边圆环型超材料的超宽带吸波器,90%吸收率的相对带宽为49.4%,频率范围是从15.5GHz到25.68GHz。分析了超宽带芯片-PCB无线互连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当两只管脚天线距离从10mm变化到20mm时,采用超宽带吸波器的误码率非常接近开放边界的;但随着距离增加,前者误码率增加速度变快,且性能变差;(五)提出了芯片供电能量无线互连的传输方案,研究了直流电源供电而输出直流电压的无线输能的基本原理。采用T型等效网络电路和阻抗参数矩阵,提取了耦合电感的自感、互感以及耦合系数。分别设计和分析了采用Colpitts/Hartley振荡器的发送电路,以及基于半波/全波整流器的接收电路。最后,制作和测试了Colpitts和Hartley型能量无线互连系统,实验验证了芯片的无线供电是可行的,为将来在芯片级设计和集成提供重要参考;(六)研究了芯片-PCB无线互连的关键器件带通滤波器的设计,讨论了三种不同阶跃阻抗谐振器结构和两个/三个通带的形成机理,以及不同参数变化对中心频率及带宽的影响,实现了非对称性阶跃阻抗谐振器的双频带通滤波器/阶跃阻抗圆环谐振器的双频带通滤波器/非对称性阶跃阻抗环谐振器的三频带通滤波器。加工制作、测试和对比了这三种滤波器原型,并验证了设计思想的正确性。分别采用65nm CMOS工艺设计了对应贴片结构的带通滤波器,对完善芯片-PCB无线互连及芯片集成电路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松;芯片级系统[J];微电子技术;1998年03期

2 本刊编辑部;芯片粘接设备的选择策略[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2年02期

3 解振华,黄蕊慰;芯片的制造过程[J];机电工程技术;2004年11期

4 刘彪;王明湘;林天辉;;多芯片叠层封装中的芯片应力分析及结构优化[J];半导体技术;2005年11期

5 张政;;谈谈芯片的封装技术[J];电子制作;2008年07期

6 郭福洲;;芯片级检测与维修应用人才培养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2年13期

7 越志海;美国芯片载体发展动向[J];电子元件与材料;1986年04期

8 张鹏;王新成;周庆;;基于电磁辐射信号分析的芯片硬件木马检测[J];电子学报;2014年02期

9 丁辉文;芯片级嵌入式温度稳定装置确保高精度和低成本测试[J];半导体技术;2003年09期

10 翁寿松;;3D封装的发展动态与前景[J];电子与封装;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解振华;黄蕊慰;;芯片的制造过程[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2 王方;;移动探针测试设备的实际应用[A];全国第六届SMT/SMD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曾理;江芸;杨邦朝;徐蓓娜;;SIP封装及其散热技术[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四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高军翔;林琦;冯严霄;梁锡辉;王巧彬;;功率对GaN基LED芯片级白色光源光学特性的影响[A];“广东省光学学会2013年学术交流大会”暨“粤港台光学界产学研合作交流大会”会议手册论文集[C];2013年

5 石红;汤亮;季磊;支萌辉;乔东海;;芯片级原子钟射频模块阻抗匹配设计[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IC卡芯片设计企业寻求新市场突破口[N];中国电子报;2007年

2 主持人 曾铭 采访记者 曾铭;彩电企业,“芯”梦怎成真?[N];中国电子报;2005年

3 乐天邋编译;芯片冷却不容忽视[N];计算机世界;2007年

4 陆雨;国产服务器突破芯片级应用开发[N];光明日报;2002年

5 祁金华;向芯片要节能[N];网络世界;2008年

6 记者 孙文博 罗翠钦;TD-SCDMA芯片等待商用检验[N];中国电子报;2005年

7 高禾;联想欲入芯片领域[N];中国保险报;2002年

8 《网络世界》记者 李夏艳;综合布线管理步入芯片级[N];网络世界;2012年

9 解宁;国产服务器:在芯片上进行突破[N];人民邮电;2002年

10 刘洪宇;“安全芯”开启PC安全之门[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操;3D封装工艺及可靠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文松;基于PCB的芯片间无线互连及关键器件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3 陈翔;微流路医学诊断芯片的制作及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4 邓俊勇;深亚微米芯片设计中的电源完整性相关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周清军;嵌入式SRAM的优化设计方法与测试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朱福龙;基于工艺力学的MEMS封装若干基础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程婷;大功率白光LED照明器件中散热问题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梦恋;SPIC设计方法与IP设计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海洋;汽车级芯片封测、失效分析及质量管理[D];天津大学;2012年

2 杨立功;高密度系统集成工艺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张明;众核芯片热建模与功耗管理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张路;基于重分布封装的芯片热力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4年

5 石慧明;基于IEEE P1687网络的单链全扫描结构测试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连庆;芯片电热特性仿真模型及测试方法[D];天津大学;2009年

7 章涛;三维芯片热分析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8 刘彪;叠层CSP封装结构应力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D];苏州大学;2005年

9 龙爽;一种基于改写策略的安全SRAM芯片的研究与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孟维佳;覆盖率驱动的Garfield芯片Bottom-up功能验证方案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75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375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8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