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器件无源互调的力热电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4 21:21
【摘要】:无源互调(Passive intermodulation, PIM)是目前空间大功率微波器件设计中的难题,本文通过理论推导、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微波器件力热电无源互调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PIM的非线性时域全波仿真方法研究。基于PIM频率和阶数的计算方法,分析表明在多载波环境下,随着通道数增加,奇数阶无源互调产物(Passive Intermodulation Products, PIMP)急剧增加,PIM干扰信号愈加复杂。研究了PIM功率电平计算的两种时域全波仿真方法。(1)接触非线性平板散射体PIM分析的时域物理光学(Time domain physical optics, TDPO)方法,针对接触区域的非线性特性,引入非线性表面阻抗修正项,借助高斯渐变函数使得接触区域面电流光滑渐变,采用TDPO法得到非线性接触区域的各阶PIM功率电平,并针对接触区域不同的分布情况,揭示了各参数对PIM的影响规律;(2)非线性集总元件PIM分析的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FDTD)方法,基于接触非线性幂级数I-V模型,推导了电场FDTD计算公式,求解时域非线性电流,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得到非线性电流频谱特性,可观测PIM功率电平。通过与实验比对,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2、金属-金属接触建模及力学分析。研究了金属-金属接触的力学建模与分析方法。基于Hertz线弹性理论,分析了金属-金属微观接触的机理,揭示了接触面的接触应力分布,得到光滑接触表面接触应力与名义接触面积关系。基于Greenwood-Williamson模型,分析了金属粗糙接触表面微观接触情况,推导了微凸体接触面积与接触载荷间的关系。建立金属-金属接触的力学模型,以参数化形式描述了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间的关系,分析了金属-金属接触的非线性特性。3、力电耦合PIM分析方法。通过分析金属-金属接触面间的电接触特性,建立了金属-金属接触的等效电路模型,推导了电参数计算公式,揭示了各电参数与接触力间的强耦合关系。研究了等效电路的低频和高频数值计算方法,通过与构建的金属单点接触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力电耦合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将金属-金属动态接触分为接触、半接触和不接触3种状态,基于二极管非线性电阻特性,建立了金属-金属动态接触等效电路模型。仿真分析了欧空局12m口径网状天线的金属丝网编织单元的力电特性,求解了非线性I-V特性和近场PIMP。然后,分别采用雷达方程法和FDTD法将近场PIMP外推至远场PIMP,结果与欧空局的测试结果一致。采用Rosenberger分析仪,对射频同轴连接器进行了反射式PIM实验测试,表明预紧力严重影响同轴连接器的PIM,验证了金属-金属接触的力电耦合规律。研究的力电耦合PIM分析方法为复杂大功率微波器件PIM机理研究和抑制方法提供可靠的研究手段和理论支撑。4、微波负载电热耦合PIM分析方法。首先用分数阶微分来简化热传导方程,得到分数阶热传导方程。然后,根据分数阶热传导方程,结合电路-热路比拟法,建立了分数阶热传导的电路模型,以电路的形式表现热传导结果。最后,结合热阻效应,耦合电场和热场,推导出微波负载由电热耦合引起的各阶PIM表达式。通过仿真计算微波终端负载和微波衰减器的三阶PIM,研究了电阻温度系数、热阻和热容对PIM的影响,根据仿真分析结果,提出了降低微波负载电热耦合引起PIM的设计方法,为微波器件电热耦合的低PIM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Rosenberger分析仪进行了微波负载的热电耦合实验测试,表明温度对PIM影响大,验证了微波负载的热电耦合本质。研究的电热耦合PIM分析方法,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军;李直;;某微波器件壳体制造技术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2010年05期

2 王振荃;国外微波器件测量技术[J];磁性材料及器件;1975年03期

3 王家璋;龚克;冯正和;;微波器件的温度特性测试及其设备[J];电子测量技术;1991年03期

4 陈树民;;2000年日本国内微波器件市场将达30000亿日元[J];真空电子技术;1991年05期

5 李直;朱如鹏;金肖;李元生;;某微波器件精密制造技术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2007年05期

6 江兴;;第15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定于今年11月召开[J];半导体信息;2008年05期

7 任子龙;王晓远;;小驻波微波器件驻波比的测量方法及不确定度分析[J];计测技术;2006年04期

8 ;第十五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第二轮征文通知[J];半导体技术;2008年11期

9 张新焕;刘军霞;曹敏华;;微波器件的可靠性及失效分析[J];电子与封装;2012年10期

10 高尚通,王文琴;微波器件金属陶瓷外壳电性能设计及实践——微波器件封装之一[J];半导体技术;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其恒;吴培亨;冯一军;赵恩海;;逐步走向市场的超导微波器件[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2 崔洪波;钱兴成;;微波器件(组件)可装配性设计探讨[A];2010’全国半导体器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伟;郭珊云;陈志全;刘建;;微波器件化学镀金研究[A];2003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奚瑾;;电子束焊在微波器件制造中的应用[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子束离子束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电子束离子束学术年会、中国电子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电子束焊接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5 陈晴;周浩淼;邓娟湖;夏哲雷;;磁电可调微波器件电调频带漂移模型[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赵正平;;固态微波器件的新进展[A];199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7年

7 王艳;马弘舸;孟凡宝;蔡武川;李科;曹学军;冯仕云;陈冀;赵刚;谢苏隆;;微波器件HPM效应[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8 何秀;;微波器件胶粘可靠性试验的显微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分会理化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高翠琢;韩利华;武静;;微波器件噪声功率谱密度测试分析[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10 熊长武;王勇;;微波器件表面射频等效电导率的分析计算[A];2008年电子机械与微波结构工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昆明 兰得春;关于射频课题中的微波器件[N];电子报;2008年

2 徐家政;微波器件CADS参数提取系统问世[N];中国电子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江洁;微波器件无源互调的力热电效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伟;磁化等离子体填充相对论微波器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3 刘鑫;微波器件小型化及双频微波器件理论研究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建海;微波器件质量相关的电子显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雪;微波器件低频噪声测试及无损诊断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卓普;异向介质在微波器件中的性能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邱林;超宽带微波器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宋晗;互补开环谐振器/互补螺旋谐振器在微波器件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徐峰柳;微波交指结构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李超;基于磁电效应的磁电器件等效电路研究与微波器件设计[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8 樊珊珊;微波器件散射参数在线测量方法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9 屠秀平;微波多端口网络的仿真设计与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佳;基于左手介质的微波器件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14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414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3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