阱复用LIGBT与矩阵式驱动电路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7 09:29
【摘要】:SOI(Silicon On Insulator,绝缘体上硅)高压功率集成电路由于低功耗、高速、高可靠性等特点近年来是学术和产业研究的热点。SOI基高压功率集成电路可以集成横向绝缘型双极晶体管(Lateral Insulation Gate Bipolor Transistor,LIGBT),LIGBT器件具有BJT(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双极结式晶体管)器件电流能力强和LDMOS(Lateral Double-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tor)器件开关速度快的两重优势,是近年来中高压功率集成电路中的重要器件,广泛应用在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照明等领域。如何制造高性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SOI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是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热点之一。本论文围绕高性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三个方面,对SOI LIGBT器件及其电路进行研究。提出一种阱复用SOI LIGBT技术,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实现工艺简化。提出一种低谐波电流输出模式,降低多通道输出功率行驱动芯片的低频辐射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提出将传统线性驱动更改为矩阵式驱动的方法大幅节约芯片面积,最后进行实际流片测试和量产认证。论文取得的主要创新与工作如下:(1)提出阱复用SOI LIGBT技术,简化器件制造工艺。通过将低压CMOS的N-well阱与LIGBT原有独立N-buffer进行复用,在新条件下获得最优器件结构和工艺参数。实验结果显示基于阱复用SOI LIGBT的关态击穿电压达到218 V,开态耐压达到170 V,与原有器件特性一致。(2)基于SOI LIGBT器件和驱动方式,提出低谐波输出电流模式。研究功率驱动集成电路低频辐射超标的原因,依据SOI LIGBT特点进行栅极驱动和调整电流能力,使用延时方法进行扩频处理,控制峰值电流和减少高低压串扰,最终降低30MHz~50MHz之间的辐射电磁谐波分量,将低频辐射准峰值从47 dBμV/m下降为36.8 dBμV/m。(3)基于SOI LIGBT电路和负载特性,提出矩阵驱动结构替代传统线性驱动结构,结合容性负载特性,将SOI LIGBT的电平位移电路从96组降低为22组,并将上拉管驱动能力进行共用减少高压管的面积,最终驱动芯片总面积从20 mm2下降为11.6 mm2,并通过实际流片验证。(4)研究SOI LIGBT工艺和电路测试与可靠性认证,通过对低压CMOS与SOI高压器件融合工艺研究,得到具有容差范围的工艺条件。对耐压时变Walk-out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法。结合在等离子行扫描驱动芯片中的实际应用,详细阐述LIGBT器件和电路的测试认证考核,最终实现超过150 K的量产。
【图文】:

阱复用LIGBT与矩阵式驱动电路研究


包括了 HV-NMOS 和 HV-PMOS 的器件结构,其中 HV-NM在 P 型外延层上,,其漂移区由一个较深的 N 阱构成。HV-NMOS 的漏极器件中央,而源极位于器件的边缘,由于在电路应用中漏极会接高电位漏极做在器件中央可以实现自隔离,使得器件的高压部分对相邻器件影HV-PMOS 器件做在一个深 N 阱中,这就引入了一个寄生 PNP 晶体MOS 的 P-DRIFT 区构成了寄生 PNP 管的发射极,整个器件所在的 N 阱生 PNP 管的基极,而 P 型外延层构成了寄生 PNP 管的集电极。

阱复用LIGBT与矩阵式驱动电路研究


(a) (b)图 1-2 SOI 和体硅材料器件结构图(a)典型 SOI CMOS 器件结构图;(b)典型体硅 CMOS 器件结构图因为最初SOI材料制造困难并且造价昂贵,所以即使SOI技术拥有很多优势,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2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伟,朱建林,范律,李志勇;矩阵式变换器及其研究现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S1期

2 梅杨;孙凯;黄立培;;矩阵式变换器技术研究概况[J];变频器世界;2006年01期

3 刘勇,贺益康;矩阵式变换器交—交直接变换控制分析[J];电网技术;2002年02期

4 孙凯;黄立培;松濑贡规;;矩阵式变换器在非正常工况下的补偿控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5 王艳平;邹艺方;;强矩阵式信息化组织结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19期

6 王旭东;刘磊;;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矩阵式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1年07期

7 杨苹;周少雄;郑木桂;吕学瑜;;基于优化控制策略的矩阵式变换器研究[J];控制工程;2011年01期

8 陆海慧,陈伯时,夏承光;矩阵式交-交变换器[J];电力电子技术;1997年01期

9 朱贤龙,龚幼民,陈伯时;矩阵式变换器的研制现状与发展方向[J];电气传动自动化;1998年04期

10 杨苹;陶以彬;钟国基;陈武;;非平衡输入状态下矩阵式变换器的双电压控制策略与仿真[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立培;孙凯;;一种新型交-交变换器——矩阵式变换器[A];第七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曹以龙;龚幼民;杨喜军;陈伯时;;矩阵式单相电源变换技术[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苹;陶以彬;钟国基;陈武;;非平衡输入状态下矩阵式变换器的双电压控制策略研究与仿真[A];广东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论文集[C];2009年

4 龚幼民;杨喜军;;基于开关函数的矩阵式电力变换技术[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闫朝阳;赵小将;田萌;孟薇;肖莹;;基于高频链矩阵式整流器的电动汽车非接触充电技术[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袁文先;谈谈矩阵式指挥[N];解放军报;2004年

2 叶启镜 殷连俊;十支队研练矩阵式指挥方式[N];人民武警;2004年

3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院长 王方华教授;创造性地发想了“矩阵式”[N];文汇报;2003年

4 文风;MP3成OLED面板增长最快应用市场[N];中国电子报;2006年

5 齐芳;中科院将建设矩阵式科技创新组织模式[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勇;阱复用LIGBT与矩阵式驱动电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蔡文;矩阵式三相交流—直流变换器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3 黄科元;矩阵式变换器的空间矢量调制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朱贤龙;三相交—交矩阵式变换器及其在电气传动中应用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先亮;矩阵式变换器及在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春杰;Z源矩阵式变换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晓;矩阵式交流—直流变换器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郴龙;基于双电压控制策略的矩阵式变换器设计与研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勇;矩阵式变换器的仿真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邹德琼;矩阵式变换器控制策略及仿真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7 韩斌;矩阵式变换器控制策略及其计算机仿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李航;矩阵式变换器高传输比控制方法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9 丁伟;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矩阵式变换器的研制[D];湘潭大学;2002年

10 刘大贵;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矩阵式变换器的控制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19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519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6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